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彝族的婚俗,既有共同性,又带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他们婚俗中神秘的一面,就表现在地域色彩上。彝族的青年男女,一般是在火把节、赶山节等彝族传统节日相互认识,然后通过串寨、对歌等活动相互交往,发展爱情。彝族姑娘和小伙,从相互了解到谈情说爱,往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待双方情投意合时,就会先“私定终身”,然后才请媒人,正式定亲。彝族婚俗中,有不少神秘的因素,其中最引人注意的,一是“杂空”,二是“跳菜”。“杂空”是流行于凉山一带彝族中的婚俗。“杂空”是彝语,译成汉语就是绝食。婚期来临时,新娘就开始“杂空”。在“杂空”期内,不…  相似文献   

2.
赵光 《丝绸之路》2004,(6):14-18
《西游记》里有个神秘的“女儿国”,据说这里世代尽出美人!那么,它到底在哪里?如今女儿国的情况怎样?据《中国丝绸之路大辞典》介绍,《西游记》中的通天河,指的是新疆八大河流之一的开都河,流域内的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及焉耆盆地一带,就是“女儿国”所在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如何?那里的姑娘真的与众不同又很漂亮迷人吗?2003年10月,为解开这些心头之谜,笔者一行四人专程前往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3.
江梅 《广东民俗》2000,(1):19-19
杯盘碎片送朋友。丹麦人在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将平时打碎的杯盘碎片收集起来,待夜深人静时偷偷地送至朋友家的门前,元旦的早晨,如果谁家门前堆放的碎片越多.则说他家的朋友越多,新年一定很幸运。  相似文献   

4.
张振中 《丝绸之路》2004,(10):25-27
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境内,有一个被当地人称作“火泉”的火龙洞。它的神秘之处在于,不仅四周景物十分奇特,火龙洞还能治疗诸如类风湿、关节炎等令各大医院头疼的慢性病,且疗效十分神奇。这里每年都引来数万名中外游客。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的"虎跳峡"在《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辞海》等权威辞典中都列为"世界最深的峡谷之一"。它固然不是世上第一深的峡谷,但由于它那独特的壮丽雄伟之地形地貌和神奇瑰丽的边地人文环境,有很多探险家仍称它为"东方第一峡"。在这一险象丛生的大峡谷中,隐藏着很多天地人神鬼悲欢离合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胎发,是指婴儿出生后第一次理下的头发。在中国传统生育民俗中,对婴儿理胎发非常重视。并且对胎发的处理也十分慎重。因为发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古人认为,人的头发,对个人来说,是灵魂的栖息地,生命的象征,父母精血的结晶;对社会来说,其发饰是一个人容貌仪表美的重要标志,对民族来说,则是识别民族的显的标志。因此,对婴儿的胎发更为珍爱。  相似文献   

7.
麦娟娟 《神州民俗》2007,(10):31-34
梅州是世界最大的客家聚居地,客家人除却建祖祠、敬祖宗的祭祀活动,最普遍、最广泛的民间信仰和宗教习俗当属建“公王”坛、宫、庙和祭祀“公王”的习俗,其古老神奇与现代文明交汇的“扛公王”习俗,历史悠久,寓意着客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精神追求。保护和传承这一客家习俗,是客家侨乡联系亲情、友情、乡情、祖国之情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8.
孙玉祥 《文史天地》2005,(12):60-61
所谓“谀墓”是指人死后,家里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去请一个有名的文人用生花妙笔将死者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丰功伟绩歌颂一番,再将这等文字刻在石碑上,让死者借文字之力永垂不朽。因为这等文字乃无原则地说墓主好话,所以称为“谀墓”——谄“谀墓”主。  相似文献   

9.
张翠平 《神州民俗》2007,(10):76-77
东西方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龙俗,即东方的崇龙习俗和西方的屠龙习俗,这两种龙俗具有不同的起源。然而“毒蛇禁忌”是东西方龙俗的共同起源,文章以此为基础对两种龙俗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鲁迅这首诗流传甚广,末两句警句,更是广被转引。我本人就是读者和引用者之一。但当年是“急用先学”,读书不求甚解,只是按其字面意思“鲁云亦云”而已。如今退休下来,日有余暇,兼好书法,因而读到了鲁迅手稿,  相似文献   

