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彩的帐篷     
多彩的帐篷嘉雍群培帐篷城藏族在漫长的游牧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两大类帐篷,一是生活帐篷,它是用牛毛制成的一种黑色的帐篷,也是游牧牧民的卞要居舍之一;二是娱乐性“休闲”帐篷,它是用优良的布料做底各种彩布装饰l中成。在玉树草原随着改革开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  相似文献   

2.
本期封面的图片,是一群鄂温克族孩子围在帐篷门口看新娘、因为喜事临门,孩子们都穿起了盛装。他们属于鄂温克族游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一支,无论装束、居住习惯、生活风俗都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3.
铁路穿过的藏北“羌塘”,世代生活着逐水草而居的藏北游牧民。这群只占西藏人口10%的纯牧民,生活在占全区70%的土地上。帐篷和牦牛是牧区永远的风景。而在牧区之外,康区风情同样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  相似文献   

4.
羌塘居食     
民居 千百年来迁徒频繁的游牧生活中,安多牧民也和所有藏族牧人一样家是驮在牦牛背上的。素有以帐篷为家的居住习俗。创建于十八世纪初的那曲孝登寺,开始是帐篷寺庙……旧西藏地方政府在黑河为地  相似文献   

5.
山东平度市发生了一名63岁村民被烧死的“3·21事件”。被征地农民自发组织,在田间扎下帐篷轮流看守。案发当晚,4名负责值守的农民守在帐篷里,帐篷被浇上汽油点燃,当场烧死1人,3人被烧伤。  相似文献   

6.
林卡节,也称之为“赞林吉桑”,是“赡川烟祭节”的意思。逛林卡。是西藏人们在雪域高原长冬短夏的自然交替中,对林荫郁郁、鲜花灿烂、流水潺潺这一美丽时节的格外眷恋。这个曾经只属于旧西藏贵族们的节日如今是人们共同的休闲假日。人们或合家而出,或约上三五好友,“着盛装,向郊园”,在林卡中,搭起帐篷,或用色彩鲜艳的帐布围上一圈,“青稞酒、酥油茶,花间筵宴笑语.  相似文献   

7.
程强 《中国西藏》2020,(1):76-79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大武镇南环路侧有一道特别的风景——一顶黑帐篷与几排砖混平房比肩而视。背离尘嚣市井,我不时到那里流连徜徉。一顶黑帐篷盘踞在果洛大地海拔3700米的风雨边缘。只要你稍稍深入一些,走近它,进入它的内部,品味它朴素的摆设,看炊烟四散弥漫,于帐篷穹顶下倾听骤雨奔赴西东.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古书上讲到游牧民族的生活时,常常见到的一句话是“逐水草而居”。这是一句非常正确的话,它概括了游牧生活的最基本特点。然而它又太简略,使人无法知道是怎样“逐”的。这里就从藏北牧民传统的游牧方式谈起。  相似文献   

9.
据载,成吉思汗在宁夏病逝后,其遗体被运往漠北肯特山下某处,在地表挖深坑秘葬。其遗体存放在一个将大树中间掏空做成的独木棺里。独木棺下葬后,土回填,然后“万马踏平”。为了不让外人看出曾经功土的痕迹,还要用帐篷将周围地区全部围起来,待到墓葬地面上的青草长出,才将帐篷撤走,这样墓葬的地点就不会泄露了。  相似文献   

10.
【一顶老帐篷】营地的那顶旧帐篷.支架已经歪斜,卡扣断失,四角漏风。褪了色的篷布,仿佛晒淡的画板.融入枯黄的草原。灰青搅和着浓厚的风尘,一晚落雪和风霜,让它老态龙钟。油烟熏染了四年,雪白的里子早已蜡黄,它默默地扮演厨房,任凭旁边的新帐篷傲娇。考察队知道,这顶老帐篷征战青藏高原.扛过見塘的风雨,熬过唐古拉山的艰苦,也转过八千里的冈底斯山,而今又在可可西里,与咆哮的西风斯杀。  相似文献   

11.
驮队过江     
驮队在湖盆样凹地的泉水旁驻扎,驮牛便安详自得地散落在帐篷周围,帐篷的顶上仍旧冒着青烟,要不是驮牛在帐篷周围,似乎看不出驮队要出发的迹象。 布琼等人先遣马队从嘎东到盐湖采盐去了,而这里只有一半的人马。 现在将近中午,队伍中的人吃过早茶,准备出发。念青唐拉以北的牧民驮队,喜欢清早出发,中午休息至  相似文献   

