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容 《百年潮》2010,(3):70-72
邢燕子,20世纪60年代全国著名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先进典型。1958年初中毕业后回乡务农,组织“燕子突击队”,先后当选为共青团九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执行主席,中共九大代表,中共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共十三大代表。1960年,《河北日报》《人民日报》报道邢燕子生产自救的事迹,在全国形成规模浩大的学习邢燕子热潮。毛泽东5次、周恩来13次接见过她。  相似文献   

2.
1962年,盐城县龙冈中学首届高中毕业生董加耕,主动放弃高考回乡(时为盐城县葛武公社)务农,成为广为人知的“知识青年”典型。岁月荏苒,四十余年后的今天,那些尘封的故事又一次承受了人们关注的目光……1964年12月26日下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董加耕是会议主席团成员之一。在这天下午的会议结束之前不久,一位服务员通知董加耕,让他在散会后就地稍等。散会后,和董加耕一起留下来的还有邢燕子、王进喜和陈永贵3人。不一会儿,周恩来总理从后台上来向董加耕等4人招手,说:“跟我来”。就将董加耕等人带到主席台后台一间休息室内,朱德委员长已坐在那里等候,周总理一一向朱老总作了介绍。随后,总理看了看表,又站起来说:“跟我走”。转了几个弯,在一间小宴会厅走廊内停下来,这里临时放了几张藤椅,坐着陈毅、贺龙、董必武、陆定一等领导人,他们正谈笑风生,气氛很是和谐。周总理把董加耕等4人介绍给他们说:“这几位是主席请来的客人……”。之后总理将四人带进客厅,要大家稍等,自己便向西门走去。当时,董加耕看见室内放着3张餐桌,每张桌子中间放一大盘苹果,就像是准备接待外宾一般。不久,周总理从西门和毛主席一起向客厅走来,大家起立鼓...  相似文献   

3.
贱民的样本     
张鸣 《炎黄春秋》2010,(5):76-78
在我的案头,摆着一套厚厚的书,上下两册。这本书是由一群已经被遗忘的人写的回忆,名字叫《无声的群落——文革前上山下乡老知青回忆录》(以下简称《无声的群落》)。写书的人,是一群文革前就上山下乡的老知青。提到这些人,人们能够想起的,顶多是几个被誉为上山下乡运动前驱的人物,比如邢燕子、侯隽,即使这些曾经有过光环的人物,也已经在历史上被人忘却。  相似文献   

4.
正作为共和国的知青,我永远也忘不了当年与黑龙江鄂温克族兄弟姐妹们在一起生活的日子。1970年年初,我们全班同学分赴内蒙古、黑龙江两地"上山下乡",成了当地第二批"知青"。当时,黑龙江省组建了"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我和同学郁红松因身体原因,没有去北大荒,而被分配到黑龙  相似文献   

5.
一封家信,使他成了全国知青典型几次书信风靡全国,竟也有人为此锒铛入狱写信带来功名,也带来了灾难和悔恨秘密恋爱,几年后有情人终成眷属三年囚禁,说不尽的感慨人生从榜样到囚犯到教师,多少故事鲜为人知 几乎所有从六七十年代走过来的人对柴春泽这个名字都很熟悉,因为当年他作为全国知青典型在神州大地上曾红极一时,他和当时的邢燕子、吴献忠、董加耕、侯隽等知青典型一起影响了无数志在农村的热血青年,成为一个特殊时代的青年偶像……近30年的时光过去了,他这些年的生活境遇究竟如何,他的工作、家庭等等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些…  相似文献   

6.
正我是界首中学(即现在的界首市第一中学) 1966届高中毕业生,当我即将高考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突然爆发了,高考"推迟",我与全校同学一起成为"红卫兵",留校参加"文化大革命"。1968年10月,我和全国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即1966、1967、1968届的初、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上山下乡",回  相似文献   

7.
<正>1976年春夏之交,我和所有城镇高中毕业生一样,响应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上山下乡来到了革命老区湖南郴州资兴龙溪公社中塘大队插队落户。中塘大队位于龙溪公社东北部,是个瑶族  相似文献   

