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养蚕记     
正今年春天,老师让我们在班里建一个养蚕角。让我们把自己养的蚕带到学校里来观察。放学后,我便在同学他家的小卖部里买了五条又白又嫩的蚕,准备我的养蚕计划。妈妈说过,蚕十分娇气,除了桑叶很少吃其他叶子。回到家,我把准备好的鞋盒拿出来,在里面铺满桑叶,把蚕一条一条放进去,并在盒盖上挖几个小洞眼,蚕宝宝们的家终于布置好了,这时,我心想,接下来的工作会更辛苦,一定要有耐心!从那天起,我每天一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扫蚕宝宝们的家。我先把蚕砂倒到袋子里,再把吃碎的桑叶扔掉。最后再将新的桑叶铺好。每次在做整个事的过程中,我都十分小心,生怕碰到它们。  相似文献   

2.
正春天来了,大地复苏,撞进孩子们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花朵和翩翩飞舞的蝴蝶,在漫长的冬天里挥动枝条的桑树,也开始蠢蠢欲动,将芽苞鼓在枝头——又到一年养蚕季。去年中班养蚕时,从蚕子里孵出小蚕到结茧,都是我一手操办的,孩子们旁观老师的养蚕过程,但是意犹未尽,留下了许多关于蚕宝宝的疑问。到了大班,孩子们又提出要养蚕,于是我们一起做了些新的尝试——让孩子自己养蚕。可是该怎么养蚕呢?通过和孩子们聊天,发现孩子们只知道蚕宝宝喜欢吃桑叶,其他养蚕的知识并不了解。于是,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制定  相似文献   

3.
桐城文化论     
桐城文化论徐天祥桐城,在明清两代有过一段文化的辉煌时期。一说到桐城,人们自然想到桐城派。其实,桐城派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桐城文化的内涵远不止此。一据马其昶《桐城耆旧传》,桐城科举考试,明代自永乐到崇祯,中进士者80人,中举人者165人;清代,中进士...  相似文献   

4.
正一1937年底南京沦陷了,安徽也受到威胁,当时我在无为县的一所学校读书,学校被迫解散,同学们只好各自回家。临别聚餐的时候大家互相道别都是痛哭流涕的,我在那时候做了一首诗:"人世沧桑难预料,偿还危旧又萧条。哪年哪月再相见?更怕别闻离曲遥。"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一首诗,到现在都还记得。这样我们全家就向内地逃难了,先从无为县到开城镇,坐小船到桐城,然后到庐江,接着一路走到重庆,最后坐船到武汉,我母亲  相似文献   

5.
正凤仪里,安徽桐城城东一条古老的里巷。人们徜徉于此,踩着麻石路上的千年沧桑,仿佛还能倾听到擦肩而过的古人的笑语悲歌,不由得深深感叹:那最先以"凤仪"作为族名,并让凤仪里名扬海内外,有着"诗礼世家、文化巨族"之誉的桐城方氏,尤其是包括方以智、方苞在内的无数名留史册的方氏先贤,一直都与凤仪里同在。  相似文献   

6.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7.
寒石  木子 《旅游》2012,(3):10
桐城是一座坐落于大别山东麓的小城。"六尺巷"位于小城西后街与五亩园之间。路过桐城,特意去名声在外的六尺巷转了转。这确是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巷:青砖园墙、鹅卵石、牌坊和绿荫如盖的老槐树,组成六尺巷全部元素。它宽不过六尺,深仅百来米,逼仄、直溜,侧身其间,让人顿生心宽体胖、乾坤豁朗感。  相似文献   

8.
<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答〈中国作家笔名探源〉编辑》一文中回忆说:"我在香港大学梅舍小书斋里壁上挂着请乡先辈方槃君(常季)先生替我写的‘恒恬诚勇’四个大字,也多少说明‘实的理想’。"[1]朱光潜所说的方槃君即方守敦(1865—1939年),字常季,号槃君。民国时期教育家、诗人、书法家,安徽桐城人。青年时不应科举,壮年追随吴汝纶致力维新,1902年随吴汝纶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第一次归国后,襄助吴汝纶创办了安徽省最早的新式学校—桐城中学堂。次  相似文献   

9.
张爱斌 《江淮文史》2006,(4):149-154
年近九旬的方志平女士,是一位心慈面善、精神矍铄的教育家。她外中和而内刚介,修养得力于儒教而操守近墨家,旧学根底深湛且锐意创新学。尤其她那一腔拳拳爱国热忱和报国之情,更是令人敬佩。她在台湾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寒来暑往,凝炼成一个坚不可摧的爱国情结。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就竭力要求回乡探亲祭祖,面对台湾当局的“三不政策”,她大声疾呼:“我的根在大陆,在安徽,在安庆,在桐城派的故乡桐城。方苞是我的先祖,我要回乡祭祖访亲,天经地义!”她道出了广大台湾同胞的心声,影响深远,一时传为美谈。出身桐城世家方志平女士祖籍安徽桐城,是桐城…  相似文献   

10.
李平 《神州》2014,(3):14-14
<正>相传,仙崖禅师有一个贪玩的徒弟,常常偷偷溜出寺院玩耍。一天晚上,禅师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就知道有人越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深受震撼,从此再也没有偷偷溜出去玩耍,而是一心一意跟随师傅学习本领,最终成为一代  相似文献   

