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完昂山素季后好长时间,我都在回忆一个问题:她穿的鞋子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不是什么要紧的细节,但借助这个问题,我可以方便地回到当日采访现场。她比想象的要瘦小,主动伸出手来问候:how do you do?这是我们初中就学过的英式问候语,  相似文献   

2.
远古的呼唤     
正1我喘得厉害,呼哧呼哧,像胸前挂了一只风箱。我很难为情,这对寂静、对清风、对周遭的默而不喧是一种噪音。在大寂静里是有万千声音的,需要人用第六感觉、用第三只耳朵去捕捉。因此,我不得不放慢呼吸,放轻脚步,弓下身子,以一个朝圣者的姿态爬向曼德拉山。此次出行像一次急转弯。时隔一天,我就从黄土高原浓稠的亲情和热烈的绿意中抽身,奔向寂寥的巴丹吉林沙  相似文献   

3.
新发现陈独秀的一首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在研究陈独秀时,为了弄清一些史实,曾经多次访问过郑超麟老先生。有一次他对我说:陈独秀写过一首民歌,题目是《国民党四字经》,但却未能提供准确出处。最近,我在检索资料时,终于发现在1927年12月26日出版的《上海工人》报第43期反面中缝里载有这首民歌,现将全文转录如下:  相似文献   

4.
漫谈陈独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的体能和智能都不允许我对陈独秀作认真的科学研究了,因我已80多岁,无能为力了。但30年代初,尤其在陈独秀于1932年被捕时我看到全国名流的一片抗议与声援之后,才找了陈独秀的书来读,即种下了钦佩陈独秀的种子。那时还不知道苏联的托派及中国的托  相似文献   

5.
正章士钊与陈独秀两人交往密切,早年曾一起革命,陈独秀创建中国共产党后,两人因政见不合而分道扬镳,但在个人感情上仍然彼此关心,诗书往来不绝,私谊长存。1932年,陈独秀被捕,章士钊多次出庭为陈独秀辩护,时人称章士钊"有古义士之风"。章士钊晚年在《与黄克强相交始末》一文中曾说:"吾弱冠涉世,交友遍天下,认为最难交者有三人:一陈独秀,一章太炎,一李根源。但吾与三人都保持始终,从无诟谇。"陈独秀  相似文献   

6.
陈独秀在1921     
孔庆东 《百年潮》2006,(2):75-79
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述七大的工作方针时讲过。“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功劳的”。“我说陈独秀在某几点上,好像俄国普列汉诺夫,做了启蒙运动的工作,创造了党。但他在思想上不如普列汉诺夫”。“关于陈独秀,将来修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画的辨伪实在是一种很微妙的事.有时仅需一眼心里已有了答案,虽然这时鉴别者对于书画自身而外的诸多细节如:纸、绢的质地,装裱的样式,印款的真伪,图中各种道具的使用与否,以及有否著录提及等均未十分了解,而仅仅是一种感觉,对于作者固有艺术风格的感觉.这里我们来看一看上海刘海粟美术馆藏倪瓒《松石图》.对于这幅作品,我也是第一眼便对其真实性有怀疑,没有其它理由,就是觉得不舒服、别扭.下面就对此幅作品的诸细节进行一个分析.在元四大家中,人物题材的画仅王蒙一人偶有涉及,而古木幽篁、松石修竹一类题材的作品,也仅吴镇与倪瓒二人现今存有画迹,倪瓒此类作品不算多,但作品始终穿其创作生涯,即在倪氏的不同创作时期或创作阶段,都有此类题材的作品传世,这对我们鉴别真伪提供了一些有力的依据与参照.  相似文献   

8.
黄海霞 《神州》2012,(1):52-53
张阔老人的纠结我不知自己是做了一件好事还是坏事,因为老公公一见面就提议,说他所住的湖东小区有一个民间艺人,他的剪纸与绘画无师自通,建议我采访一下。于是,今年孩子暑假回乡,从公公家里先见到了张阔(原名张克俊)的作品,作品的精妙令我在惊叹之余,决定采访其人。自从《神州》杂志于2011年9月上旬刊采写并刊发了"为爱痴狂"的文章,老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上半年,在担任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教育家张伯苓"的编导时,我曾专程前往天津采访张伯苓的嫡孙张元龙先生、时任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先生,以及对张伯苓颇有研究的南开大学教授张晓唯先生。在此之前,我已经发表过关于张伯苓的文章,采访前也做了不少功课,但在采访过程中,仍会有出乎我意料的新的收获。同  相似文献   

