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古籍注释可以注音、辨字、释义,也可以说明语法、阐发章句义理;而排除古籍中的语言障碍,即词义注释,是其中的核心工作,也是古籍注释的第一要义。本文即是从几点注意的常识、符号的规范两方面分别探讨了古籍整理中的注释问题,而综合两岸三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使注释的文字表述更清晰,更科学。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术界许多人提倡要进行宏观研究,在这样的气氛中谈论如何校点、注释、今译之类的问题,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如果把纵贯古今的理论研究比作摩天高楼,而注释工作就只能算作一砖一瓦的清理砌筑,在整个学术研究中只是微观中的毫末而已;但是,注释工作又不是无足轻重的,它要为成千上万的读者提供方便,使他们较快地读通古籍,免于翻检寻觅之苦,一人辛劳换来亿万人的安逸,又怎能说没有贡献?认为搞注释只能算下里巴人,没有多大价值,不算学术著作,恐怕失之于片面.以下就注释问题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古籍整理工作,不外标点、校勘、注释、翻译、汇纂五种方式。目前,除了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布置的古籍整理项目外,社会上多数古籍整理工作者及出版者似乎更加偏爱于古籍翻译,以至于目前古籍的白话文本俯拾即是。这种现象是喜是优,实在很值得推敲。标点、校勘是任何古籍整理工作的基本工序,汇纂是对古籍文本的一种再加工与重组合,注释、翻译是对古籍内容的时代性理解与体味,其中,注释是对古籍文字内容的研究性理解,越是深奥难懂的字词,越要加以解释,不容避难就易,不容浮光掠影,而务求追根究底、体味原意,带有很浓厚的…  相似文献   

4.
古籍附录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籍附录述论时永乐一部古籍,在经过校勘、标点、注释及今译等主要工序之后,还有一件工作要做,便是编纂附录。这项工作,虽非每种古籍必不可少,但亦并非无关紧要,不可等闲视之。做得好,可以为读者研究本书及其作者省却不少时间。编辑附录,至少宋人已为之。陈振孙《...  相似文献   

5.
山西大学于1987年9月13日至19日在太原市召开了“全国首届古籍注释改革研讨会”,来自15个省市和特区一百多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盛会.在会上发言和提交的论文中提出了有关古籍注释的许多意见,现在分类摘要于下,以供同道参考和进一步讨论,促进我们的古籍整理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颜氏家训》注释中存在的问题为例,指出古籍的今注今译,应充分考虑古籍著作特定的人文背景。因为语言文字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人文背景的影响和制约,非语词本身的因素会对古籍文本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韦昭《国语解》和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目前能看到的最早的《国语》和《左传》的完整注释,在《国语》和《左传》研究以及古籍注释中都有重要的意义和地位.针对《国语》《左传》两书中相同史实的记载,韦、杜二氏的注释既有相同或微殊之处,也有迥别之处.通过韦昭、杜预对两书部分异文注释的比较看出韦杜二注各有疏误之处,二者多可互证疏...  相似文献   

8.
我国浩若烟海的文献古籍,主要是用文言古义写成的。但自晚唐五代以来,大量白话语词涌入各种古籍,甚至出现了不少完全使用白话进行创作的文献,从而标志着中古汉语向近代汉语的转变。这些白话语词,或者“非雅诂旧义所能赅”,或者“字面普通而义别”,给我们阅读使用这类古籍带来种种困难。如果缺乏对这些白话语词的研究,便会直接影响到整理这类古籍的质量。明代汉语词汇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对见于明代文献古籍的白话语词进行研究,以求得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古籍整理的主要工作形式,是对有关古籍的校勘、标点和注释,而要做好这些工作,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文献词汇知识,才能保证古籍整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自1983年全国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及各研究机构建立以来,古籍整理与研究的科研工作一直在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广大专家学者以极大的热情、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现存的古籍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系统地加以整理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古籍整理研究成果,逐步显现出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约有1536种,其中专著379种,校点461种,注释377种,译注96种,资料汇编130种,工具书93种.文学类  相似文献   

