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丽珍 《神州》2011,(9):100-100
本文以现任总理温家宝和前任总理朱镕基每年一次的人大和政协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中的发言作为语料,以Verschue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框架。对总理记者招待会发言中的语用含糊的“变异性”,“顺应性”及其语用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谢觉哉是中国共产党重要革命家,吴佩孚是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重要军政人物。吴佩孚与谢觉哉没有直接联系,至今学术界也没有专门研究两人关系的成果。但是,有文章说谢觉哉曾给吴佩孚题词,真假难辨。本文仅就这一问题做点探索,并提出自己的看法。一吴运亁、吴运坤先生在《先祖父吴佩孚的生前身后事》一文中说:"先祖父的晚年生活绝不同于其他失败下野的军阀政客。……我家的大门洞还悬有谢觉哉书写的大幅金匾‘元敬再生’(元敬是戚继光的号)。"1这是启  相似文献   

3.
正笔者的曾祖父王老寿在世时是山东临沂、郯城地区的名医,他老人家与大军阀吴佩孚有过非同寻常的交往并因此而为吴大帅背了半辈子"黑锅"(被划为"四类分子")。曾祖父曾说,大军阀吴佩孚是个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他生前以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楷模,处处以"忠孝"标榜自己,确也为自己赢得了些许"美名";但同时他又疯狂地举起屠刀,残酷地镇压革命,落下骂名。至于吴佩孚一生功罪自有史家评说,但吴佩孚往往是以反而形象见诸于报刊,为了让世人管窥吴佩孚的另一面,笔者将曾祖父告知的两则有关吴佩孚的轶事转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4.
1923年,康有为为了游说吴佩孚支持复辟,到洛阳正赶上吴佩孚过生日,赠吴一副寿联:“百岁功名才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康的原意是通过这副对联为吴歌功颂德,同时借此挑动吴的野心,使他支持复辟。据说这副对联在当时的军阀官僚当中传颂一时,可是当康有为与吴佩孚正面谈起“必须实行君主立宪才能救中国”时,吴却大讲周礼,两人越谈越僵,格格不入,最后康有为只好沮丧而退。康有为为吴佩孚祝寿@齐协民  相似文献   

5.
吴佩孚 《时代》封面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最强者”亮相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上。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GENERAL WU”(吴将军)“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吴将军”就是吴佩孚。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4月22日,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山东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的"吴佩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蓬莱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吴佩孚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影响,吴佩孚的伦理思想与道德品格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力求还原一个完整、真实的吴佩孚。研讨会上,来自日本的学者还介绍了日本版《吴佩孚》的翻译情况,吴佩孚的后人也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相似文献   

7.
王寅佳 《环球人物》2013,(14):46-48
有的爱打瞌睡,有的喜欢涂鸦"普京玩笔",这是眼下许多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段子"。这发生在不久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俄罗斯期间。在记者招待会上,安倍正在回答记者提问,原本正襟危坐的俄总统普京突然身体往后靠,左手摸了下鼻子,  相似文献   

8.
草亭秘议 直皖战争和第一次直奉战争后,直系军阀控制了北京中央政权,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在北洋军阀中成为继袁世凯、段祺瑞以后的突出人物.就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一触即发的紧急关头,当时除孙中山、张作霖和卢永祥三角同盟之外,也形成了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联合反吴的三角同盟,对吴佩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一场政变在酝酿之中.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初,直系先后战胜皖、奉两系军阀,占居中国政治中心位置。作为对抗手段,粤孙与皖段、奉张联手,组成反直"三角同盟",国内政治呈波诡云谲之势。与此同时,苏俄开始在中国物色合作对象。在苏俄最初联络的政治角色中,吴佩孚位居前列。与此呼应,吴亦高调"联俄",不仅主张无条件承认苏俄,接受苏俄建议推进"孙吴合作",还与苏俄指导下的中共密切接触,推动京汉铁路工人运动。吴佩孚此举有其深藏不露的用意。就基本立场而言,吴认同的是自己理解的西方政制,所在派别营垒属北洋直系,"北洋正统"观念根深蒂固,其"联俄"带有对付"三角同盟"的目的,是政治与外交谋略,不宜从政治认同角度加以解读。吴佩孚游移于南北不同势力及俄美之间,给人以缺乏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及外交立场的印象,最终走向"反赤",却未察现实"黑化"与"赤化"的因果关系与民心向背的变化,这是其失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5年前,李克强以新任副总理的身份出现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德新社记者向他提了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政治生活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今后可能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您是否可以简要地谈一谈您的政治理念和信念?"照惯例,换届年的记者招待  相似文献   

11.
朱镕基记者招待会讲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998年3月19日,在当选总理两天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朱镕基说出了这段铿锵有力的话。电视机前观看招待会实况的中国百姓忍不住鼓起掌来,掌声中不仅有对朱镕基勇气和魄力的折服,同时饱含着对这一届政府的信心。  相似文献   