10.
拙文《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在《民国档案》1986年第4期发表以后,吴稚甫同志在该刊1989年第4期、1991年第3期先后发表了《陈独秀笔名补遗》和《(陈独秀字号笔名化名考释)质疑》两篇文章(上述三篇文章分别简称《考释》、《补遗》、《质疑》)。对吴同志如此关注陈独秀研究,我深表敬意。同时也想发表点粗浅的意见,以求教于吴同志。《补遗》一文的第一句话,是引证的《考释》最后一句话。原话是“根据以上的统计,陈独秀一生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已查考清楚的有三十五个”。而《补遗》在引用这句原文时,却添加了个“共”字,说他“一生共使用过三十七个名字”,这显然不是我的本意。我写作《考释》的用意,一是向读者介绍我认为已经查考清楚的名字;二是请读者“修正、补  相似文献   

11.
Gracie  羽泉  谷子 《世界》2009,(9):34-43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在路上,一种人在准备上路。旅行和旅游的最大区别,也许就在于那份“在路上”的情怀。用耳朵去聆听,用眼睛去捕捉,用心灵去感受,用脚步去丈量,音乐是他们旅行中最好的装备,旅行是他们音乐的灵感源泉——羽·泉,边走边唱,用音乐记录旅行。  相似文献   

12.
声音     
<正>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在与蒋介石谈判时,他始终未抽一支烟,令许多人佩服。蒋介石告诉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每天要抽一听(50支)。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烟,对他的决心和精神不可小视啊!"  相似文献   

13.
张旺清  罗玉明 《安徽史学》2005,1(3):104-107
理论界在考察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时,往往与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示、与其自身残存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与国共合作的实际环境相联系,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要仔细阅读陈独秀的著述,不难发现,陈独秀在论述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时,是基于其社会历史进化观,这种社会历史进化观深受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的影响,可以说,马克思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才是陈独秀"二次革命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跑冰鞋:即滑冰比赛。是用铁条和木板或木鞋做成冰鞋(一根铁条为单刀,二根为双刀),比赛者穿上冰鞋进行比赛,内容有比速度、"转龙射球"等。抽冰嘎:又称打陀螺。冰嘎也叫冰猴、冰尜,木制,圆形尖  相似文献   

15.
榴莲的自述     
正大家好,我是榴莲。别看我满身是刺像个"小刺猬",但是我可是水果之王呢!人们不喜欢我熏人的臭味,但我含有多种维生素,在水果中有"一个榴莲抵得上10只老母鸡"之说,营养价值可是很高的哟!我长着椭圆形的身体,和西瓜差不多大,剥开我刺手的外衣,里面就能看到我乳黄色、月牙形的果实。摸上去粘粘的,用勺子挖一块我的肉,吃在嘴里甜甜的,面面的,非常可  相似文献   

16.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7,(5):117-120
马启民、任纪虎先生认为拙作《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①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等三个问题的论述方面,对陈独秀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提出要与我商榷.其实,这些论述反映了陈独秀的真实思想,也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之处.另外,拙作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华夏地理》2003,(4):81-85
他军服的上衣口袋里装着满满一排雪茄,一入座就掏出一支,在手中抚摩一番,用火柴杆在烟蒂上钻个深洞.然后反复地嗅着雪茄的香味,点上,深深地吸上一口,接着就开始发表讲话.这是卡斯特罗每次长篇报告之前的情绪酝酿.后来,卡斯特罗戒烟了.他在接受美国<雪茄迷>的发行人谢按肯采访时说:"我有好多次梦到雪茄,有时还会梦到自己在抽雪茄."  相似文献   

18.
七月 《旅游》2012,(7):26-29
"此时此刻,正有两名大学生气喘吁吁地坐在我丽江酒吧的门口晒太阳,我亲自端上两杯咖啡,两个为了见我一面一连来过四次的孩子受宠若惊。我对他们说,在这里,这就是我的工作!""一年前,跑来丽江,开娜姆花房酒吧,是想离开北京、上海的社交圈、时尚圈、娱乐圈一段;是想休息、想安静、想离开融入太久的浮华之地,也是是非之地。接受澳大利亚电视台的采访,主持人告诉我,住在北京城的空气等于一个不抽烟的人、一天抽十二支烟的空气质量吓到了我。"  相似文献   

19.
徐光寿 《安徽史学》2007,(5):117-120
马启民、任纪虎先生认为拙作《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①在陈独秀关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与民主的关系、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深化改革等三个问题的论述方面,对陈独秀思想予以拔高,不符合陈独秀的本意,提出要与我商榷。其实,这些论述反映了陈独秀的真实思想,也是陈独秀社会主义思想中最具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之处。另外,拙作并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质量是生命     
从事编辑出版工作30余年,回想刚工作时与教授、工程师、老领导、老编辑的接触,由于知识的匮乏让我自觉很卑微,但自己有一颗不服输的“心”,让我从他们的言传身教中不断汲取营养,同时加紧学习专业知识、业务知识,让我这颗“心”不断成长壮大。认识到作品的出版是经过作者、编者的共同努力、付出的结果,它体现作者、编者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命意识,它们与作品共生、与作品永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