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一碗臊面     
袁泽 《丝绸之路》2003,(3):27-28
早上,迟到的中学生拿个夹麻辣豆腐皮的饼边吃边往学校跑着,机关的女职员唇边轻啜着即开即饮的一袋鲜奶打开电脑,习惯了甜点的南方游客满世界找喝早茶的茶楼,老张掖人洗漱完了却直想吃一碗臊面和二两包子。  相似文献   

2.
李满星 《丝绸之路》2008,(11):32-33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得看陕西人吃面! 陕西人吃面,端的是当地人称为“老碗”的大酒碗。这种碗尤以耀州做最有名,大得就好像南方人盛汤用的盆。  相似文献   

3.
想亲亲     
<正>民歌《想亲亲》:想亲亲想得我,手腕那个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头一回眊妹妹,你不那个在呀呼嘿,你妈妈劈头打我,两锅那个盖呀儿呦,想你呀想你呀,实个在在想你,呀呼嘿呀呼嘿,三天我没吃了,一颗颗颗米,呀儿呦呀儿呦,茴子白卷心心,十八那个层  相似文献   

4.
我说不出     
我说不出那四个徘徊在三里屯服饰大厦里的清洁工有多穷,她们都三十多岁了,聚在一角商量去吃两碗面条,谁也不敢打头,怕进那个里面装饰着  相似文献   

5.
漫话     
《南方人物周刊》2008,(19):18-18
"最近好像有一种舆论,说世界粮食价格上涨,就是因为中国人和印度人吃肉吃多了。印度人不吃牛肉,那吃牛肉的肯定是中国人。后来我想也对,中印两国人口多,要多吃点粮食多吃点肉,粮食供应确实紧张。可实际情况,难不成我们就应该是吃菜和吃米饭吗?"  相似文献   

6.
正笔者生于1953年,在我不到10岁的时候,随奶奶一起去亲戚家做客。吃饭的时候,桌上只有大半盆子南瓜纽子(未成熟的南瓜)菜。唯此而已。那时我吃过麦苗子,拔掉麦苗去掉两头,只留中间白色的,煮一煮,嚼一阵子,很难下咽。榆树的叶子煮熟可以吃一碗,再吃第二碗就难了,因为难吃。柳树叶子,椿树叶子都能吃。榆钱饭算是奢侈品了。吃树皮需要一个过程,从榆树上刮下后晒干,上臼捣碎掺面打糊糊。狗儿  相似文献   

7.
我给碗里填满了米饭,还放上一大块自己也舍不得吃的红烧鱼,我以高傲和特别关怀的样子把碗给了阿角,阿角接住碗看了看,以十分恭敬的样子十分小心和退缩的样子把碗放在地上说:“我不吃,我不会吃,我害怕吃。” 阿角是领主的佣人,牧民出身、二十三岁,信仰黑教,常给我们警卫班放马,有时我们外出,他跟踪马,对我们十分敬重。我比他小十岁,但我们是朋友。我是解放军的卫生员,我看不惯领主训斥他,但是他无论挨打挨  相似文献   

8.
怀念鸟节     
退休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回家乡看看 ,如同偿还一笔积蓄已久的思乡感情债。老家侄儿在村头单独修建了一幢二层楼房 ,瓷砖墙面 ,白亮宽敞。刚落座 ,侄儿媳端上碗热腾腾的汤圆 :“大伯 ,吃碗鸟粑粑吧。”鸟粑粑 ?哦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 ,故乡古老的鸟节。家家做汤圆 ,俗称吃鸟粑粑  相似文献   

9.
周六的晚上,我照例到我的老师家做客。吃饭的时候,老师不停地把鱼夹到他儿子的碗里,一边说:“今儿给你买了两条活鱼,多吃点,多吃鱼聪明。”儿子头也没抬,拨拉了几口饭,就回到自己的房间温习功课去了。老师的儿子六年级,面临冲刺,几个月中每晚奋战到10点以后,一三五吃鸡,二四六吃活鱼。像我的老师一样,北京的许多家长认为,大脑是智慧的摇篮,与供给的营养息息相关,让孩子把智力“吃”进去,是家长研究的课题。他们经常琢磨把家常菜变成“席上珍”,渐渐发现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自四大发明以后,北京人又发现吃鱼…  相似文献   

10.
奇人趣事     
《环球人物》2015,(5):11
美国费城26分钟鲸吞444只鸡翅美国费城近日迎来了美式足球联赛年度盛事“超级碗”的开幕式,作为“超级碗”的传统节目,“鸡翅碗”大食比赛也在费城开赛。“鸡翅碗”的比赛规则很简单,谁在最短时间内吃的鸡翅最多,谁就赢了。这一届“鸡翅碗”的冠军是芝加哥男子贝尔托莱蒂,他在26分钟内鲸吞444只鸡翅,打败了其他选手并刷新纪录,成为名副其实的“大胃王”。不过,夺冠也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贝尔托莱蒂说他一度吃不下去,但还是坚持了下来。  相似文献   

