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武帝末年,太常始辖陵县,这标志着“太常郡”的出现,由于太常所辖陵县的数目不断增加,所以“太常郡”的辖地也在增加,而其边界亦随之变化.由于诸陵县呈点块分布,所以“太常郡”的辖地从未有连为一体.从地理分布上来看,诸陵县散布于三辅内,而在行政上却隶属于太常.汉元帝永光年间,废除陵县制度,“太常郡”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2.
眴卷县是西汉安定郡辖县之一。元鼎三年(前114年),北地郡划出西部地区设置安定郡时,已经有该县建置。眴卷县位于卫宁平原的黄河南岸,是安定郡北界的沿河交通枢纽,富饶美丽的引黄灌区,也是当时宁夏川区五个县之一。西汉末年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新莽政权,眴卷县在战乱中消失。南  相似文献   

3.
武昌县历史悠久,素有湖北首县之称.其建置始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汉高帝(刘邦)六年(公元前201年)建江夏郡,并置沙羡县,县治涂口(金口).这就是武昌县建置的开端.沙羡县属江夏郡,辖今咸宁、蒲圻、嘉鱼及武汉市江南区县,范围辽阔,犹如今天的一个专区.东汉末年,按江南江北分江夏郡为两郡,沙羡县属南江夏郡.  相似文献   

4.
明湛墓志出土于德州市陵城区于集乡孟家庙村,现存德州市陵城区文博苑。墓志记载了平原明氏家族的世系、官职和生活情况,涉及北魏末年杜洛周、葛荣起义事件,以及北朝时期冀州安德郡和沧州安德郡的政区设置和变化,为研究北朝时期东、西安德郡的设置与沿革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5.
丹阳郡在西汉至六朝之间的历史时期,逐步成为南方区域发展的中心地区。本文分两汉、六朝两个时期,从郡治迁移、辖县分布、郡县析置、户口增减、侨州郡县分布与设置等方面进行考察、辨析,基本釐清了丹阳郡的政区变迁与区域发展的主要情况。研究表明:(1)自汉武帝时改置丹阳郡以来,郡治先徙宛陵、东汉末年再迁建业,从此历六朝不改,丹阳郡成为六朝时期的"京邑首郡";(2)六朝时期是丹阳郡区域发展的重要时期,辖区变动也最为剧烈;一方面,人口增多,新县、新郡的析置频繁,辖区面积逐步缩小;另一方面,北方侨民的两次大规模南迁,特别是东晋南朝以降,辖区内增置大量的侨州(郡、县),进一步促进了本区的区域开发与繁荣,丹阳郡的区域中心地位也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6.
<正> 设置郡县始于春秋。战国末年已相当普遍,秦统一六国后因之能够顺利推行郡县制度,明确郡县关系。秦县众多,本文不拟叙述,仅论郡一级及其分布。  相似文献   

7.
六朝政区增置滥置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正> 东汉末年,地方政区由郡县二级制演变为事实上的州郡县三级制。400年后,隋开皇三年(563)废郡,遂为州县二级制;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于是复为郡县二级制。按隋的改革地方行政制度,曹尔琴先生认为“与东晋南北朝时侨州郡县的设  相似文献   

8.
文翁(公元前156-公元前101年),名党,字仲翁,庐江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汉景帝末年为蜀郡守,兴教育、举贤能、修水利,政绩卓著。(《庐江县志》)。  相似文献   

9.
龙舒故地舒城县,战旧属楚,秦属九江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舒县,次年设龙舒县,属庐江郡。东汉改龙舒侯国。后复置龙舒县,即是今天的舒城县。从此,舒城便与汉代有着至深的历史渊源。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封其侄刘信为羹颉侯,食邑于舒。刘信曾在七门岭下开凿七门堰,为民谋利。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民不聊生。  相似文献   

10.
西汉一代,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相当于内地县一级行政单位———道,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汉书.百官公卿表》云:“有蛮夷曰道。”《后汉书.百官志》亦云:“凡县主蛮夷曰道。”根据《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后序,西汉末年“道三十二”,但同书在所述各郡之下,共记“道”仅三十:翟道(左冯翊)、夷道(南郡)、营道、冷道(零陵郡)、甸氐道、刚氐道、阴平道(广汉郡)、严道、湔氐道(蜀郡)、僰道(犍为郡),灵关道(越嶲郡),故道、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下辩道(武都郡),狄道、氐道、予道、羌道(陇西郡)、戎邑道、绵诸道、略阳道、豲道(天水…  相似文献   

11.
东汉光武所省郡国考舒峤《续汉书·郡国志》云:"世祖中兴,惟官多役烦,乃命并合,省郡、国十,县、邑、道、侯国四百余所。"根据《后汉书·光武帝纪》的记载,知《郡国志})所说的"省郡国十"乃是指光武帝末年的情况,实际上,光武一朝曾6次共省并郡国14。它们是...  相似文献   

