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武汉的这30年,我主要做了三件事。现在回过头来看,我在武汉的整个发展过程,实际上可以说是见证了内陆特大中心城市武汉30年来的巨大变化。30年前来汉,30万起家成立汉港合资公司我应该是来内地做贸易比较早的一批香港人。早在1984年,我就已开始从事一些把香港的建筑材料卖到内地的贸易。当时内  相似文献   

2.
亦师亦友不了情——遥祝曾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认识曾卓快30年了,想到这一点,就觉得稀奇。去年春节曾卓在贺年卡中说准备编一本纪念集,要我也写几句话,“以纪念我们近30年的交往和情谊”,当时就吃了一惊,真有30年了吗?算算还真是的。人生真  相似文献   

3.
初恋香港     
我不知道为什么想到香港时,竟用上了这个题名? 既是一种心情,也是一种感觉。对香港,对这个匆匆来去的地方,我真有一种似有许多话却又说不出什么来的感觉,迷迷茫茫欲说还休的情绪布满心头,就教人想到了初恋。  相似文献   

4.
雨夜哭启华     
2003年10月最后一天,香港秋雨淅沥。当时我还在香港一份历史最悠久的本土报纸《成报》担任总编辑。半夜,恰是报社最忙碌的时分,忽然从美国传来一则电邮消息:著名政论家、作家、资深报人徐启华不幸病逝。我一边看电邮,一边已是泣不成声。我们相识相交近廿年。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漂泊海外后,他更成为我患难与共的挚友。想到启华,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  相似文献   

5.
1934年,我刚14岁就进了开明书店。那时我小学才毕业,就到书店当临时工,在我的父亲王伯祥先生指导下,为影印《二十五史》剪书。当时和我一起工作的还有夏丐尊先生的女儿夏满子,叶圣陶先生的女儿叶至美,宋云彬先生的女儿宋蕴庄,我的姐姐王清华。这项工作结束后,我和姐姐又留下来,当了初校《二十五史补编》的校对。“八·一三”战事发生,我暂时离开了开明。1940年我进了开明昆明分店,后来经上海辗转到了北京,直到解放后与中国青年出版社合并,我被分配到中图。这一段期间,我先后在开明工作了14年。开明是一个卖书的书店,但又不仅…  相似文献   

6.
我第一次见到吴大猷老是1992年5月17日,他在李政道教授和夫人陪同下,从台北经香港来北京。这是他时隔46年后第一次重返祖国大陆。我当时负责大猷老来大陆访问的接待工作。当时他是海峡对岸来访的职务最高的人,而且是一位患病的87岁的老人。我感到压力很大,生怕有闪失。在机场上,我见他虽然坐在轮椅里,但精神很好。  相似文献   

7.
成长     
贾桂梓 《文史月刊》2008,(10):66-69
《工作着是美丽的》,这是女作家陈学昭写的一篇小说。小说的名字比内容更深刻地打动了我。我是从小学一口气读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的,30年来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978年改变我命运的高考。1982年从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根本用不着自己操心,国家就给分配了工作。当时,年仅20岁的我没有多少权力观念,  相似文献   

8.
女儿的宽容     
窗外黑沉沉的,寒风呼呼地叫着。忙碌了一天,此时我只想躺在床上翻晚报,真不愿意跨出温暖的家门,去上那个外语补习班。女儿走过来,像只小猫似的偎在我身边。“爸爸,今天你就别去了吧!”她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不行!”我想到了做父亲的责任,一下子坐了起来,“平时我总要求你学习认真,不许马虎偷懒,今天自己却怕苦怕累,以后还怎么要求你?”“不要紧的。”女儿说,“我知道你总  相似文献   

9.
郭华红 《文史月刊》2008,(10):73-74
恢复高考迄今整整30年了。1977年冬天,来自各个行业的570万“知识青年”从全国各地奔向沉寂了儿年的高考考场时,有谁能想到这一重大事件将改写共和国的历史,改变一代人的命运。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每每想起这一时刻,就心潮汹涌,激动万分。是邓小平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圆了我的人生之梦。  相似文献   

10.
为何会拍《尺蠖》? 香港电影节和赋山传媒提供这个计划给我的时候,我刚买下这部小说的版权。他们来找我做这个案子,我觉得30分钟的时长,对我来讲可能比较有把握。它讲述一个现代题材的故事,人物关系也比较简单:一个家庭,爸爸、妈妈跟女儿。  相似文献   

11.
女儿的2005年     
2005年,女儿瑶瑶由2岁迈进了3岁的门槛。别看这短短的一年,对她来说却有着意想不到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女儿已学会了很多本领。当你无意中听到她在给小娃娃背诵着古诗或是唱你曾教过她的儿歌时,都会给你带来阵阵惊喜。曾记得,有一次,女儿拿着一摞故事书笑眯眯地向我走来,我一脸的哀怨,知道一节毫无休止的故事课又要开始了,我的自由又将被“垄断”了。可女儿却一反常态,向我建议道:“妈妈我来给你讲故事,好不好?你好好听着啊!”我很是好奇,心想:你还是大字不识的娃娃呢,能讲出什么故事来?呵呵,我倒是来了兴致,伸长了脖子洗耳恭听。只见女儿一…  相似文献   

