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葛淑英 《文物春秋》2020,(2):95-97+2
近年来,涿州陆续出土了20多件汉代陶楼,按使用功能可分为居住仓储合用陶楼、居住用陶楼和仓储用陶楼三类,现均收藏在涿州博物馆。这些陶楼为研究汉代北京周边地区建筑形态、风格特点及建筑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  相似文献   

2.
河北抚宁县邴各庄出土东汉陶楼1996年6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京沈高速公路抚宁邴各庄地段考古发掘时,从一座东汉多室砖墓中出土陶楼一件,为随葬明器,在秦皇岛地区为首次发现。陶楼为泥质灰陶,二层仿砖木结构,歇山重檐,三件分体式活动组合,通高60.35厘米...  相似文献   

3.
陶楼是建筑明器的特殊门类,考古出土的汉代陶楼在展示汉代建筑风貌的同时,也是古人“事死如事生”丧葬习俗的体现。本文以徐州地区出土的汉代陶楼为例,从分类、建筑技术、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原文物》1983年第一期发表的《武陟出土的大型汉代陶楼》一文,在描述陶楼的形制时,称“(陶楼)三檐歇山式建筑……。”仔细观察发表的陶楼照片,发现楼顶不是歇山顶,而是四阿顶(明、清时称庑殿顶)。房顶是中国木构建筑的最重要部分,它决定着房屋建筑的形制。在古代,按照封建统治者所规定的制度,屋顶的形式是有严格等级差别的,不允许随便乱用。通常以重檐庑殿为最高等级,如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和明长陵棱思殿等。重檐庑殿(四阿顶)以下的  相似文献   

5.
襄阳出土汉绿釉陶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1979,(2)
1977年10月,在襄阳县伙牌公社张元大队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出土一座绿釉陶楼(图三)。该陶楼出于墓室头箱的东南角,通高56、宽为28厘米。共分二层,上层门口有守门人,周围有栏干。栏干外的屋面上有蛇、龟等动物。在两汉时期的陶楼中,这种造型是较别致的。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二年冬,距县城约七十华里的宋湾公社河扒大队林场西20米左右,发现一件东汉陶水榭,保存较完整,造型美观,是一件重要文物。水榭为青黄釉陶质,通高0.52米,下盘水池圆周为1.37米,雄伟的陶楼,屹立在水池的中央,池沿架着一座小桥连接陶楼。池内有鱼、龟、船各三件。它的周围沿上站有双双相伴的鸳鸯和乌兽。池沿周围还有骑着战  相似文献   

7.
湖北襄阳东汉—三国蔡越墓出土的相轮陶楼,在建筑形制上为汉式陶楼和印度式相轮塔刹的结合,在装饰母题上同时兼有汉地神仙瑞兽与印度—犍陀罗式有翼天人的图像,明显带有佛教初传时期汉、印文化杂糅的特点。本文在讨论陶楼形制的过程中,分别联系同期北方墓葬中出土的陶楼明器和汉晋之际江南地区的佛饰堆塑重楼魂瓶进行类比分析,证明这两类墓葬明器都与文献记载的"浮图祠"相关联。在佛教初传汉地时,由"仙人好楼居"的汉式重楼过渡到高层佛塔,浮图祠是初期的标志,襄阳蔡越墓陶楼或可看作是浮图祠的标准器。浮图祠用作明器进入墓葬,反映了汉地民间埋葬方式因佛教传入而起的新变化,并在随后长江中游六朝砖墓的建造中留下了印记。  相似文献   

8.
一九八一年沁河改道施工于武陟县杨庄至老城地段,发现古墓群。为了配合施工,省、地、县文物部门对古墓群进行了发掘清理,在 M94的砖室汉墓中,发现罕见的大型陶楼。陶楼通高138厘米,宽82厘米,由19块组成,分五节四层,三重檐歇山式建筑。上部第一层,面阔一间,正面中间有一小方窗口,上下均刻有装饰性的小三角和短线组图案。第二层面阔两间,檐下有斗  相似文献   