8.
董加耕生于1940年,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江苏盐城县葛武公社务农,立志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9.
1964年12月26日,董加耕在北京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应毛泽东主席邀请,参加他的生日寿宴。董加耕是当时闻名全国的回乡务农知青,周恩来总理向毛泽东介绍:“主席,这位是董加耕同志,江苏盐城人”。毛泽东听后随口说道:“盐城好,盐城有‘二乔’。”  相似文献   

10.
正1960年,我从淮阴中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只想毕业后早点工作,能减少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想到1965年全国开展了"社教"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滞留学校四五年后才分配工作。在清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相似文献   

11.
董加耕:1940年生。1961年高中毕业后,回到江苏盐城县葛武公社务农,立志建设新农村.成为全国知识青年学习的榜样和著名劳动模范。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相似文献   

12.
正"师者,传道、解惑、授业也。"老师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作用是重大的,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工作更是重中之重。人们常说"名师出高徒",确切地反映了这一客观规律。老师直接参与学生人格的培养,班主任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一名年轻班主任,我不断地向老教师学习班级管理经验,同时把自己的教育理论溶入到教学实践中去。经过几年的锤炼,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班级管理模式,经过在我班的实施,确实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下面把我的一些工作体会摘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全国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40周年。其实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期就开始了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1955年毛泽东提出了"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后来成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8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969年即开始了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相似文献   

14.
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在会议期间,毛泽东宴请出席会议的部分工农代表,当他得知坚持下乡务农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江苏盐城人时,便问他:“你们盐城有‘二乔’,你知道吗?”董加耕不知何意,回答说:“您问的是否指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毛泽东笑着说:“我不是说桥,是说人,盐城‘二乔’指的是胡乔木和乔冠华。”  相似文献   

15.
许人俊 《纵横》2008,(10):32-35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历史转折点,也是我国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重大转折点。从那时起,尤其是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后,人们开始理智地审视以往走过的历史道路,包括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然而,粉碎"四人帮"后,历史遗留问题堆积如山,积重难返,尚待时日逐步解决。当时,  相似文献   

16.
我虽然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在30多年前那场上山下乡运动中,不存在到农村去的问题,但我1975年高中毕业时,却不能考大学,必须回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所以,我也算是上山下乡运动的亲历者吧。当我听说当年那篇把上山下乡推向高潮的《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  相似文献   

17.
<正>1970年的3月,在我上山下乡到大兴安岭松岭区古源林场的第二年,由于开发新林区的需要,加入了修筑盘碧公路的队伍。盘碧公路是从呼中区的碧水,跨过呼马河后,向北200公里左右,到达"北极村"漠河附近的盘古。这一带当时是原始森林,资源丰富,有着重大的开发价值。近半年的筑路生活,给我的人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经历和回忆。  相似文献   

18.
冬季长跑     
正学校一年一度的冬季长跑在今天这样寒冷的冬日举行。我紧张得双腿发抖。这次长跑要绕操场一圈,再绕学校两圈,一千多米。不过,平时训练时,我表现得都还不错,心里又轻松了一些。重在参与,拿不拿名次都无所谓,我乐观地想着。令人紧张的时刻到来了,我战战兢兢地走向赛道。"预备——"我身体微微前倾,手中捏了一大把汗,似乎就要滴下来一样。"嘟!"我立即冲了出去。跑到沙坑时,我奋力向前冲,跑向了柏油路。我身轻如燕,赶到了十几名。但没过多  相似文献   

19.
正一1938年冬天,济南一所农业学校(济南市省立农业学校)招生,不收学费,而且伙食有补贴。当时家里很困难,爸爸就鼓励我去考,那时候我13岁。考上后,我就从老家禹城到济南上学,这农业学校就是个中学,初中叫"初农",高中叫"高农",学习内容比一般中学多了作物学、畜产学、造林学。我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功课大概都是70分左右,30多个同班同学里头我老排在十五六位。同学中除了济南的,还有外县的,有的家乡  相似文献   

20.
"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革"中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当代中国的重大事件之一.中外学者对这场运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了一批论文及专著,整理和公布了许多资料,目前在许多问题上已达成共识,与此同时也存在很大分歧,如关于"文革"中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基本动因问题、历史进程及其评价问题,对知青"返城风"及上山下乡运动终止原因等等,这些都有待研究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此外,在研究中还存在资料收集困难、研究力量薄弱、研究方法单一等困难与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