12.
一天,我在家和七岁的女儿在地板上玩耍时,女儿突然叫了起来:"妈妈,你有一根白头发!别动,我给你拔下来。"虽已踏上三十之旅的我,平时忙于学习和工作,但还真没有想到自己竟会有了白头发,让女儿一提醒,仿佛  相似文献   

13.
1949年3月初,中共中央南方局负责人钱瑛通知我到香港去学习城市接管政策。我当时对武汉工商界宣称是去重庆总行开会。我由重庆转到香港,在香港住了两个星期,关起门来看文件。钱大姐每天来和我谈武汉的情况,研究如何接管城市问题,并介绍我会见许涤新同志,由他向我介绍了天津接管金融单位和工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连子 《纵横》2009,(9):11-16
1948年秋,3岁多的我和母亲居住在香港。一天,正在熟睡的我被一阵杂乱而又疯狂的砸门声惊醒了。睁开睡眼,我看到一群港英警察围住妈妈,一个头目模样的人通过说广东话的翻译向妈妈询问着什么。随后那群人就开始抄家。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恐惧的心理持续了许久许久。我曾哭闹着不停地问妈妈,爸爸哪里去了?直到长大成人我才得知,父亲当时正按照党中央的指示执行着将香港的爱国民主人士秘密转移到北方解放区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的任务,他是中共中央南方局香港分局专门工作领导小组的负责人之一。抄家三天前他已离开香港,护送郭沫若、许广平、翦伯赞等第三批人士北上了。这批人到达东北解放区之后,父亲接到周恩来电示,便急忙赶往中共中央机关所在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周恩来副主席听完工作汇报后就告诉他:“据香港分局电报,你离港后三天,你家就受到了港英当局的搜查,看来,你不能回香港去了……”  相似文献   

15.
陈祖涛 《百年潮》2006,(1):15-21
和周恩来同机去苏联 1938年,在八路军驻武汉和驻西安办事处的安排下,我和叔叔陈俊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了当时党中央所在地延安,终于和阔别多年的父亲陈昌浩生活在一起了.在延安,我们和刘少奇家是邻居,我和他的儿子刘允斌、女儿刘爱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但1939年的夏天,突然一连几天他们都不见了踪影,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两人去苏联了.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情绪波动也很大.没过多久,大概是七八月份的一天晚上,父亲对我说:"明天蒋介石派一架飞机来,送周恩来同志去苏联治病.我的胃病犯了,和他一起去苏联治病.要是小飞机,我就一人走,要是大飞机,我就把你也带走,到了苏联,你就又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们在一块了."  相似文献   

16.
一1 938年日本侵略者疯狂轰炸武汉 ,我的长辈们为安全起见 ,送我们到香港去避乱。当时广州也被日机轰炸得厉害 ,广州大学在香港设了分教处 ,学校大部分的图书仪器都已运往香港分教处 ,主要教授多半也在香港。这年秋天 ,广州大学分教处在香港招生 ,我便赶紧报了名。因为上大学是我多年的愿望 (我父亲曹云阶是一个纯粹的商人 ,他不太愿意让我读书 ,而要我继承他的“事业” ,我为此颇感抑郁 ) ,现在有了到香港上大学的机会 ,我怎能轻易放过 ?通过考试 ,我进了广州大学政治系。二当时的香港是许多民主革命前辈、进步文人学者集中的地方。柳亚子…  相似文献   

17.
<正>我最初来武汉是2004年,当时是为了参与武汉市一个非常重要的项目——月湖公园的设计,也是从那时起,我多了一个身份——武汉市政协委员。这十几年来,我和我的团队——香港泛亚环境国际控股公司的同仁们,见证并参与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这令我感到非常幸运和自豪。我的工作是做城市设计、景观设计。十几年前,在我印象中,武汉的环境仍停留在  相似文献   

18.
《百年潮》2021,(1)
正干部子弟学校里的"资本家子女"我四岁的时候住在厦门;五岁住在香港,在那里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六岁来到北京,进了寄宿制的中直育英小学。"中直"是"中共中央直属机关"的简称,这所小学当时只接收中央机关干部的子女,包括一些中央领导同志的后代,例如刘少奇的女儿、陆定一的女儿、谭震林的儿子就与我同班。  相似文献   

19.
1944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进了西藏,这对我说是生活上的一件大事。在这之前,我对西藏除了一点最普通的常识外,可说一无所知。但我也象很多人一样,早已形成一套想法,就是西藏是我国神秘之乡,是一个非常不容易到的地方,如遇机会,就不应错过。由于几个同学的推荐,当时正准备去西藏任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处长的沈宗濂写信来邀我同行,担任英文秘书。沈宗濂在我毕业的大学教过书,可以说是我的老师辈,然而我们并不认识。同时,我在成都教书的一个学校正要改组,我也有意改行,变换一下环境,所以就欣然接受。我想到这个一般人去…  相似文献   

20.
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就是在英占时代、日占时代,香港经济也一直和大陆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抗日战争时期,香港的金融货币和祖国大陆的金融货币也有着切割不断的关系,本文就那一时期一些史实谈一谈。一、法币在香港的销毁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大片领土沦陷,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坚持抵抗,“抗战建国”,保持自己的经济实力,实行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在钞票印制这一问题上,一方面继续向外国印钞厂计制,另一方面将一些印钞厂转移到香港,在香港印制中国法币。1941年12月8日,日本开始进攻香港,这一行动对当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