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飘曳的经幡     
大凡到过藏区的人,都对那里房前屋后和山顶、道旁在大风中猎猎飘扬的五彩缤纷的经幡留有深刻的印象。这些或是竖立在高杆上,或是横挂在牛毛绳上的印有藏文经文或佛教图案的经幡,和那些堆磊在道旁山口的大石堆,山头的山神箭丛、嘛呢经轮构成了藏族山寨特有的风景线。藏区的经幡不仅数量特别多,种类也不少。在甘南许多村子中,藏族居民院落大都竖立有高高的经幡柱,至上而下用牛毛绳扎结着一绺绺上面印有经文的各色布块。有些村子后面的山坡上有丛林般的经幡,这种经幡竖立在天葬场附近,全用白布块连缀而成。有些交通要道口、寺院门前、洞窟内外都有此类经幡在风中飘曳。有些经幡还悬挂在建筑物上。玛曲县是纯牧业县,它位于“黄河首曲”腹心地带,过去牲畜转场放牧或赴外地都得把牛羊驱赶过黄河,人则拖住马尾泅渡或抱着充了气的牛羊皮囊划着过200至300米宽的河,人畜溺死的很多。1958年在距县府3公里处建起了木舟浮桥,1964年又改为木制渡船,后又建成驳船渡口,交通较前方便了些,但牲畜过河仍然困难很大,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1979年433公里长的黄河上建起了第一座钢筋混凝土三孔曲拱桥。在空前规模的通车仪式上,藏族群众喜气洋洋地在桥栏上扎起了近300米长...  相似文献   

2.
经幡是藏族人们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种最直接、最普遍的宗教意识的表现形式。在西藏的山河路口寺庙民舍等处都可以见到印有经文及图案。成串系于绳索之上的经幡,它们系在树枝或木杆上,插立于民房屋顶,村口、山口、河口、湖畔的玛尼堆上,或在山岩之间、树木之间牵挂,以简练的形式张扬着人们厚重的思想内涵,构成了西藏社会传统文化的一方面突出的内容。 西藏经幡按蓝、白、红、绿、黄次序排列,五种颜色为一组,成组张挂。当地民谣曰:黄幡象征自现莲,红幡象征  相似文献   

3.
新派朝圣者     
王族 《中国西藏》2001,(3):58-58
我终于看到了玛尼堆。远远的看上去,感觉像是一个藏族汉子在那里打坐诵经。一块块刻有佛像和经文的石头堆在一起,上面飘扬着五颜六色的经幡。经幡随风飘拂,变成了虔诚的朝圣者向着太阳和神飞翔的信念。经幡已堪历岁月,四角和边沿被撕破,风一吹,飘动起一缕缕细缨。破烂的经幡没有给人那种沧桑和困苦的感觉,反而散发出一种劳苦功高,抵达了佛意的味道。谁都相信,在西藏,苦难的行程直接替代真和美。风吹得更大时,经幡直直飞舞,就是一种穿掠。我想起了狮泉河边那些一步一叩头的朝圣者,另一个世界的风吹动着他们的心灵。我屏住呼吸凝…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藏族民俗美术“风马”与经幡的缘起、种类形制,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审美寄托、艺术特色、制作与张挂等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六月会:古代军事文化的藏区遗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热贡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一片文化富集地带。行走于热贡,目之所及,藏传佛教的寺院、佛塔、经幡,守望着蓝天的鄂博比比皆是。如果你在农家屋檐下发现了画布或尚未完成的雕塑作品,请不要惊奇,因为这里是著名的“热贡艺术”之乡,上下吾屯等村庄的土族和藏族农民,几乎人人从艺,  相似文献   

6.
藏族“鄂博”祭把文化陈伟在《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第_二期上发表文章说、在藏族聚居地方的山顶路口常可以看见一种特殊的用来祭把神灵的石堆,L面插有嘛呢旗杆,旗#门二挂有经幡和五色彩线,有的还挂哈达和白色羊毛作祛邪饰物。这种地方人称“鄂博”,藏语称...  相似文献   

7.
拉则、吉郭与雍仲———藏族的图案与标志之六□杰当·西绕江措文群太山脚下的拉则。“拉则”是藏区山口、山坡、主峰、边界等处用石、土石所堆砌的石堆,其上插有长竹竿、长箭、长木棍、长矛,还拴有经幡。这种拉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摩梭人和部分纳西族地区都十分...  相似文献   

8.
凡是到川西北大小金川和岷江流域的人,一踏上这块高原的土地,就会感到自己置身于一个神奇的世界:河水像一条条哈达在群山中蜿蜒,圣洁的雪山虚幻迷离,五彩经幡在风中摇曳飘动,雄伟的碉房静静地矗立在寨落或山间,墙上那醒目的各种图案令人浮想联翩。 图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嘉绒山寨碉房墙上的图案独具特色。 嘉绒人居群山间,为抗御冬日严寒、夏日  相似文献   

9.
正"在那东山顶上,升起白白的月亮。年轻姑娘的面容,出现在我的心上。……如果不曾相见,人们就不会相恋。如果不曾相知,怎会受着相思的熬煎"大凡看过歌曲《在那东山顶上》MV的人都会记得,著名歌星谭晶骑着牦牛,从雪山深处款款走来,洁白的哈达、深邃的寺院、绛红的喇嘛袍、连排的大经筒、五彩的经幡和藏族女人背水及打酥油的场景、华丽的藏族服饰等,都通过整首MV展示  相似文献   

