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日本天皇权力及其经济地位的关系演变。在日本历史上,天皇制经历了古代天皇制、近代天皇制和现代天皇制三个阶段。在古代天皇制初期,土地国有制的确立和班田制的实施奠定了天皇专制的物质基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进入近代天皇制阶段阶段。天皇成为最大的资本家和地主,成为日本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二战后,皇室财产大大缩减,天皇至高无上的经济地位被剥夺,天皇成为日本国家的象征。日本进入现代天皇制时期。  相似文献   

2.
杨秀云 《沧桑》2010,(5):114-115
二战结束之际,日本保留天皇和天皇制的有条件投降阴谋之所以能够得逞:一是蒋介石出于与中国共产党争夺统治权的需要,主张保留日本的天皇制;二是美国为了减少美军伤亡和独占日本而有意为之;三是日本负隅顽抗,顽固坚持天皇和天皇制。  相似文献   

3.
日本右翼思潮源于近代天皇制观念的形成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日本人的国体优越感。明治维新后,日本在政治上的天皇制得到极大发展,经济上实现了资本主义化,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蔑视亚洲国家的理论也应运而生,脱亚入欧论盛行。二战前和二战期间,日本的军国主义狂潮成为右翼思想的集中体现。而战后,日本右翼思潮沉渣泛起,引人深思和警惕。  相似文献   

4.
抗战胜利之际,蒋介石发表了著名的《抗战胜利告全国军民和世界人士书》广播讲话,该讲话的主旨长期以来被广泛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并被视为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方针。更有不少人把战后中国宽大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不参加占领日本本土、放弃对日战争索赔要求以及日本天皇制得以保留等都归于“以德报怨”政策的内涵。本文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考察,所得结论是:宽大并迅速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虽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宽以待人的民族品格,但它与蒋介石反共的战略以及美国根除日本在华影响的既定政策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以德报怨”;关于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问题,蒋介石的态度仅仅是“要日本人民自己决定”,更为重要的是,天皇制的最后命运完全是美国占领当局决定的,与蒋的态度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关于中国放弃占领日本本土,这主要是蒋介石出于战后国内政治斗争的现实考虑所做的决定;至于战争赔偿问题,从积极争取到最后的被迫放弃,是既受制于美国政策又无奈地屈于日本压力的结果,很难说是“以德报怨”。总之,将“以德报怨”视为指导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基本理念并无足够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5.
近代日本,经过明治维新革命后,在世界资本主义重围压迫下,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成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亚洲仅有的一个成功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形成的日本近代天皇制政权,它一面代表着地主和资本家的利益,对内压迫人民,对外推行军国主义扩张侵略政策;另一面,又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跨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的行列。正因如此,近代日本天皇制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曲梦晨 《史学集刊》2017,(5):118-128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7.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建立了以天皇制为核心的政治体制。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扩张中,天皇制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尚未结束之时,美国便已确定对战后日本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天皇制问题则以其重要性成为对日改造政策中的重要一环。美国政府内部对于战后天皇制问题的观点可分为两种:日本派从短期利益的角度,强调保留天皇对促成投降和占领改造的重要性,主张战后暂时保留天皇并利用天皇部分权力进行占领改造工作;而强硬派则从长期利益的角度,强调天皇的战争责任及其同军国主义之间的密切联系等危害性,主张战后不利用并废除天皇制。美国确立的战后天皇制政策最终将两派观点相结合,既采纳了日本派暂时保留和利用天皇制的意见,更体现了强硬派所主张的削弱天皇制影响的主张,并在战后改造中予以实施。  相似文献   

8.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形成,启动于圣德太子改革,初步形成(模型化)于孝德天皇与天智天皇的大化改新时期,制度化于大化改新矛盾积累导致的“壬申之乱”后的天武天皇及其继任者持统、文武、元明天皇时期,中间走过了百年左右的曲折历程。圣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壬申之乱”是日本古代天皇制形成的三部曲。从政治结构上看,古代天皇制具有明显的日本特色,它是中国式皇帝制与日本祭祀制的统一。古代天皇制特殊的政治结构对后来的日本政治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近代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前向外侵略扩张、旨在征服中国称霸世界的指导思想,它的形成对日本、朝鲜和中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都产生重大影响,同时也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历史灾难。对大陆政策的思想起源、特别是对其形成有着直接渊源的幕末时期知识分子对大陆政策的构想进行探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有利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在华日人反战运动,是在中国国土上发生的日本人民反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一场特殊的斗争。一批觉悟了的日本士兵、居留民和战俘,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和日本革命志士领导下,成立反战组织,加入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行列,对日本法西斯反戈一击,成为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在华日人反战始末》详细介绍了这场波澜壮阔的反战运动。  相似文献   