11.
龙脊梯田分布在桂林市北约 120公里的龙胜县和平乡龙脊 村平安村。这里民风淳朴, 壮丽景观中蕴含着自然和秀美。春夏之交, 层层叠叠的梯田在瞬息万变的雾岚中隐现, 犹如无数银龙在云海中翻腾逐浪,流畅的线条曾令众多摄影人纷至沓来, 又满载而归。秋天的龙脊又是什么景象?不妨在农历秋分与寒露之间去领略一番。 我们乘火车至桂林,清晨在汽车站吃了一碗桂林十线作早餐,花13元乘上去龙胜的班车, 经过王个多小时迁回山路, 在距龙胜县城有20多公里的和平乡下车, 已近中午。各人花3元吃了一碗米粉, 还颇有桂林米线风味。接着…  相似文献   

12.
家乡的旋面     
郭军平 《南京史志》2022,(Z2):12-13
<正>“喂!老板,来一碗旋面。”“好嘞!请坐!几个人?”“一个人”“两个人”……豪爽的腔调,亲切的问候,爽快的回应,这就是熟悉的家乡旋面店的味道。倘若旅居在外,吃够了外面的饭菜,一回到家乡,第一件事便是到熟悉的旋面店来碗热气腾腾的旋面。之所以到熟悉的旋面店吃饭,一图熟人熟面,二图气氛热闹。吃饭,不仅吃个香甜,而且要吃个高兴。  相似文献   

13.
碗里没有了油泼辣子,再长再宽的扯面吃起来也不香。女儿给陕西乡村中的奶奶打电话,说俺爸碗里没油泼辣子,吃饭嘟嘟囔囔泼烦死人咧。没过三五天,远在千里之外的母亲邮寄来一大包辣椒面,不只是我,女儿的碗里也红红地飘了一层。  相似文献   

14.
朱红  吴若峰 《旅游》2008,(3):52-57
东南西北都“过早” 说到早点,宜昌人与武汉人的习惯差不多,这里的人早晨起来也喜欢寻个好的面摊过早。 福绥路是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大约十年前,似乎是一夜之间开了一家家小面店,起先光顾这里的多是的士司机,夜班后总要去吃一碗热腾腾的小面,后来越传越广,街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不少市民竟然大早晨起来穿城而过,就为了吃碗面。  相似文献   

15.
帝都滋味     
友人来京想吃土产,我大多推荐豆汁。可惜当代网络发达,稍作功课的都知道,再糙的汉子喝一口豆汁就得喷,故而任我费尽口舌,行销也往往不能。偶有不怕死的要尝,待那一碗青灰摆在面前,怎么看都像液态的王致和臭豆腐。闻一下不干哕者甚少,胆大点的稍稍抿上一口也就败退了,极少数奇人尝过见喜,还要再上一碗,那就欢若平生,可以深谈些细密事了...  相似文献   

16.
作为音乐家的冼星海拙于言辞,外表近乎木讷,内心却激情似火。1938年11月他到达延安后,人住窑洞倒还没什么,吃小米却“没有味道,粗糙,还杂着壳,我吃一碗就吃不下了。以后吃了很久才吃惯”。毕竟他留法六年,洋学生出身,过如此简单粗糙的生活,一时难以适应。  相似文献   

17.
糖水故事     
糖水·油菜坡村 改革开放以前,在我的故乡保康县油菜坡,糖水是一个动人、诱人、馋人的词汇,谁要是听说了糖水两个字,他一定会两眼放光,舌尖发痒,甚至会流出半尺长的涎水来。在那个年代里.可以说乡亲们喝一杯糖水比吃一碗肉或饮一壶酒还要难。原因很简单,想吃肉可以喂猪杀肉,想饮酒可以蒸谷煮酒,而想喝糖水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为糖并不是自己可以生产的,唯一的渠道是到供销社去买,而去供销社买糖却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一来需要钱,二来需要糖票,两者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8.
洗碗事件     
正"如果你想上网,就去洗碗。"妈妈对正在上网的我说。"好吧。"我无精打采地说道。然后,就去了厨房洗碗。我从桌上拿起所有的碗筷,找来一块抹布,挤了一些洗洁精,放了半盆水,准备好洗碗了。我先拿起我的碗,这可是最脏最脏的碗,油比放肉的盘子还多,上面还有一些米粒。我拿着抹布在上面用力擦,油是没有了,可米都粘在上面。没办法,只好出杀手锏了——钢丝球。我一手拿着碗,一手拿着钢丝球用力刷,结果搞得水花四溅,碗差一点就被我刷坏了。我的碗终于刷好  相似文献   

19.
人们知道,钩可钓鱼,网可打鱼,可谁见过碗捞鱼的?我在我国最北部县城——漠河就吃过这种“碗捞鱼”.  相似文献   

20.
深夜出租车     
看完话剧,在路口吃了碗牛肉粉。出来打车,是一辆旧富康,刚进车时有股味儿,就是载了一天客人后的那种味道。窗户开一条缝,一会儿也就闻不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