12.
关于西汉末年陕西人口数量 ,以往不少学者的估算普遍偏低。本文根据《汉书·地理志》所载各郡国户口数 ,主要利用“户口密度平均法”对弘农郡、武都郡、汉中郡、上郡、西河郡等兼跨今陕西与邻省之地的各郡户口数进行了仔细地分割 ,分别计算出各郡所辖今陕西之地的户口数。经估算 ,汉平帝元始二年 (公元 2年 )今陕西境内在籍人口共有90 2 780户 ,3597179口。本文还对当时未列入政府版籍的各种人口及数量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对汉末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作了估算 ,认为汉末陕西境内实际人口数约为 4 2 0万人 ,最少不低于 4 0 0万人  相似文献   

13.
陆帅 《东南文化》2018,(2):75-80
南京江宁出土的刘宋罗健夫妇、罗道训三方买地券,为研究六朝建康社会的历史变迁图景,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通过释读、考证券文可知,罗健与罗道训为父子关系,其原为堂邑郡高山县人,后南渡过江,著籍南徐州南彭城郡。东晋末年,罗氏父子追随刘裕代晋建宋,活跃于刘宋政治中,由此迁居建康周边,买地营葬。罗氏家族的活动是晋宋之际建康周边社会变动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史话  焦彦超 《北方文物》2022,(1):94-101
辽东属国设立于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设置的主要背景在于东汉初年乌丸的内附,直接原因是安帝时期鲜卑与高句丽对幽州的侵扰。辽东属国首县昌辽(昌黎)经历了从西汉辽西郡东部都尉治所,到东汉初辽东郡西部都尉治所,最后到辽东属国都尉治所的变迁。东汉末年,辽东属国废于公孙氏政权。曹魏灭亡公孙氏政权后,鲜卑内附,复置辽东属国,后改其为昌黎郡,并为晋所继承。  相似文献   

15.
编纂新方志如何体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浅述《苏州市志》的编纂体会苏州市金菊林苏州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自春秋末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立都城以来,至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苏州或为郡、或为府的治所,它始终...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魏晋时期北地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末年,北地郡受到羌胡内侵,此后郡境萎缩,边民内徒,户口锐减,郡治多次变迁,领县名存实亡;东汉、魏晋时,郡治及领县都不停变化,同名郡县的实际所在,需要仔细加以斟酌才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东汉图幅中将富平、灵武标于西汉故地即误。  相似文献   

17.
东晋义熙土断中,置有山阳、淮阳二郡,南朝相沿,学界往往将此二郡视为侨郡。山阳、淮阳为郡国之名是在汉代,西晋分别改为高平郡、陈郡。在东晋置山阳、淮阳二郡前,此二地已有山阳、淮阳之名。根据东晋侨郡用名之例和《宋书·州郡志》记载新置侨郡、实郡之例,山阳、淮阳二郡并非侨置。由山阳、淮阳二郡设置的历史、地理因素以及领县等情况来看,此二郡与土断中侨郡的设置情况不尽相符。山阳、淮阳二郡并非取旧土之名,在西晋没有相对的原郡,虽土断中所立,并不是侨郡。  相似文献   

18.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对吴、淮南两地政区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整。在吴地,徙汝南王为江都王,辖东阳郡及原鄣郡的北部数县,将原鄣郡的其余地区和会稽郡合并为新的会稽郡。在淮南地区,徙庐江王为衡山王,割其东南部置为新的庐江郡,将原来江南的庐江、豫章二郡合并为新的豫章郡。这次政区调整既是中央集权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东南地域政治地理格局的重构。  相似文献   

19.
一前言高句丽的兴亡年代约当西汉末年至唐高宗总章年间,在汉末魏晋时代才形成较为强大的势力,当时领地为沿鸭绿江两岸的山地,以东北吉林省辑安县通沟附近之平原为中心。以后逐渐扩展,不断攻略乐浪、玄菟、辽东诸郡,到南北朝晚期,其领地已自东北南部跨鸭绿江直达朝鲜半岛中部,形成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汉代玉门关、阳关的设立时间与位置进行讨论,对比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利用敦煌出土汉简和文书及传世史料相关记载,认为玉门关设立于元鼎末年(前111)至元封年间三、四年(前108、107)间,玉门关的位置从设立之初就一直没有发生变化。通过修订前说,重新考证敦煌郡的开设时间为太始、征和交际(前93、92)之时,而阳关的设置应在敦煌郡成立前后。同玉门关相比,西汉时期阳关作为经营西域的基地逐渐发展,一度成为西域交通的主要起点,直至汉末荒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