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打銮驾     
郭建 《文史天地》2014,(8):15-18
正《打銮驾》是京剧包公戏的一个传统剧目,也是各个地方戏主要的包公戏之一。川剧有《打銮清官》,汉剧有《打金銮》,滇剧、湘剧、秦腔、同州梆子、河北梆子、豫剧都有此剧目。至今还在舞台上频繁演出。拦道的贵妃这个剧目说的故事,还是和一贯的包公戏路子相承,由元代杂剧《包龙图陈州粜米》的故事演绎而来。说的是陈州旱荒三  相似文献   

2.
郭建 《文史天地》2013,(6):7-10
《打龙袍》和《断太后》(也叫"赵州桥"、"天齐庙")《铡郭槐》等剧目一起,是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的后半段。这个剧目讲的是包公替宋仁宗找到亲母,并使宋仁宗和母亲团圆,惩处恶人的故事。诡异的情节故事一开始,是包拯从陈州放粮归来,经过赵州桥,忽然一阵狂风,把他坐的轿子的顶盖吹走了。包拯立即断定本地有重大冤  相似文献   

3.
郭建 《文史天地》2014,(4):16-19
正一、铁面无私铡亲侄《铡包勉》是现在很多传统剧种都有的包公戏剧目。京剧还有1951年由谭富英、裘盛戊改编的剧目,改名《铁面无私清官谱》。该剧的故事,是说包拯奉旨往陈州放粮,丞相王延龄、太监陈琳与司马赵斌同至长亭饯行。包拯的侄儿包勉也来为包拯送行。包拯自小因丑陋被父亲驱逐,由嫂子吴妙贞哺乳,故与嫂子有母子之情,与包勉有兄弟之亲。送行会上,包勉私下告诉赵斌,自己充当县令受贿十万两银子,已经被革职。赵斌故意当众告诉包拯,包拯打算判处包勉死刑。王延龄、陈  相似文献   

4.
陈辽 《钟山风雨》2013,(4):60-61
京剧是中华文化具体、形象、生动的载体。京剧自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四大徽班陆续进京演出,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剧艺人合作,相互吸纳,彼此影响;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渐形成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5.
郭建 《文史天地》2013,(5):13-15
《狸猫换太子》是京剧以及各种地方戏里出演最为频繁的包公戏,虽然包公在这一剧目中还没有登场,但却为下一剧目《打龙袍》(或称《断太后》《赵州桥》《天齐庙》等)故事做了充足的铺垫。戏说宫廷秘史这个剧目讲的是一段北宋宫廷秘史。剧情大致是这样的:剧目一开始,介绍时代背景,说是契丹的突利可汗带兵入侵,要夺取宋朝江山。玉皇大  相似文献   

6.
乌盆记     
郭建 《文史天地》2014,(7):14-17
正元代不知名作家创作的杂剧《玎玎珰珰盆儿鬼》,是著名的包公戏剧目,在后世长期流传。明代改编为传奇《断乌盆》,说唱词话《包龙图公案断歪乌盆传》,近代被改编为《乌盆记》或称《奇冤报》《定远县》,是京剧等各传统戏曲长演不衰的剧目。1950年文化部禁止各剧种再演出这个剧目,至90年代末又开禁,依然是一出名剧。1993年台湾的电视台拍摄的《包青天》电视连续剧,也吸收了这个剧目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迟金声 《纵横》2014,(5):43-47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题材剧目的创作成为京剧工作者面对的重要课题。全国各地的剧团集中力量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北京京剧团(今北京京剧院的前身)创作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就是其中之一。从1964年《沙家浜》的前身《芦荡火种》公演、获得成功算起,到今年已然是整整50年了。  相似文献   

8.
初试新声《秦香莲》 汉剧是古老的,据说它产生于清初,成熟于清中叶,而在道光嘉庆年问繁荣鼎盛,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它有极其优秀的传统,无论是剧目,还是唱腔和表演都极为丰富,是我们不可轻视的珍贵遗产。但是,它毕竟是产生和繁荣于封建时代。有许多东西与我们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格格不入。近代几十年,许多汉剧有成就的老前辈曾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正(一)蔡甸镇有句俗话说:拳不往北打,戏不往南唱。意思是北方人武术厉害,南方人喜欢戏剧艺术。20世纪30年代末,日寇大轰炸,武汉沦陷前夕,汉口汉剧舞台的名角曾云集蔡甸镇,在听荷茶楼演出。汉剧是武汉地区的传统剧目,对京剧艺术有相当影响,据说梅兰芳先生就曾向汉剧名家李彩云(陈伯华的前辈)切磋甚至请教过青衣的表演艺术。汉剧角色有十种类别,即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贴、九夫、  相似文献   

10.
薄雪 《神州》2014,(14):2-2
##正##京剧《荒山泪》是程(砚秋)派艺术的代表作之一。是一出以反暴政为主线,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戏。程砚秋先生目击反动派的倒行逆施,义愤填膺,便编演了这出以"苛政猛于虎"为主题思想的《荒山泪》。《荒山泪》的上演,受到了观众的热爱,也遭到了反动派的不满,但他还是坚持上演这个剧目,表现出程砚秋先生不仅有识,而且具有一个真正艺术家所具备的胆略和坚毅。在当时的京剧界,用自己的艺术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密切的联系起来,持有这样政治态度的人  相似文献   

