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庚辛议和过程中,奕劻因西人所重而得以与李鸿章同列全权大臣,以宗室懿亲临危受命,驰赴京师,整顿京师秩序,晤商各国公使,筹备议和。在议和交涉中,西人挟势凌压,使全权大臣并无多少斡旋余地。虽然大局难挽,但关系宗社安危,心余力绌的奕劻仍在"惩凶"、"赔款"等条目上有所争取,尤其是在中俄专约问题上,更是力陈己见。纵观奕劻在议和中的表现,虽无可圈可点之处,但也堪称历任其难,始终以维护宗庙社稷、祖宗基业为宗旨。  相似文献   

2.
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朝贼几伤裴度,免胄人皆望叶公。留得中兴元老在,一生功过在和戎。 这是晚清名土胡思敬有感于辛丑议和而作的一首诗,诗后附注曰;“天津未破时,拳匪盘踞内外,过十万人。凡言用兵不便者,皆戕害之,李鸿章阴避其锋,留上海现变。京师陷,中外皆延颈望和。当时能主持和局者,非鸿章莫属,送命为全权大臣,与奕劻、荣禄同入京议款,许便宜行事。荣禄至,敌人不纳。奕劻虽亲臣,威望去鸿章远甚。鸿章既受命,朝局始有转机,都人皆置酒相贺。”①大致反映了当时封建立大夫们对于李鸿章主持辛丑议和所持的普遍心态。  相似文献   

3.
庚子事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城,慈禧太后偕光绪帝西逃,直至钦命议和全权大臣庆亲王奕劻回京,在这二十余日里,北京城实际上处于"无主之国"的极端状态,当时留守大小诸臣各自为群,为恢复秩序、打开交涉之门,"各树标帜",各有使力方向。本文聚焦于非常时期的京官群体,考察其政治活动、对外交往的具体情状,以及面临空前国难时的心态,并尝试将"庚申"、"庚子"并置,审视两次"国变"的异同及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太后落魄袁世凯献媚袁伦中1901年11月7日,卖国贼李鸿章(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为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的全权大臣,在《辛丑条约》上签字)在国人皆曰可杀的一片唾骂声中,吐血毙命、当天,从西安回銮至河南荣阳的慈禧太后明令山东巡抚袁世凯署理直隶总督兼...  相似文献   

5.
立宪各国均无增设内阁协理大臣之理,而中国在清末责任内阁的"筹划试行"中却开此先例。其原因极为复杂,它既与军机大臣相互牵制、安置裁员密切相关,又与中国幅员辽阔、总理大臣一人难以全盘负责紧密相联,更与袁世凯等地方督抚为维护其权益,以及繁杂的预备立宪事宜等不无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因素,导致在清末增设内阁协理大臣的过程中,既有反对者以立宪原理中无增设协理大臣之理而进行的抵制,同时又有协理大臣名额及其遴选之争。最终在朝野各方面强烈的博弈下,奕劻增设协理大臣的建议获得了清廷的批准。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奕劻外交活动真相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外交矛盾交织.庆亲王奕劻以皇族特殊身份进入中央政权,执掌军政外交,参与处理清廷与义和团、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和列强签订<辛丑议和条约>等.从中看出奕劻外交中的特点及经验教训,将给人们以启迪.  相似文献   

7.
周增光 《清史研究》2013,(1):142-149
辛亥革命爆发后,随着局势日益严峻,隆裕太后迭次召集王公大臣开御前会议商议对策。仅1912年1月1日到2月12日,不到两月间,清廷召开的亲贵会议就达13次。①在历次会议中,清廷亲贵分为两派,一派主张与南京和谈,逊位共和,一派则支持君主制,主战。据各类记载,当时皇室权贵大部分倾向议和,惟小部分反对,而奕劻即"大部分"之一,且力主清帝逊位。《辛壬春秋》称,醇亲  相似文献   

8.
作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的满族亲贵奕劻,是辛亥政局变动枢纽中之关键人物。在清王朝危机四伏之际,他受命组织责任内阁,却因朝野上下各种政治势力的掣肘、攻击而不得作为。武昌事变后,奕劻力荐袁世凯出山,不料,袁世凯却另有所图。在挽救清王朝命运无望的形势下,奕劻退而求其次,竭力推动清廷交出政权,以清帝逊位的和平方式,换取优待清室条件,保全清皇室。从其在辛亥鼎革之际的表现来看,奕劻务实而不保守,能够与时俱进,既全心全意维护清皇室,又不完全拒绝共和,是一个矛盾而又复杂的人物。这些在历史表象背后隐藏的诸多细节,实在值得认真发掘并客观地加以评估。  相似文献   

9.
一、传统的观点与理解1900年中国北方各省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8月14日,八国联军进攻北京。第二天,慈禧太后挟光绪帝等向太原、西安方向逃去。1901年2月14日,清廷颁布上谕:“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迭命庆亲王奕勖、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相似文献   

10.
奕劻,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磷之孙。光绪十年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封庆郡王,十七年迁总理海军事务大臣,二十年晋封庆亲王,三十年任军机大臣。宣统三年任内阁总理大臣。  相似文献   

11.
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感天动地。`公元1895年(农历乙未年)4月17日,日本马关"春帆楼"。这一天,在以"割烹"河豚料理出名的酒家的二楼,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目光的逼视下,清朝钦差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被迫在《日清媾和条约》(即《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朝在这个"割烹"中国的条约里,把整个台湾省割让给了日本。  相似文献   