11.
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宪政会.民政党与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变幻不定,缺乏一贯性。宪政会以《日英同盟》为基轴,强调维护从二十一条中获利的外交路线;但在护宪三派内阁以后,却转变为以国际协调、不干涉中国内政为内容的币原外交。政友会的对中国政策,从原敬内阁时期的对美协调、对中国内政不干涉,转变为田中义一内阁时期的自主外交。同一政党的不同时期,甚至同一人物主持内阁的不同时期,其对中国政策的变化幅度也极大。虽然中国反日爱国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等因素,对二战前日本两大政党内阁对中国政策的调整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是,在国内经济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支持政党组阁的势力的经济利益,才是日本对中国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2.
陈奉林 《史学集刊》2003,4(4):77-83
战后日本天皇制的保留,是由当时复杂的国际形势决定的。蒋介石在开罗会议期间对日本天皇制所持的保留态度极为重要,影响了美国总统罗斯福在此问题上的决策;正是由于中美两国在天皇制问题上达成了共识,故而《开罗宣言》没有涉及日本的国体问题,为后来天皇制的保留提供了一个存在的基础。当然,美国出于自身战时与战后的需要,特别强调一个完整、统一的日本对它在亚洲战略的重要性,在日本天皇制的保留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吉田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战后初期中日关系吉林师范学院历史系郑毅二战结束以后,战败国日本在1951年以《旧金山和约》为契机,同美英等国实现媾和,重返国际社会。而进行了人年浴血抗战的中国人民未被邀请参加对日媾和,因而也就未能在国际法的意义上结束两国之间的战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本近代天皇制的精神支柱国家神道与军事侵略相呼应.在中国的广泛地区,尤其是军事、经济要地建立神社.在华神社作为日本本土神社的延伸,所祭之神是以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为首的日本神灵皇祖,建筑式样也是日本式样,被视为"八紘一宇"、"肇国大精神"的象征性建筑物.日本政府、军部及神道界所设立的在华神社不仅扮演着辅助军事侵略、实施文化侵略的角色,是妄图使中国人丧失民族性的"皇民化"政策中的一环,而且也是统制在华日本人思想意识的工具.  相似文献   

15.
日本自1868年明治维新采用天皇制与武士道相结合的政体,为后来走上军国主义侵略道路埋下了祸根。丰臣秀吉等提出攻略台湾、朝鲜和侵占中国为主的“大陆政策”,遂不断发动侵华战争,日本靠侵华战争而成为“暴发户”。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而全面侵华战争,进而发动太平洋战争,企图以“南进”的胜利来压迫中国屈服,中国的持久抗战...  相似文献   

16.
张枫 《文史精华》2013,(3):52-57,1
在历史上存在了500余年的琉球王国,长期与中国保持朝贡关系,深受中华文化影响。19世纪70年代,因清政府腐败无能,日本以武力吞并琉球。二战结束后,中国在琉球处置问题上居于有利地位,但大好机会被国民党内战政策和软弱外交所葬送,琉球再次被日本控制。欲知详情,请阅《琉球是怎样"成为"冲绳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东亚的总体战体制形成于日中战争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日本及中国。在日本国内,为发动侵略战争而采取了构建战时经济、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策,这些政策影响到殖民地。而在中国,则为抵抗侵略而建立战时经济体制、动员国民,同时也对实施宪政、实现民主进行摸索。二战时期曾被日本统治的东南亚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战时体制成为促成其战后民族独立的要素之一。二战结束后,在日本,战时的计划和统制体系被应用于战后重建,在战时经济解除后依然发挥影响。而在中国,战时统制经济在二战结束后曾暂时中断,而后再度复活。后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领导下,在朝鲜战争爆发后,又为构建强有力的战时体制而选择了彻底实行计划经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试论日本近代化对孙中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中叶,与中国开始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半殖民地的同时,日本也被迫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一系列有损民族利权的不平等条约,同样存在着受奴役、被殖民的危险。因此,在中日两国面前摆着近似的课题需要解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但是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运动,终于维护了民族独立,并实现了国家的近代化。中国却由于满清政府腐败无能,对外屈膝投降,日益陷入了半殖民地的痛苦深渊。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对于日本维新后的迅速富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认为“明治维新是中国革命之第一步”。寄希望于中国能象日本那样迅速近代化,并且要迈出“第二步”,满怀信心地超越日本。日本所实现的近代化,在政治上的特点是实行在东方专制基础上的天皇制君主立宪  相似文献   

19.
去年夏天,笔者在《日本法西斯主义的形成·体系日本现代史第一卷》的书评中指出,日本法西斯主义研究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在该书中,安部博纯的“急进法西斯主义论”和吉见义明的。满洲事变论”,都明确论述了对外侵略和国家改造运动的内在联系,清楚明瞭的指出了满洲事变也是急进法西斯主义运动的一环,超越了过去的天皇制法西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期,美日在投降问题上似乎达成了一种“不好说太细”的默契.对于这段历史,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天皇的战争责任》一书中说:“日本投降,实际上是以天皇为首的上层在人民不知情的情况下,同美国进行的一场交易.”原来,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间里,美日双方一直保持着频繁的接触.当时,日美驻瑞士的代表经常在酒店角落或无人的树林间交谈媾和条件.德国投降次日,日本天皇就得到了驻瑞士秘密使团的报告,说美方应允在“无条件投降”的名义下,可为日本提供包括“保留天皇制”在内的“照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