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毅 《巴蜀史志》2012,(3):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汪毅 《巴蜀史志》2012,(1):36-38
在说不完的莎士比亚中,最说不完的却是哈姆雷特。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在说不完的大千世界里,最说不完的艺术家却是张大千。“说不完”,构成了对张大千文化现象(人性的、人格的、精神的、艺术的、情感的,等等)的特别观照,传达了“张大千学”的多元意义。本文通过对20世纪与张大千的“术”之讨论.传达了对张大千“说不完”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他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为传奇的国画大师;他与齐白石并有“南张北齐”之誉;他被徐悲鸿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他曾荣获国际艺术学会的金牌奖,被推选为“全世界当代第一大画家”……张大千,一位声名遐迩、名噪中外的艺术大家。1899年5月10日,张大千出生在四川省内江市城郊一个书  相似文献   

4.
陈旭 《巴蜀史志》2005,(2):36-37
二十世纪,是个人才辈出的世纪。二十世纪的东西方画坛,更是群英荟萃。毕加索与张大千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西方立体画派的代表人物——毕加索与东方“画坛皇帝”张大千的会面,是东、西方两大艺术体系的一个伟大盛会;是两大截然不同的绘画艺术化的碰撞。他们会面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其本人的“私人”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次“中西方艺术界的高峰会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因这两位东、西方画坛巨子的相遇而变得如此之不同,这是一个非凡的年代,也是“中西艺术史上值得纪念的年代”。  相似文献   

5.
盛世 《湖南文史》2012,(3):36-36
20世纪20年代,上海“地皮大王”程霖生既花钱慷慨,好出风头,又喜欢附庸风雅。一次,张大千走进程家豪宅,见厅堂上挂满的名家字画,大多为赝品。张大千不但不说破,反而大加赞赏,并说:“程二先生,你收的字画,珍品很多,可惜不专。如果专收一家,马上就能搞出个名堂来了。”  相似文献   

6.
徐建融 《收藏家》2004,(3):17-20
20世纪的中国画坛所呈现的是一个多元化的格局,不同各元既相对立又相统一,它们各有不同风格的艺术追求,因此,也就各有不同可能的收藏前景。其中,侧重于古典的一元,以张大千、吴湖帆、于非厂、陆俨少、谢稚柳、徐悲鸿、李可染等为代表,所传承的是中国的古典传统晋唐宋元,或西方的古典传统写实画派。其间虽有中、西之异,但在讲究“绘画性”方面却是相通的。所谓“绘画性”,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以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唯源泉,对  相似文献   

7.
杨海亮 《文史博览》2013,(11):41-41
齐白石与张大千是两位杰出的中国画大师。两人相识于北平画坛,时间大致是20世纪30年代。不过,虽有交往,却不太深,且彼此互有成见,齐白石就曾三“刺”张大千。  相似文献   

8.
张大千(1899-1983年),名权,后改作爰,号大千。他生于四川省内江县,排行第八,7岁时开始启蒙教育,9岁习画,12岁即能画山水、人物和花鸟,被誉为神童。张大千幼习绘事,毕生创作了大量的绘画作品,“包众体之长,兼南北二宗之富丽”,集文人画与作家画、宫廷艺术与民间艺术于一炉,境界高绝。其艺术创作分为古典作风期、转型期和高峰期3个时期。60岁前他集中精力临摹学习古人技法直至敦煌壁画,风格从近似石涛、朱耷而渐变为晋唐宋元风范。60-70岁融“泼彩”于“泼墨”,创造了新的风貌。70岁后进入创作颠峰期,以个性鲜明的“泼彩”画法将其艺术从古典画风引导向现代画风,成为中国画革新大家。正可谓:“独自成千古,悠然寄一丘。”  相似文献   

9.
舒建华 《收藏家》2022,(3):13-21
<正>一、《甲乙丙丁集》,张大千泼墨、泼彩作之集合2019年5月,时值张大千诞辰120周年之际,美国硅谷亚洲艺术中心举办“张大千加州岁月:文献与作品展”,侯北人借展了其所珍藏的一本张大千签赠的特别画集。画集开本高大,纵54、宽38厘米,封面正中由曾克耑题签“大千先生画萃”,左下侧印有书名“甲乙丙丁集”,  相似文献   

10.
凌风 《湖南文史》2012,(7):37-37
毕加索曾经赠给张大千一幅画,画上只见硕大一张脸,五官不具人形。有人传说这幅抽象速写是毕加索为张大千画的肖像。张大千对此感到好笑:“我听说有人声称毕加索的这幅鬼脸壳子,一边胡子长,一边胡子短,是在强调他对张大千的印象。其实这都是牵强附会。”  相似文献   