11.
“捣衣”     
车锡伦 《民俗研究》2003,(1):183-185
中国古代诗歌中咏“捣衣”,出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晋·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裳。冬夜清且永,皓月照堂阴。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唐诗中有大量的捣衣诗,如杜甫的《捣衣》:“亦知戎不返,秋至试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寒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刘长卿的《月下听砧》:“夜静掩寒城,清砧发何处?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宿戌。未得寄证人,秋霜复秋露。”杜荀鹤的《秋夜闻砧》:“荒凉客舍眠秋色,砧杵家家弄月明。不及巴山听猿声,三声中有不愁声。”  相似文献   

12.
五华,乃至梅州各县民间建屋有上梁、包跳习俗。五华,特别是五华北部一带。建国前在上梁时要制作“煎堆”(包括曾姓人制油禄里,下同)。就五华的所谓“上梁煎堆包跳板”习俗而言,是由“上梁天该包跳慢”的谐音缘起而成。反映了客家人向往吉利,追求幸福的心理。  相似文献   

13.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这是由生物的属性所决定的。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丧葬习俗。丧葬习俗作为人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义。 “死”作为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其实和“生”一样,是同等重要的。这一点在藏族的丧葬习俗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没有接触过“天葬”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  相似文献   

14.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秦岭南麓、丹江源头。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既出土了夏商周化遗存的灰坑、房址、墓葬、陶器及青铜工具;也保留着中古时期人类地面悬岩石窟。但对石窟的考古方面,尚在起始阶段,方志也缺乏这方面的记载。出于好奇。笔不揣浅陋,试就商洛石窟作以粗略探考,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5.
笔者运用莫斯在《礼物》中提出的"总体呈献体系"对至今在侗区广泛流传的"月也"习俗进行文化解读。"月也"作为侗族传统的社交活动,具有"总体呈献"的三个特点,是一种"总体呈献体系"。它在社会层面反映了侗族传统社会以血缘、亲缘、地缘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在经济层面表现出侗族浓郁的稻作经济文化;在宗教上,反映了侗族宗教信仰中的萨崇拜;在文化心理层面,体现了侗族人民平和友善、热情好客、集体娱乐的社交方式。  相似文献   

16.
17.
据《大唐西域记》载,新疆帕米尔高原上曾有一个神秘的偈盘陀王国。国力最盛时,它管辖12座城,偈盘陀王曾远征北印度的咀叉始罗国,并大胜而归。现在的塔吉克族,就是他们的后裔。因山高路险,地处“世界屋脊”上的偏僻之地,据说这里的塔吉克人如今仍过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桃花源”般的生活。他们为何被称作“太阳部落”?他们的生活到底怎样?日前我们一行沿着古丝绸之路西行千里,专门到此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18.
滇中与滇南交界处的石屏彝族,自称尼苏,他称花腰。花腰彝聚居的石屏县哨冲镇水瓜冲一带,自古沿袭“德培好”习俗,“德培好”是彝语,意为“培养好的道德风尚”。它是“咪嘎好”的最高形式,“咪嘎好”是一年一次,“德培好”则12年一次(马年正月第一个马13举行)。解放50多年,只举行过3次“德培好”。第一次属民间性质,时为1954年;  相似文献   

19.
南京市六合区长芦镇有个村子叫方巷。村里人有个风俗习惯,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吃过饭后,凡是方姓及与方姓有姻缘关系的人家,一般都倾家出动,向北游行。当地  相似文献   

20.
孟享  耿艺 《中华遗产》2009,(1):24-45
在中国民俗中,有关“钱”的习俗众多:过节有压岁钱、七夕钱、民间有避邪钱、吉语钱,人们用“钱”镇宅,借“钱”祈平安,诸多现象似乎能归纳出一个结论:“钱”有“神力”。那么有没有一位“钱神”?他又是谁?我们试图通过深入的探究来寻求答案,也希望大家共同来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