12.
《里瓦几亚条约》是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清政府与俄国签订的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清政府一改以往签约之情形:拒绝承认该条约,对签约全权大臣崇厚定"斩监候",改派曾纪泽出使俄国改定条约。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积贫积弱,国势日蹙的形势下,仍然做出了上述决定,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是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相似文献   

13.
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1年1月,恭亲王奕诉、大学士桂良、户部左侍郎文祥奏请成立替皇帝和洋人打交道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取代礼部和理藩院所掌的对外事务。总理衙门仿照军机处设置,由一名亲王总领,即为首席大臣,下设大臣、章京两级职官。首席大臣只有恭亲王奕诉和庆亲王奕劻两任。晚清40年,清政府面对  相似文献   

14.
孔祥吉先生大作《奕劻在义和团运动中的庐山真面目》披露庚子召见单,据此质疑学界关于奕劻对义和团持反对立场的既有认知为“误读”,并认为奕劻、载漪处于“同一阵营”,而慈禧在用人态度上亲奕劻而疏荣禄.上述论断皆有可商之处.在政治史研究中对单件史料的解读,应避免脱离语境的字义推演或过度诠释,而尽量把历史文本放回时间脉络中来做处理,注意其与前后左右史事的关联;为了表述条理化,对政治人物或派系进行命名、定义是必要的,但应避免对其做本质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近代史研究》2021,(4):55-69
辛丑回銮后,清廷为重树权威,裁抑东南互保的"抗旨"势力,同时为增强北洋实力以拱卫京畿,开始扶植袁世凯加强对江南财赋之区的控制;而袁世凯也借此将北洋势力逐步向南洋扩张,此一进程可称之为"北洋下南洋"。这使得两江总督的争夺白热化,严重冲击了南北派系平衡,积累了难以调和的矛盾,是酿成丁未政潮中统治高层激烈斗争的关键因素。除了清流浊流的分野外,瞿鸿禨和袁世凯交恶的重要原因是,北洋强势南下,湘人瞿鸿禨虽努力调护,南洋的湘系势力仍遭受重挫,瞿也因之孤立。岑春煊之所以发动政潮,反对奕劻、袁世凯,部分也是由于运动江督连续受阻,其与周馥、端方交恶,实有竞争江督的因素在。丙午官制改革后的政治安排,诱发了奕劻和瞿鸿禨的直接冲突,而瞿鸿禨公开揽权、奕劻病重、东三省用人等因素,都刺激了政潮的发生,但奕劻、袁世凯和瞿鸿禨的关系还可重新检讨。  相似文献   

16.
迄今对奕劻的研究总体上仍较薄弱,研究论著不过30种,数量少而内容单调,且观点大多一致。作为晚清最显赫的权贵之一,奕劻长期被学术界脸谱化。奕劻作为清末三大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在清末曾总揽内政外交大权,为显赫一时的满清权贵,与晚清的政治走向关联甚要。研究他的所思所想,并尽可能接近历史真实,对于更准确地理解清王朝败亡的原因等问题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7.
梁勇 《文史精华》2009,(9):61-64
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是因近代铁路兴建而崛起的一座城市。100多年前,在京汉铁路和正太铁路修建过程中,在石家庄村(今新华路东头路北)曾发生了一起驱逐意大利和法同奸商事件,不仅牵动了获鹿县、正定府和津海关道等各级衙门,而且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和慈禧太后的亲信、总理外务部事务的钦命全权大臣和硕庆亲王奕勖也卷进了这起涉外事件。  相似文献   

18.
中俄第一次交收东三省谈判期间,杨儒是清廷对俄交涉此事的特命全权大臣,其所辑之《中俄会商交收东三省电报汇钞》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较为客观地记录了其间清政府的决策经过,同时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杨儒在此问题上的真实态度。与后世的普遍看法不同,杨儒的"拒签俄约"并非出于本意,而是种种压力与顾虑之下的无奈之举。杨儒始终认为,签约才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后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9.
国内外要闻     
2日圣路易斯:托马斯·S·鲍德温上尉的无人驾驶飞艇消失在云中。3日清廷派西宁办事大臣延祉赴库伦,迎护达赖,前往西宁。4日清廷命唐绍仪为议约全权大臣,与英国商议西藏事宜。清廷以刘玉麟为南非洲英国属地总领事,管辖应募出洋华工。6日山西永济人民抗捐,聚众数千,滋闹县署,抗拒官兵。8日罗斯福再度当选为美国总统。9日清廷以裕德为大学士,世续协办大学士。清廷以开平矿案在英兴诉,准张翼前往对质。设法收回。11日商约大臣吕海寰、盛宣怀与葡萄牙大使白朗谷在上海续订中葡商约。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与葡萄牙大使签订广澳铁路合同。12日德国和…  相似文献   

20.
正一20世纪初,庚子巨变后,军机处以荣禄为首席军机大臣掌舵,其他军机大臣有老臣王文韶,新人瞿鸿禨。荣禄虽有点文墨功夫,到底不能与翰林院出身的瞿鸿禨相比,就让他在军机处主笔。此时总理衙门大臣改为外务部,瞿鸿禨又兼任了外务部第一任尚书。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月,荣禄去世,庆亲王奕劻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嘉庆帝曾规定王公不得入军机处,以免擅权。但亲王入军机处在历史上并不罕见,如恭亲王奕■就长期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