10.
厚重的墙体、黑色的窗框、五彩的经幡、流光的宝幢、坦平的屋顶、沁人心扉的“桑桑”,配以静谧的杨林、深邃的蓝天、雄峙的雪峰、金色的阳光……藏族传统建筑,完美地将地理、资源、人文、技艺融为一体,是藏族悠久历史的象征,犷美形象的体现,人文精神的反映。它犹如沧桑的尊者,壮伟的史诗,雄浑的乐章,古朴淳美,庄严肃穆,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西藏人文地理》2005,(2):12-12
我是一名藏族大学生,非常喜欢你们的杂志,买上一本《西藏人文地理》,是我这个学期即将结束前给自己的一份礼物。“物美价廉质更优”,这是我对第四期的感觉。希望你们做得越来越棒。也感同卷首语《微笑》,想起高中时写过的一篇小文章,《笑得最灿烂的民族》。连绵万里的雪山顶上白雪终年化不尽,红山河谷中经幡永远和着袅袅桑烟,还有藏族人民  相似文献   

12.
玛尼堆,它是由大小石块堆积而成,上面还放置有羊角、牛角或整个的牦牛头骨;石堆上还插有树枝或木杆,其上挂蓝、白、红、黄、绿五色经幡;或由堆顶牵出一根根的绳子,绳上系挂着经幡、牛毛、羊毛等物。玛尼堆呈方台或圆台形,大小高低不等。在西藏的路口、山口、  相似文献   

13.
正位于拉萨市达孜县境内拉日宁布山麓上的扎叶巴寺,是一处背倚绝壁、洞寺结合、佛殿错落分布的建筑群,其最高海拔4300多米。藏族民谚曰:"西藏的灵地在拉萨,拉萨的灵地在叶巴;到了拉萨不去叶巴,等于做件新衣忘做领。"由此可见,扎叶巴寺在藏族人心目中的殊胜地位。汽车顺着蜿蜒的山路沿叶巴山沟前进,头顶上方不断有五彩经幡交织飞舞,空中有矫健的神鹰盘旋而过,隐入拉日宁布山间不见踪影。扎叶巴,既是风景这般宜人、清凉自在的修行胜地,也是藏族历史文化荟萃、诸多故事流传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今年我们决定结伴同行去拉萨欢欢喜喜乐乐呵呵痛痛快快过大年!今年春节我们不说“恭喜发财”,只说“扎西德勒!”我们不吃饺子吃“古突!”不喝咖啡喝“甜茶!”不喝啤酒喝“青稞酒!”我们不贴春联插经幡!堆切玛!煨桑!转经!我们不看电视看“雪巴拉姆!”不逛庙会逛“八廓!”不去卡拉OK去“朗玛!”不逛公园过“林卡!”我们吃糌粑、喝酥油茶,我们跳锅庄舞、弦子舞,没事,高兴就好。我们在世界屋脊之上享受午后13摄氏度的温暖阳光,在藏学专家的引领下感受藏族文化的精华,在冬日里体会和煦浓郁的西藏民俗,在热情的藏族朋友家里举杯同贺:扎西德勒!  相似文献   

15.
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民族,由于特殊的历史渊源、地理环境和民族习俗,他们有很多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特点的饮食,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糌粑是藏族人民不可缺少的主食。它源于青稞,青稞炒熟后经过水磨加工,即成糌粑面。青稞是适应藏族聚居区所特有的高寒、干燥和空气稀薄等自然条  相似文献   

16.
天葬习俗概述 天葬是藏族人民最能接受,也是藏区最普及的一种葬俗,可以说是藏族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显示出它自身特有的丰富多彩的风格。从形式结构上看,以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藏族丧葬主要由天葬、土葬、石葬、崖葬、塔葬,肉身葬、水葬等多种葬仪所组成。  相似文献   

17.
藏族农民艺术家在欧洲益西康珠一群世世代代在雅隆河谷种青稞的藏族农民,背着西藏特有的六弦琴、羊皮鼓和形形色色的面具,坐着日行万里的波音747飞机,腾云驾雾般地飞到地球那一边的欧洲去演出,这在过去也许是做梦,但在今天的西藏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他们给黄头发...  相似文献   

18.
闲话糌粑     
说到糌粑,先要说说青稞。关于青稞,笔者有一个意外的发现,这种青藏高原上特有的农作物,是"随同藏族跨省区分布"的,而在非藏族的区域,就很少见到这种农作物。同样是这种情况的,还有牦牛和藏马。这种人与自  相似文献   

19.
春季朝山四川丹巴县巴底乡是藏民族聚居的小村寨,这里千百年来一直沿袭着春秋朝山的习俗。此俗藏语意为:为神山敬鸡朝拜。朝山前的准备工作还不少呢。做经幡──这一般是老人的事。用自制的墨汁,备齐已刻好的藏文经版,在五颜六色的按规格切好的方形或长方形的纸上印经幡;取净水和白石子──这是年少者的活路。到大河与山里的水汇合点取水、拾白石子,这地方来回得走上十五六里呢。那里排队取水的人们似长龙,然后依山梁走,并在沿途固定的小岩窝插经幡、丢石子、洒净水,直到寨中塔前。、阴历四月十—一大早,全村家家户户在碉楼上烧香…  相似文献   

20.
每逢双休日,在北京玉渊潭公园一角的树林里,一条条长绳拴起一道道藏传佛教的五彩经幡,在一幅幅经幡上面贴着一组组西藏风情的照片。经幡前驻足的观者甚多,场面颇为壮观。常来这里的游人都知道,这是新华社退休高级摄影记者、著名新闻摄影家顾绶康在义务举办自己的微型影展《西藏万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