9.
1954年在淮阳县九女冢出土一件东汉陶楼明器,它上下共三层,下部为粮仓,门口站立有守护俑;在通向仓门的台阶上还站有拿粮袋的背粮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收藏于河北抚宁县文物保管所的一批陶器,包括战国时期的鼎1件、壶2件、豆4件、耳杯1件以及汉代的陶楼、灶、厕、奁等。  相似文献   

11.
陶楼三层,高81.5厘米,下有长方形底盘承托。一层门前卧二羊。二层、三层有平座,承托三面回廊。顶为四阿顶仿木构建筑,垂脊有翘起的柿蒂形饰物,每层回廊栏杆均  相似文献   

12.
荥阳魏河村汉代七层陶楼的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78年冬,在对荥阳县城关乡魏河龙山文化遗址进行调查过程中,偶然在该村发现并征集了一件汉代七层陶楼房模型(图一)。这座陶楼造型奇特、气势雄伟、结构复杂,是过去考古报导中罕见的珍贵文物。它的发现,不仅对汉代的建筑水平和规模的认识提  相似文献   

13.
人形柱陶楼定名与年代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勇 《中原文物》2001,(5):73-77
人形柱陶楼是极为奇特的汉代建筑明器.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从分析造型特征、装饰艺术、使用功能等方面着手,对其定名、年代及墓主身份作了进一步探讨与推测.  相似文献   

14.
西汉“君侯之印”义释及凿印工艺初探李人俞1989年10月,徐州市郊下淀乡陶楼村小凤山发现了一座古墓葬。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定该墓为西汉武帝时期的竖穴合葬墓。墓中出土古印四枚,其中银质“君侯之印”,是一件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汉代珍贵文物。银...  相似文献   

15.
严烨 《文物春秋》2013,(2):55-57
本文对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印章"楚骑尉印"和陶楼汉墓出土的"蕲城宋父"印进行了考释,认为"楚骑尉印"应非"楚骑都尉印"的省略,西汉初期可能设有"骑尉"这一官职";蕲城宋父"印的释读顺序有误,印文应当读作"城父宋蕲"。  相似文献   

16.
旅顺博物馆收藏有陶屋、陶楼、陶厕所猪圈等类型的建筑明器。长期以来,未曾对此进行过系统地研究,以致在器物的类型、名称及用途上说法不一,莫衷一是。本文从考古类型学角度入手进行分析研究,以正模糊不清的分类模式,从而进一步探讨汉代大连与中原地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汉代陶楼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五省区联合举办的汉唐丝绸之路文物展中有一件陕西省博物馆收藏的汉代陶楼(图版叁:2),颇引人注意。这件文物1959年出土于陕西潼关吊桥杨氏墓群。红胎绿釉,四层楼阁式建筑,四阿顶,通高1.17米。楼下是一个完整的院落,左右宽35、前后长40厘米,三面环墙。正面  相似文献   

18.
建筑明器是古人在“事死如事生”等思想观念影响下产生的,是汉代民居建筑的仿真微缩模型,能直观形象地表现汉代楼阁建筑的类型,是研究汉代建筑的珍贵实物资料。本文以德州地区出土的陶楼为对象,研究其所反映的东汉时期德州地区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18年,在郑州中原区白寨村共发掘清理汉代墓葬14座,还有汉代水井、陶窑等多处遗迹。M14出土随葬器物丰富,尤以陶楼和陶百枝灯,制作精细,十分珍贵。此墓的发掘对于研究郑州地区东汉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瘗埋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20.
2005年10月至11月,为配合三峡库区建设,山东博物馆对位于重庆市万州区陈家坝街道晒网村晒网坝的糖坊墓群进行了第四次发掘,发掘面积3200平方米,清理墓葬12座,其中M11保存较好,出土陶、铜器等30件(套),出土有典型的东汉晚期陶楼、陶器皿等明器,并有铜耳杯、铜足漆案、陶座铜摇钱树、铜人物俑等,丰富了三峡地区东汉时期墓葬考古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