11.
正我家养了五只蚕宝宝,它们长得肥嘟嘟的,又白又嫩,可爱极了。最有趣的就是它们脱皮的时候了。这几只蚕宝宝到我们家没几天,最肥的那只蚕宝宝就开始脱皮了。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照例去看蚕宝宝,惊奇地发现最肥的那只都没怎么吃桑叶,只是趴在一片叶子上扭过来扭过去,真是反常,平常它可是最贪吃的呀。妈妈说,据她"多年"的养蚕经验,这只蚕宝宝应该是要脱皮了。于是,我静静地等待蚕宝宝脱皮的那一时刻的到来。终于,蚕宝宝开始脱皮了!它先扭动了几下,身上的皮开始变得皱皱的,接着,脑袋从皮里钻出来了,然后,身体也  相似文献   

12.
桐城地域文化爬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自桐城派出,举“义理、考据、辞章”绦缨,撰《文章薪火》、《饮光先生文集》而立鼻祖滥觞,由是而海内外声名大振,代有才人绵亘不绝.其实,桐城文派只是一种显赫,而桐城文化,作为地域文化的一种代表,则具有更为幽深的历史延续,更为深层的背景依托.文章派别的辉煌,从派别本身难以求取终极答案,按照怀特的理解,应该着手于分析文化的个性类型,因为“人创造了文化,因而文化与作为一个种类的人势必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所以“人们可能推测,结构上的多样性伴有机能上的多样性,这样,便有理由假设,在人类不同种族间存在着某些天生的心理差异”.因此,桐城地域文化,应为桐城文派产生的地母,从而引起研究家们的认真注意.  相似文献   

13.
正桐城派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参与人数甚多、影响范围较大的文学流派,无疑具有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研究价值,桐城派研究逐渐成为古典文学研究的增长点。在桐城派的研究中,"桐城三祖"又是被重点关注的研究对象。"桐城三祖"之中,方苞为鼻祖,姚鼐为集大成者,且两人都中进士,在京城为官,是康、乾文坛较有影  相似文献   

14.
嘉庆年间 ,桐城学风开始转型 ,兴起了一个以姚莹为主的青年经世派知识群体。本文对这一思想文化史上的区域性现象作了评述 ,认为它是清代社会与学风演变的一个标识。  相似文献   

15.
朱曦林 《安徽史学》2021,(3):143-150
由于与桐城派的深厚渊源,徐世昌对桐城之学进行了不遗余力的阐扬.在其幕府中聚集了大批的桐城文人,从而使桐城派在北方得以形成群体,并保持长久的影响.贺葆真作为晚期桐城名家贺涛之子,他的参幕经历虽有其特殊性,但也是晚期桐城文人由家学传承、桐城渊源而入幕徐府的缩影.通过梳理贺葆真与徐世昌的交谊及其参幕经历,可借之考察徐世昌幕府与晚期北方桐城派维系之关系.  相似文献   

16.
钱念孙 《江淮文史》2006,(1):108-114
一代美学大师朱光潜是安徽省桐城县人。桐城位于大别山南麓,长江北岸,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一座著名的文化古城。激荡清朝文坛200余年、全国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其发祥地和大本营就在桐城。该地明清两朝读书风气极盛,整个桐城境内,书院多、私塾多、家学多,读书人更多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是清代最大的古文派别,桐城派史深受学界关注。清史《文苑传》对桐城派有系统而持续的记载,但未为学界注意。本文基于台北故宫档案清史《文苑传》第四次稿的工作本《续文苑底稿》,讨论该书对桐城派续写的内涵和价值。《续文苑底稿》将"桐城派"名义正式写入国史,进一步确认了桐城派古文正统地位。该书增立六位桐城派人物正传,重点记载了姚鼐之后的桐城派学脉分布皖苏、远播岭西的状况。该书揭载,桐城后学的古文创作展现了新貌,纠正了桐城文"苶若枯涩"的弊病,桐城派诸传人尊奉程朱理学,对汉学则兼收并蓄,更以经世实学思想和经世业绩彪炳史册。《续文苑底稿》彰显了桐城派的古文正统地位,是桐城派史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8.
历来文学家、文论家对"气"都多有论述,清桐城派尤甚。本文选"桐城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对他们的"文气"理论作简要评介,以擘肌分理,显其脉络。  相似文献   

19.
正桐城带经堂倪氏在最近一次续修宗谱中获得一条线索,据传曾任国家名誉主席的宋庆龄,其母系川沙倪氏出自安徽桐城倪氏家族的某个分支。循着这条线索,桐城倪氏族人赴上海川沙走访调查。经当地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并由地方志及川沙倪氏的家族资料中获知,宋庆龄母亲倪桂珍的祖先确系源自安  相似文献   

20.
温暖的阳光撒向豪华的套房和宽敞的甲板,"辉煌号"及其"MSC YACHT CLUB贵宾套房"上演着人与海的浪漫故事。这是一段串联了地中海沿岸历史文化重地的精彩旅程。沿途停泊时,可以在迷人的马赛,感受浓郁地中海风情和浪漫法国气质的极致融合;在罗马漫步西班牙广场,在许愿池扔下一枚硬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