11.
<正>"京剧二百年,出了一位梅兰芳;汉剧三百年,出了一位陈伯华。他们二人代表着京、汉两个皮黄剧种的艺术高峰。"这是著名京昆表演艺术家俞振飞生前对梅、陈二位艺术大师的定评。陈伯华从牙牙学语就跟随其母陈少兰(汉剧迷)  相似文献   

12.
郭建 《文史天地》2012,(11):66-69
“三口铜铡神鬼寒" 以包公为主角的包公戏,是公案类戏曲中最主要的剧日。而包公戏里最重要的道具,就是包公那三把大铡刀。这是包公戏的符号,如京剧《铡美案》开场,包公上场诗:“铁面无私坐南衙,文臣武将胆战麻。任他皇亲并国戚,犯法难逃虎头铡。”《花蝴蝶》一开场,包公上场自表:“铜锣开道人呐喊,谁人不知包青天。我身边随带着张龙、赵虎、王朝和马汉,三口铜铡神鬼寒。  相似文献   

13.
女学社是武汉唯一的汉剧女科班,曾在教育局备过案,但经费却没有着落.最初曾像募捐似地到商行会馆去唱戏,常常受到富商的冷遇和奚落,连开伙的钱都讨不到.由于经济越来越拮据,最后只好边学戏便登台唱戏,靠卖票赚钱.1928年初,我们首次在满春戏院登台演出,开场剧目有《打渔杀家》、《断桥》、《取成都》等,经常上演的剧目则有《四郎探母》、《祭江》、《三哭殿》、《张三赶妻》、《清河桥》、《小姑贤》、《闹金阶》、《打花鼓》等.  相似文献   

14.
汉剧表演艺术大师董瑶阶,沔阳人,艺名牡丹花,他在50年的舞台生活中,与京剧演员有过许多次的交往,并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传诵不已。那还是牡丹花刚刚盛开在汉剧舞台的时候,京剧名角汪笑侬、吕月樵、沈月来初到汉口演出,当时武汉的观众对京剧还不习惯,于是特邀汉剧名角余洪元、汪天中、牡丹花等人合演。牡丹花与沈且来合演《虹霓关》,沈演王伯当,董演东方氏,一唱京腔,一唱汉调,二人配合默契,博得观众赞赏。并且在舞台上成功地进行了艺术交流,首创京汉合演之先例。1934年,牡丹花的演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年,梅…  相似文献   

15.
汉剧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湖北地方剧种,在声腔上,首创了[西皮]、[二黄]的合流,对许多皮黄剧种有过相当大的影响.尤其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在表演上也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即有其浓郁特色的传统.仅就近代而言,汉剧在辛亥革命前后曾有一个蔚为壮观的繁荣鼎盛时期.1921年,黎元洪继任大总统,特召汉剧进京,公演劝赈.当时由汉剧公会主持,余洪元领衔,名震京师,显示了汉剧艺术的丰厚传统和卓越成就.  相似文献   

16.
汉剧是古老的,据说它产生于清初,成熟于清中叶,而在道光嘉庆年间却繁荣鼎盛,几乎遍及了大半个中国.它有极其优秀的传统,无论是剧目,还是唱腔和表演都极为丰富,是我们不可轻视的珍贵遗产.但是,它毕竟是产生和繁荣于封建时代,有许多东西与我们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甚至格格不入.近代几十年,许多汉剧有成就的老前辈曾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汉剧进行过多方面的革新和创造,创立了众多而优秀的流派,深受人民欢迎,在汉剧发  相似文献   

17.
傅心一     
傅心一,梨园世家,1888年出生,湖北天门岳口镇人。傅幼读私塾,后随父学艺,习汉剧三生。8岁登台于沙市搭“同乐班”,《打鼓骂曹》、《四郎探母》、《盘河桥》等戏为其拿手,他噪声甚腔、本音为主,唱工字正腔圆,表演洒脱自如,颇受汉剧观众和票友们的赞赏。因其父友(有)才,培子华美贵玉,出台表演光彩四射金玉满堂,被沙市票友界赠艺名“小玉堂”,在沙市、宜昌演出红极一时。1899年,他由沙直到汉隶福兴班、满春戏园初次登台,轰动武汉三镇,不但唱做俱佳,扮相英俊,举止大方,且讲究台词文学性,放在武汉观众中又享有“文学派正…  相似文献   

18.
陈徒手 《炎黄春秋》2010,(11):72-78
<正>一1964年在北京举办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北京京剧团倾力演出的现代戏《芦荡火种》成了最红的剧目之一,连毛泽东应邀观戏后难得破例一回,忍不住改了剧名叫《沙家浜》。这部戏后来定为"文革"八大样板戏之一,使不少年轻观众误以为它是在"文革"期间完成创作并演出的,实际上它在"文革"爆发前夕就已经定型了。  相似文献   

19.
历史·现实·未来--汉剧的发展与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剧是一个具有300多年悠久历史,流行于武汉及湖北和全国部分地区(湖南、河南、广东、福建、陕西等)的戏曲剧种。清朝乾隆年间,汉调北上与徽班同台献艺,徽汉合流,逐步演化,为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作出了贡献,汉剧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汉剧是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从明末清初至今,约有300余年的历史。汉剧原名《楚调》,亦称《二黄》、《汉调》。明清以来汉剧不仅成为湖北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还流行于广东、湖南、陕西、河南、福建等省的部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