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 毫秒
1.
苏格兰在2014年9月18日举行了引人瞩目的独立公投,虽然公投未获通过,但是关于苏格兰独立的议题并未就此落幕。再次举行独立公投也随着苏格兰国民党在2016年5月再获连任而被提上议程。英国在2016年6月通过的脱欧公投,让支持留欧的国民党寻找到了推动第二次独立公投的契机,英国脱欧的进程,必将再次助推苏格兰分离运动的发展。享有近代“宪政之母”美誉的英国,并没有对国家边界进行明确的宪政规制,但边界变更却遵循一定的宪政原则。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合并或分离是在英国的宪政框架内进行的,苏格兰分离运动的发展路径也带有英国宪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3.
苏格兰王国的形成是苏格兰议会产生的重要政治基础。由于苏格兰的封建化,御前大会议得以产生和发展,成为苏格兰议会产生的制度渊源。13世纪时,商业革命推动了苏格兰小贵族和自治市镇的发展和不断壮大,为议会的产生奠定了经济基础,而苏格兰王国分裂和入侵的危机则使议会应运而生并获得初步发展。独立战争期间,苏格兰议会的发展加快,其司法、立法和税收功能先后确立。1326年,一院制运行机制的确立则标志着苏格兰议会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4.
曲兵 《史学集刊》2017,(3):34-41
近年,"全民公投"常常与"民族自决"、"民主政治"等原则相挂钩,成为解决地区冲突、民族矛盾的"常规手段"。实际上,公投的作用被夸大,其弊端与风险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投从来都不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最好方案,却往往沦为大国博弈或政党斗争的工具。民主不能无度,公投不可轻启,即使举行公投,也应通过国内立法、安理会介入等方式对公投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6.
9月18日,苏格兰将举行全国公投,决定在长达3个世纪的联合之后.是否要脱离英格兰.成为独立国家。公投由苏格兰国家党(又称苏格兰民族党)领袖亚历克斯·萨蒙德发起,摆在410万选民面前的问题再简单不过:苏格兰要不要独立?去年11月,  相似文献   

7.
其次,是对主权至上论的一次挑战。从持有“主权至上论”者的视角看来,任何拥独派是不可接受的,这就是与分离主义画等号,要背上“历史罪人”的名号。“国家主权至上”的传统价值观,是近代国家形成以来一直到冷战结束两百多年来国际秩序的支点。自从1575年让·布丹(JeanBodin)“发明”了主权之后,该概念就成为一个不可置疑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中日战争期间,为侵略中国并在思想上控制中国,日本陆军中将石原莞尔抛出了"东亚联盟论",并与木村武雄等人组建东亚联盟协会,出版机关刊物《东亚联盟》。"东亚联盟论"提倡以"共同国防、经济一体化、政治独立以及文化沟通"为基础,建立日满华同盟,是日本侵华战争时期影响较大的侵华理论之一。在"东亚联盟论"思想的指导下,木村武雄与石原莞尔等人开展起来的东亚联盟运动,宣传"王道主义"蛊惑东亚他国民众,极具欺骗性。从《东亚联盟》期刊发展的脉络看,东亚联盟运动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分别以政治运动和半宗教半政治运动为特点。但无论侵略者们进行怎样的装点与掩饰,都掩盖不了"东亚联盟论"及其运动的侵略本质。  相似文献   

9.
13世纪末,苏格兰与英格兰的对手法国结成联盟,此联盟严重影响了英格兰的对法战争。在对法关系中剔除苏格兰因素,成为中世纪后期及近代早期英格兰努力征服、控制苏格兰的主要原因。1603年英格兰与苏格兰实现王位联合,通过王位联合英格兰达到了控制苏格兰的目的,但这只是暂时地解决了苏格兰问题。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格兰与法国不可避免地成为近代争霸的两个主角,而此时的苏格兰议会已取代共主国王成为苏格兰的权力中心,英格兰无法再通过王位联合达到控制苏格兰的目的。为防止苏格兰与法国再度结盟,英格兰最终选择与苏格兰合并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相似文献   

10.
袁兆霆 《沧桑》2008,(6):107-109
市场经济在英国的迅速发展,消融了封建时代的人身依附关系,奠定了个人权利意识的基础。个人权利意识的勃兴催生出了人民主权原则。自然法思想已孕育出了法律至上的观念,英国君主在加冕典礼上宣读誓约的惯例,又将法律至上进一步明确为"王在法下",从而在英国牢固地确立了法治原则。基督教会客观上已对专制王权起到了巨大的制约作用,混合政体理论则为权力制约提供了更为科学的制度安排。正是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英国得以率先确立宪政。  相似文献   