10.
正确注释中国古代典籍,需要具有古代汉语、古典文献等诸方面的学术功力,同时,也需要了解、掌握一些逻辑学知识。本文从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等具体逻辑规律入手,就如何运用现代逻辑学的基本原理指导古籍注释过程中的工作思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张瑞龙 《史学月刊》2004,(6):95-102
在中国学术发展史上,史学是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出现的,这时史注附属于经注;伴随着史学从经学的附庸地位摆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史注也逐渐打破此前经注研究范式,探索适合史学这门学科本身特点的研究范式;裴注正是对这些探索成果的吸收和总结,并继承了经注研究范式的优长之处;裴注对后世的史注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近代获得了新生,它的出现标志着史注研究范式的确立;这种新的研究范式,反过来又影响了其所脱胎的经注研究范式。仔细研究二者关系的变化,就会发现其与学术史上经史关系的变化有着某种规律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薛红焰 《攀登》2008,27(4):119-12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启发我们进一步研究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在社会主义根本问题认识上的理论贡献。本文通过历史回顾和理论分析,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聚焦马克思主义各个发展阶段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3.
近 2 0年间 ,我国的西方史学史研究 ,已有了长足发展 ,但仍有不少事情要做。历史学家的任务 ,在于广泛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和回答新的问题。不言而喻 ,这对西方史学史研究也是完全适用的 ,因此要加强研究中的理论的归纳或理论的概括。我们的西方史学史研究应有自己独立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很难想象 ,在他人的理论框架和话语系统中能够充分地表达我们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独立的西方史学史研究体系 ,首先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的理论体系。当前应更加重视史学思想史的研究和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与中国城市的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胡军  孙莉 《人文地理》2005,20(1):19-23
我国的城市发展水平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偏离,说明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演变分析不能仅局限在物质经济领域,需要我们寻求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变化的新因素一制度因素,把制度作为影响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一个主要的变量,来对此加以解释。为此,本首先构建了“制度变迁一城市发展变化”的理论框架,然后用该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检验1949-1998年间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影响。与西方国家的以市场经济为主要动力驱动型的城市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是制度变迁而诱致的结果。但不同的制度对城市数量增长、组织体系及空间布局和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力度又不尽相同。改革开放后,由于制度变迁带来的激励作用,中国城市获得了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结构快速变化。但与此同时,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与相同发展条件下的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差距却在拉大。而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影响城市增长及空间结构的演变力量的因素越来越趋于分散化,制度变迁对城市发展所带来的激励作用正在弱化。为适应新世纪我国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需要进行体制创新,为中国城市的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的演变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探讨中外文化比较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提出应将中国古代文明作为世界古代文明的一部分,在研究方法上要破除传统的地域界限,扩大横向比较范围,改进理论建设,建立规范的学术交流机制,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大力扶持中青年学者,加强学术监督和学术评论,使我们的比较研究真正在方法上有所变化,有所创新,赶上科技发展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6.
薛红焰 《攀登》2009,28(5):18-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具有非凡的理论特性,体现出这一理论体系重大而深远的创新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特性和创新意义,承载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和启示,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7.
吴传毅 《攀登》2008,27(2):3-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特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继承性、创新性、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孙炎的“八角螫虫”之说见于《尔雅.释虫》“蟔,蛅蟴”郭璞注,从郭璞注可以看出,孙炎将“蟔,蛅蟴”解释为“八角螫虫”,郭璞不同意孙炎的解释。邢?、郝懿行、段玉裁、朱骏声等四家在郭璞注的基础上对孙炎的解释或否定、或肯定,但都不能令人信服。文章根据现代方言证明孙炎的解释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9.
胡敏 《攀登》2006,25(6):20-2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和谐社会的原则区别主要表现在:对于社会矛盾的反映方式不同;所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阶级基础不同;和谐方式不同;达到和谐的手段和途径不同。由于这些原则上的不同,所以不能把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视为对传统和谐社会的简单认同。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arge and ever growing archives, generating annotation suggestions automatically from textual resources related to the documents to be archived is an interesting option in theory. It could save a lot of work in the time consuming and expensive task of manual annotation and it could help cataloguers attain a higher inter-annotator agreement. However, some questions arise in practice: what is the quality of the automatically produced annotations? How do they compare with manual annotations and with the requirements for annotation that were defined in the archive? If different from the manual annotations, are the automatic annotations wrong? In the CHOICE project, partially hosted at the Netherlands Institute for Sound and Vision, the Dutch public archive for audiovisual broadcasts, we automatically generate annotation suggestions for cataloguers. In this paper, we define three types of evaluation of these annotation suggestions: (1) a classic and strict evaluation measure expressing the overlap between automatically generated keywords and the manual annotations, (2) a loosened evaluation measure for which semantically very similar annotations are also considered as relevant matches, and (3) an in-use evaluation of the usefulness of manual versus automatic annotations in the context of serendipitous browsing. During serendipitous browsing, the annotations (manual or automatic) are used to retrieve and visualize semantically related docu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