12.
从1918年8月到1920年8月的两年间,吴佩孚实现了从"北洋师长"到"政治领袖"的身份转型,而这一转型,除了吴氏拥有的军力因素之外,还与其借助大众媒介的宣传造势有关。也就是说,吴佩孚是通过"公电"媒介来传播他的"民治主义"、"民族主义"、"和平主张"而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语境下,吴佩孚应时而动,通过大众传媒将自己打扮成一个反对"军阀主义"和重视民意的爱国军人形象,而将段祺瑞、徐树铮为首的皖系军阀作为对抗五四新潮流的"反面对象",予以尖锐批判。在与皖系军阀的政治较量中,吴佩孚高举反日爱国的民族主义旗帜,获得了政治斗争的话语权,并最终通过1920年的直皖战争打败皖系军阀,实现了他的政治优势与军事优势的双结合,完成中国政治权势从皖系到直系的转移。  相似文献   

13.
偶读冯玉祥将军著《我的生活》,(下卷五五○页),其中大意叙述;“一九二七年北伐,当第二集团军会师郑州前,吴佩孚被迫在巩县不能立足,经老河口奔向四川,驻节老河口张连升(直军第五师)隔河炮击,此举出吴意外,死伤至惨,吴的秘书长张煌言(注;即张其锽)亦被击毙,吴夫妇九死  相似文献   

14.
试论李大钊的洛阳之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三次莅临洛阳,成为九朝古都洛阳近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本文试就李大钊洛阳之行及其评价进行一些探讨。盘踞洛阳的吴佩孚1920年6月初,直系军阀吴佩孚率军由湖南北上,途中抵达豫境。9日,曹锟电告北京政府,表明吴军暂驻河南,俟直系营房筹妥后,即开往河北。几天后,直皖战争爆发,皖系败北,吴佩孚之第三师取代皖系驻洛阳的西北边防军。不久,吴出任直鲁豫三省巡阅副使,将副使署设在洛阳,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15.
1965年9月,回到祖国大陆的李宗仁先生在北京举行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大型记者招待会。面对记者五花八门的提问,李宗仁先生谈笑风生,从容应答。《李宗仁诙谐机智答记者》展现了这一幕精彩的历史场景。  相似文献   

16.
肖依斐 《神州》2014,(4):62-64
<正>在老洛阳人的心目中,西工兵营就是吴佩孚司令部的旧址,在2013年5月份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网络上的一组寻根贴则引出了"西工"与"西宫"的名称纠葛。2012年至2013年年底,一篇关于去洛阳寻根问祖的热帖在网上引发了讨论。人们关注的重点渐渐由寻人探祖转移到了对洛阳地名西工区的探讨与考证上。记者经过连日的走访,终于了解到网友口中的"西宫"是"西工",证明这种说法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现代史学会、山东社会科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吴佩孚生平与思想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9月15日在吴佩孚的家乡蓬莱市召开。中国现代史学会会长郭德宏、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会长耿云志等专家学者五十多人参加了研讨会,围绕吴佩孚与五四运动、吴佩孚的死因、晚节、吴佩孚的道德品格及历史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关于五四时期的表现问题。与会者认为,五四运动中吴佩孚旗帜鲜明,发表很多通电,其通电的内容与五四运动的大方向一致。五四前,吴佩孚罢战主和有利于中国代表国在巴黎和会上力争主权的斗争;在五四风…  相似文献   

18.
西部概况     
《巴蜀史志》2000,(2):20-22
2000年1月4日,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就西部开发回答了中外记者问题。曾培炎指出——  相似文献   

19.
苏全有 《史学月刊》2004,(9):123-125
二七大罢工究竟是为谁所镇压?学界内外普遍认为是吴佩孚所为,有关记载亦比比皆是。回忆文章方面,如李濮在《安阳早期的工人运动(1921年-1928年)》中说.“驻安阳的军阀,在吴佩孚的指示下,强令工人复工”;(《安阳文史资料》第一辑(1986),第87页)王占斌在《长辛店的八月罢工和二七罢工》中也认为:“‘二七’事件彻底揭穿了吴佩孚‘保护劳工’的假面具”;(《文史资料选编》第38辑  相似文献   

20.
冯玉祥与吴佩孚,早期有过密切的交往,还曾拜过盟兄弟,又被并列为直系“四大金刚”之一。后直系分裂,冯吴交恶,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公开反吴,二人关系彻底决裂。 冯吴早期交往 冯玉祥和吴佩孚,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冯玉祥原籍是安徽巢县,1882年出生在河北省青县兴集镇,父亲是一个下级军官,饷银微薄,生活困苦。冯玉祥12岁就挂名当兵,吃一份恩饷,并随父亲在军中干些杂务。14岁正式入伍当兵,在旧军中干了6年。1902年,改投袁世凯新建的武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