11.
在国际学术界,近十余年的大革命史研究延续了修正史学所推动的对大革命的政治面向的再发现,革命中的暴力与恐怖再度成为热门话题。近年的恐怖研究通常都避开了传统史学中的“形势论”和“意识形态论”,而是注重从革命造成的政治化和革命政治的内在动力来理解暴力与恐怖,并且认真对待革命对IHN度暴力文化的继承和转化。  相似文献   

12.
江南土墩墓的祭祀遗存包含祭祀建筑、祭祀坑、用人祭祀、牺牲、祭祀台、焚烧祭祀、祭祀器物群、封土祭祀等多种形式,依据祭祀遗存与土墩墓营建的相对早晚关系,可分为葬前、葬时、葬后三类祭祀遗存。  相似文献   

13.
追溯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起源,李汉俊的作用不能忽视。因为他较早投入这一运动,无论从组织上还是理论上,都是中共的重要创始人。但因李汉俊的主张在一大会议上未得到大多数代表支持,并且决意排除他的张国焘事先就选谁同各代表打过招呼,导致他会议选举时落选。后又因他与中央和某些领导意见分歧于1924年脱离了党。李汉俊依然坚信马克思主义,致力于工农和民族的解放,直至1927年献出生命。  相似文献   

14.
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经过积极谋划,克服诸多困难,从日本手中接收了南海诸岛主权,派兵进驻东沙群岛、西沙群岛、南沙群岛(时称团沙群岛)。除了建立东沙和武德二岛气象台外,国民政府还派技术人员对诸岛屿进行测量、命名,绘制出《南海诸岛位置略图》以及各群岛地图,用11根断续线组成的U形线圈定了中国南海海疆范围,并于1947年12月1日公之于世。在中国政府收复南海诸岛主权的过程中,美英政府实际上采取了默认政策。中国收复南海诸岛主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和同盟国赋予中国的权利,更是中国依据战后国际秩序所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5.
当前,西藏研究中有一些人无视历史事实,在西藏主权归属、活佛转世制度等问题上提出各种"学说",其本质是打着"学术研究"的旗号,利用历史虚无主义的手法,为"西藏独立"提供"理论依据"。作者分析了这些谬说的内容、本质和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国民参政会召开与抗战前以中间派为主体的宪政运动分不开。第一次宪政运动以"五五宪草"为背景,围绕开放党禁、强化国民大会议政会权利问题;目标与内容是战前宪政运动的延续,更多体现了中间派的政治主张,也体现中间派对国民党、对国民参政会态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齐玉东 《纵横》2013,(2):44-48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广大进步势力和社会团体为实现全民族的全面抗战,争取人民必需的抗日民主权利,以实行民主政治、实现宪政为核心内容,在抗战中期和后期掀起了两次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民主宪政运动,书写下中国现代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史上流光溢彩、五色斑斓的一页。  相似文献   

18.
卢兆瑜 《史学集刊》2017,(3):119-128
13-14世纪,西欧政治舞台上活跃着"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主要指两类君主,第一类是世俗君主或教皇的封建附庸,他们的政治实力强大到足以拒绝领主超越于封建契约的干预或胁迫,第二类是跟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没有封建关系且能拒绝皇帝干预本国事务的君主。"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是自己土地上的最高权威,他们能够排除外部势力的干预,以更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政治活动。"不承认有上级的君主"的出现,既表明了强权政治的原则开始主导西欧的政治格局,也预示着未来西欧主权国家的诞生。  相似文献   

19.
杨浩 《文史月刊》2013,(5):21-23
民主宪政是胡适一以贯之的最大政治追求。《独立评论》时期,胡适的民主宪政思想是其宪政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适在"民主与独裁"的讨论中做了充分阐述。而这一切,与胡适自身的学术修养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宋代士大夫劝谏皇帝时多借助兵变、灾异等有形无形恐惧,在逻辑清晰的主流之外,也时有事实和推断并不充分可信的情况,其主要目的在于使皇帝戒惕谨慎,使国家进入理想轨道,但也多少存在争权夺利等意图。宋代政治较为稳定平和,但事功差强人意,懦弱因循思想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与士大夫的恫疑虚喝有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