12.
西藏人很早以前就喜欢野外生活,藏族先民发明了便于携带的牛毛帐篷,似乎就是为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享受野营、露宿的快乐。 其实,不只是牛毛帐篷,藏族人民的传统食品如糌粑、奶酪、风干肉、酥油,青稞酒等无不是上等的野外美食,其独特的鲜美风味,不逊于任何一种烹调的佳肴,而且糌粑、酥油、奶酷等,都是经过加工的熟食品,在无水无火甚至没有锅碗瓢勺的情况下都能自如享用,其快捷、方便令任何一种方便食品都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13.
本期封面的图片,是一群鄂温克族孩子围在帐篷门口看新娘,因为喜事临门,孩子们都穿起了盛装.他们属于鄂温克族游牧于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一支,无论装束、居住习惯、生活风俗都具有典型的游牧民族特征.  相似文献   

14.
香浪节又称为浪山节。香浪原来是安多方言的音译,“香”为“地”,“浪”为“转”,用现代话来说就是旅游。藏民以畜牧业生产为主,风吹草低,天天接触山野风光;转场游牧,就更是天高野阔。即使如此,他们每年还是要固定三五日时间,摆脱牧事,放开身心野游一番。而农历六月中旬的传统时日,又正是风光绮丽、羊肥马壮、人们心情最为愉快的日子,可见他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 香浪节的来历还有种说法。相传很久以前,寺院僧侣常在盛良季节外出采伐烧柴,林地较远,往返数日,由牦牛驮上帐篷、炊具、食品,边劳作边休息,一路踏歌而行。…  相似文献   

15.
《文史天地》2015,(1):93
"混账"与蒙古包有关。从前,我国北方的蒙古族过着群居的游牧生活。为了维持生计,他们经常带着帐篷式的蒙古包,赶着牛羊和马群,到处游荡;碰上有水草的地方便支起蒙古包,定居下来。白天,男人们去放牧,留下老人或妇女看守帐篷。这时,在家的一些年轻小伙子为了找年轻姑娘谈情说爱,就乱窜帐篷,混进姑娘帐篷里去。如果帐篷里没有其他人,他们就尽情地又说又笑,  相似文献   

16.
盛发强 《旅游》2000,(5):42-42
风景区.林场、度假村或海滩公园的管理者在其管辖范围内划出一块区域.供游客休息.野炊,露宿之用他们向游客提供饮用水源,出租或出售炊具、烧烤炉、帐篷、睡袋等用品.备有简单的生食.还负责露营区域的安全。而游客可在区域内随意选择露营地.自己动手措建帐篷.自己动手煮饭.和朋友一起做开心的游戏.尽情享受野外生活的乐趣。这种休闲方式就是目前国内悄然兴起的“自助露营”。  相似文献   

17.
三句悄悄话     
一5月16日,我和一名记者来到映秀采访汶川地震,由于是夜里,只能先休息再做打算。一名上校给我们安排了两个帐篷,和医护兵睡一起。等我用卫星电话给家中报了平安之后,给我安排的那顶帐篷已经挤不进人了。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高原的东部是著名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那里是许多游牧民族的发祥地。我国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和蒙古人都是从这片苍茫的大草原走来的。这里,可能是至今还仍保留蒙古人传统游牧生活方式的最后的地方。初秋晴朗的日子里,我和几个同道穿越呼伦贝尔大草原,试图寻找游牧的蒙古族牧户。在呼伦贝尔腹地的新巴尔虎右旗(县)所属阿敦础鲁苏木(乡),寻访到巴尔虎蒙古牧人巴雅日图距中蒙国界十几公里的伊和日游牧点。我们在他的蒙古包旁,扎下露营的帐篷,纪实拍摄了巴雅日图和他的家人、羊倌近乎游牧状态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尘世飘零客     
马蹄声渐渐远了,大单于带领人马翻过大山,一路迁徙至乐都。大单于秃发乌孤是趁着月色决定撤退的,他对着山坳里凌乱的黑帐篷抱抱拳,一行清泪就淌下来。 茶卡支棱起耳朵听了一会儿,听不见马蹄声了。转身走向黑帐篷。大单于撤走时,在茶卡耳边说了一句话。黑帐篷里,都是部落里的老弱病残。沮渠蒙逊的骑兵很快就要追过来了,大单于若是带着这些人奔逃,难免全军覆没。就在前一天,天还未亮,乌孤部落还在梦中的时候,沮渠蒙逊的一队骑兵突然冲进营地袭击。急促的牛角号吹响,营帐里熟睡的兵士们爬起来懵懵懂懂胡乱厮杀。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沮渠蒙逊的又一队骑兵赶来援助。随后,又一支骑兵赶到,沮渠蒙逊的骑兵有备而来。几乎杀得乌孤部落七零八落,元气大伤。  相似文献   

20.
英国的建筑     
鸟巢是最早的建筑物。我琢磨着早在人类直立行走、不再靠尾巴在林问飞来荡去之前,鸟雀便开始筑巢了。人的巢是个介乎地洞和棚架之间的藏身之所;等到人类开始捕猎野兽和编织草垫,这个容身之处便摇身一变,成了棚屋、茅舍或帐篷。从帐篷我们可以想象大篷车——人类最早的住处之一——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从大篷车又可猜想到船只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