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甲骨文记事刻辞中的"■"字前人未曾论述,本文结合新出花东甲骨材料对甲骨文中的■、■、■字用法作了一番考察,认为它们实为一字异体,应释为"肇"之初文,含义上有"致送"一类意思;并强调了金文中"肇"字所从的"■"并非是"启"字,"启"在殷商甲骨文及西周金文中都是从"又"的,讹变成从"支"应是西周以后的事。  相似文献   

2.
韩江苏 《中原文物》2020,(1):131-139
甲骨文■三种形体不同之字,前辈学者考释其为卣字的繁简之异。然三字所从文字偏旁有异,在甲骨卜辞中的语境和用法完全不同,说明这是三个有相互关联、而字义完全不同之字。把三字所从■偏旁与自然界实物对比后发现,■尽管形态有异,但它是匏(匏、葫芦)的象形文字。从瓠从皿的■字,是葫芦瓢漂在盛水器皿中之形,它是瓢的会意字。从瓠从倒立庐形的■字,殷商时期其材质由木质转变为青铜,盛放专用鬯酒,是为卣字。对瓠、瓢、卣三字的考订,证实了文字形体的细微差异与甲骨文字义关系密切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殷墟花东卜辞有字作■(花东273),学界尚无准确隶释。本文首先梳理了与该形有关的■、■字,认为■字当依唐兰说读为"颠";其所从之倒人形,在甲骨文中亦单独成字,乃"颠陨"之"颠"的表意初文;■形有异体作■,系加注"丁"声的"颠"字。在此基础上,主张花东■字所从之■与■、■构形之意相类,表颠陨之意;"日"旁为加注声符,■也是"颠"字异体。卜辞"颠"字可表颠陨,或读为"沴"、"疹"。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5.
()字补释     
本文在胡厚宣先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大量卜辞和铜器铭文的考察,重新探讨了商代卜辞中的字,指出它是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异体形式,加“王”符以别于复数“我”所表示的殷商集体,是一个用于特定场合的异体专用字。  相似文献   

6.
甲骨文中的“(?)”和“(?)”是一字异体的关系,都应释为“厀”。两者在卜辞中都不表示本义,而表示假借义,都应读为“(桼刂)”,训为切割,都可用作祭祀动词和征伐动词。  相似文献   

7.
殷代的冰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有风、云、雷、雨等字,卜辞中关于风、云、雷、雨的记载也很多。但是甲骨文里有没有雹字、卜辞中有没有关于冰雹的记载呢?我们的回答是有的。最早认定甲骨文里雹字的是叶玉森,他认为甲骨文(?)、(?)、(?)等即是雹字。可惜这个字乃是雷,并不是雹,叶氏认错了,于省吾教授有详细考证,已辨其学说之非。《说文》:“雹,雨冰((?))也,从雨包声。(?),古文雹。”以雹字篆文作雹,古文作(?)。  相似文献   

8.
青铜器复合族徽的类型结构与甲骨文多字族名多有相似之处,但不见同名重合事例,说明作为族组织的复合族徽实际上不见于甲骨文记载,因而复合族徽应当不代表族组织实体,而是几个关系亲近的族氏共同作器的表示,其用法类似于甲骨文多字族名的连称。  相似文献   

9.
甲骨文、金文馘(■、■)字与其所从■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等字即■字。  相似文献   

10.
邢台南小汪西周甲骨出土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邢台南小汪西周遗址中出土的有字甲骨,是近年来考古发掘的重要收获。甲骨文字共十余个,它的字体、行款、钻凿型式……都为释读周原甲骨文提供了参据。二者互相发明,行文行款为由右向左读,已为确凿证明。  相似文献   

11.
甲骨文到底有多少个字,这是人们经常问及的一个问题,可是由于方法论把握和具体统计操作上的不同,学界对此尚未取得比较一致的结论。罗振玉是第一个统计甲骨文字数的学者,他在1914年出版的《殷虚书契考释》中,得已识字485个,在1916年出版的《殷虚书契待问编》中又收入1003个未识字,共得1488个甲骨文。此后,甲骨文材料不断增多,其字数统计也随之增加。20世纪50年代,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曾估计“甲骨上的文字总数约有3000—3500字,前人已经审释的不超过1000字,现在还不曾认出的约有2000字。”这一估计与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1967年,3324…  相似文献   

12.
一并非“冬雷震震”在商代甲骨文里,有字如图一。此字罗振玉释电,叶玉森释雹,郭沫若释虹,陈梦家释(阝齐),于省吾、孙海波释雷。金文有罍字如图二。从字形上看,甲骨文雷字就是金文罍字的前身。《说文》:“龟目酒尊,刻木作云雷象,象施不穷也。”所以罍即畾,就是雷字。它不过是被假借作为罍字罢了。  相似文献   

13.
巴蜀古文戈铭试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古文戈铭试读冯广宏一、引言近年发现的战国前后巴蜀铜戈上,刻有巴蜀古文字者已有多件,铭文累计已有约60字。这种文字笔划与甲骨文、金文有相似之处,但并非古汉字。对于文字体系问题,目前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于表意文字体系,是方块字而非拼音字。这种意...  相似文献   

14.
殷墟甲骨文中的"度"字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写作,是"度"的表意初文,象手持直尺进行度量;另一种写作"■""■",是从表意初文演变过来的形声字。甲骨文中从"度"的字有两个:或释为"■",是揣度、忖度、审度的意思;释为"■",是估量统计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11月6—8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史学集刊》编辑部和《中国史研究动态》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先秦时期的制度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共有44位学者参会,收到38篇专题论文。兹将其内容分述如下:一、商周文字、地理与政治。谢明文《谈甲骨文中的两例"舌"字及相关问题》认为,""与"舌"是一字异体,用作"言",读为"愆"。  相似文献   

16.
甲骨文"帚"字取象于托魂树,"帚"字的这个意象对甲骨文中从帚字的"归""寝""侵""妇"等字的构意和在卜辞中的意义进行重新说解,同时也是对"帚"字造意的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金文馘((戈耳)、(戈酋))字与其所从(目)字等的释读涉及相关甲骨文、金文数例.甲骨文、金文"( )、( )、( )"等字即馘字,馘字所从"( )、( )、( )、( )"等字即(目)字.  相似文献   

18.
甲骨文中有"邦"、"封"二字,分别从"田"从"土",其字迹清晰可辨,判然有别.王国维<古籀疏证>云:"案:古封、邦一字"[1].此说一出,学界认同者甚众.李实<甲骨文丛考·释封>云:"古邦封一字,田土通作"[2].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说:"王国维以为……古封邦为一字.  相似文献   

19.
吴盛亚 《文献》2022,(1):91-100
通过比对甲骨金文中"斤""戈"的字形,结合甲骨文字中勾廓与线条往往无别的构形规律,并综合考察相关考古出土材料,确认甲骨文中的"■"可释作"戈"。对"戈""斤""■""刀"等字作为部件时的形体作辨析,揭示并分析相关意符之间的通用现象。考察异体字之间的形近部件时,应以字形为出发点和根本依据,结合考古实物等多种材料,认清字形的核心特征,从而避免混淆不同之字或割裂同一字的异体。  相似文献   

20.
秦晓华 《江汉考古》2008,(1):117-120
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矢"、"寅"、"黄"三字同源,皆源于"矢"。笔者对《甲骨文合集》中的"矢"、"寅"、"黄"三字作了穷尽式的调查,从分期的角度辨析了三字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黄"字从"大"而非从"矢",与其它二者不存在同源的关系。另外,有学者所言的"寅尹"应该都是"黄尹"的误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