11.
吴雨欣 《神州》2014,(13):43-45
在《名馆·名家·名作——纪念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特展》上展出的10件美术精品涵盖了法国从16至20世纪的重要艺术成就,可堪称一部缩略的“法国艺术史”,观众也能在展览中重温法国从文艺复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的独特艺术风貌。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偶而翻阅到一张成都出版的旧报纸上面刊着一张照片一位长髯老者头有些秃身着唐装微服右手倒背于后左手下垂握着的蒲扇从身后露出大半截来随眼一瞥我不禁惊呼﹃这不是张大千的自画像吗﹄再细看报纸原来报上发布的消息是有一批字画正待拍卖其中张大千自画像的拍卖标底为人民币十万元我对这幅自画像太熟悉了我认识持画的主人范汝愚先生他不仅让我为自画像拍照还给我讲起该画两次历险的事遥寄一九六六年三月张大千从南美三巴摩诘山中寄出一幅画和一封信均是通过香港的李祖来先生转寄四川内…  相似文献   

13.
汪毅 《巴蜀史志》2005,(6):26-30
张大干的“黑猿转世”说与他的“百日土匪”、“百日和尚”等传奇人生,为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当撩开这层面纱,让张大千走下神坛,你会感慨现实生活中的张大干却是一个可亲可爱的普通人,一个拥有传统美德而且具有典型意义的普通人。论忠,他尤注重报效祖国;论孝,他尤为尊敬父辈师长;论悌,他尤为敬重兄嫂;论礼,他尤为讲究传统规则;论义,他尤为忠友扶弱;论情,他尤为痴心痴意,堪称“今之完美的古人”。  相似文献   

14.
汪毅 《巴蜀史志》2013,(4):45-51
在张大千的人物圈中,张大千与陆丹林颇具讨论意义。他俩一个步履长衫,一个西装革履;一个美髯似仙,一个睿目如井;一个傲骨有术,一个耿直成性;一个画意行空,一个倚马可待;一个画领天下,一个文率一方;一个笔可画出无韵之《离骚》,一个笔能写出史家之独唱;一个直造古人不到处,一个不负今人启后思。两人彼此心仪,惺惺相惜,意趣相投,志存高远,画(写)出了20世纪文人相亲的主题和中华文化璀璨一页。  相似文献   

15.
还张大千一个清白——关于张大千“破坏敦煌壁画”案的调查报告以前,我在进行张大千先生生平与艺术研究的时候,发现他1941年至1943年的敦煌之行,是其一生艺术历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正是这次敦煌之行,张大千得以把千年尘封的敦煌艺术宝库介绍给国人,使天下尽知...  相似文献   

16.
陈能泳 《神州》2020,(6):44-44
20世纪初大量西画传入中国,吴冠中以“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的玩笑生动地勾勒出20世纪国人眼中的西洋画形象,同时也揭示出20世纪初西方绘画中的抽象元素正按耐不住地从具象图像中抽离而出的社会事实。在绘画由具象刻画逐步转向抽象表现的过程中,至上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艺术流派百家争鸣,甚嚣一时,艺术探索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倾向,一时令人眼花缭乱。但是透过不同流派的艺术探索历程不难发现,纷繁复杂的抽象化表现背后是艺术面临新的历史局面展开的重建新的艺术秩序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韩欣 《东南文化》2002,(10):76-79
“缜丽丰润,苍翠华滋”是吴湖帆绘画作品总体风格的真实写照。吴湖帆画风虽承古人笔意,却不囿于古人的樊篱,有着鲜明的个人风格。由于吴湖帆成名较早,而且当时他的画价也不菲,故他的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已出现膺品。本文就所遇见的吴湖帆《山村清霁图》三幅“同胞” 的真伪问题,从用笔、用墨、用色、构图等诸方面作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张大千(1899-1983)和溥心畬(1896-1963年),一个是四川人,一个是北京人,两人都有极高的天赋,张大千在南方靠“血战古人”成就画名;溥心畬在北方靠皇家熏陶和金子银子成就事业,尽管成长道路不同,但他们都演绎了极其精彩的艺术人生。特别是他们联袂合作的书画,被圈内誉为珠联璧合,并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趣闻轶事,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相似文献   

19.
聂路 《丝绸之路》2010,(6):81-82
在20世纪文化生态背景下,张大干独特的生态意识观念,使其山水画在技法的变化上既保持着中国画的传统特色.又创造出了一种抽象的墨彩绘画。张大干的这种泼彩法,推动了现代中国画艺术的发展,影响十分深远。  相似文献   

20.
汪毅 《巴蜀史志》2009,(6):8-13
成都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故成都的城市名片纷呈。早在20世纪上叶,成都就有“小巴黎”之称。及至1944年1月,因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览在成都举办,强有力地推动了20世纪的显学——“敦煌学”,成都因此而有中国“文艺复兴权舆,肇于成都”、“中国文艺复兴之翡冷翠城”(即中国文艺复兴的发祥地)的舆论,并成为媒体传播的主旨,不乏相当影响。后来,由于政权更替、时过境迁,此“说”湮没于世。本文史海钩沉.通过相关资料论证了成都当时确有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之舆论,并且该舆论深植文化界有较为广泛的影响。由此.笔者认为,成都是中国文艺复兴发祥地的这张城市名片不可替代,价值连城,为中国唯一,似可以体现国家公关意志,成为向世界争夺“文艺复兴”的又一个可与欧洲文艺复兴相提并论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