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史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91年12月18日,高等实践研究院院长、《年鉴》杂志共同管理人、民族遗产学校学术委员会主席雅克·勒高夫(Jacqucs Le Goff)因其杰出的科研成果而从于贝尔·居里安(Hubert Currien)手中接受全国科学研究中心的金质奖章,出席盛典的有学术界代表、众多的法国和外国史学家以及获奖者的亲友。此项崇高奖励设立以来,雅克·勒高夫是获得殊荣的第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在全国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库里  相似文献   

2.
让-弗朗索瓦·西里奈利是一位在法国与国际史学界均具有显赫地位的法国著名史学家。在完成有关法国知识分子的开创性研究之后,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倡政治史和文化史的结合,主张文化是政治的基础,并注重表象体系和传播过程。借助"政治的文化史"视角,西里奈利将原先关注中世纪和近代的文化史研究用于20世纪,提出了"60年代分水岭"和1965—1985"决定性的20年"等观点,并使用"重要见证人"的方法审视了吉斯卡尔-德斯坦时期。他的史学研究有别于"新文化史",被视为"法国式文化史"的重要代表,反映了时代变革中法国史学家重塑民族意识的尝试,对现当代史和文化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道歉原本是一种个人与个人之间表示愧疚的行为,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道歉越来越成为不少国家纠正历史性非正义行为和争取与受害者和解的方式。不少国际领袖都曾代表他们的国家道歉过。1995年7月,雅克·希拉克为法国人在德国占领期间迫害犹太人道歉;1993年,叶利钦正式为苏联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  相似文献   

4.
斯泰内勒与法国法西斯意识形态的研究吕一民自60年代以来,法国现代史学者以及一些外国史学家已出版了不少关于法国法西斯主义的著作。其中,曾在法国访学多年的以色列史学家、那鲁撒冷大学政治科学系主任斯泰内勒,以其关于法国法西斯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三部曲:《莫里...  相似文献   

5.
在史学界,对丹东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法国著名史学家奥拉尔,一生为丹东辩护,称丹东为真正的英雄,唯一的革命巨人和爱国主义的化身。另一史学家马迪厄,则一味贬斥丹东,说丹东是个腐化堕落、叛国通敌、反对革命恐怖,力图推翻现政权的阴谋家和投机分子。苏联史学界则基本上采取了马迪厄之说,认为丹东在后期,鼓吹宽容,勾结外敌,反对恐怖,堕落为大革命的敌人。在我国,解放前有人称丹东是“革命巨人”,是照耀法国和  相似文献   

6.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1993年10月12日宣布,本届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史学家罗伯特·W·福格尔(Robert William Fogel)和道格拉斯·C·诺斯(Douglass Cecil North),主要对他们在运用“经济理论和计量方法”解释经济的和制度的变化方面所作出的开创性工作进行表彰。他们二位是自诺贝尔经济奖设置以来第一次当选的经济史学家。美国《新闻周刊》称他们是“计量史学”的奠基人,即将经济统计学运用到历史中去这一新领域的开创者。这一领域长期以来为传统史学家所忽视。  相似文献   

7.
台湾史学家翁同文和他的学术成就祝瑞开吴松弟台湾东吴大学教授翁同文先生是一位曾在我国和法国、德国、美国、新加坡的许多著名大学任职,在许多方面有杰出成就的著名史学家。翁先生1915年生于浙江泰顺县,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38年随着学校的西迁和...  相似文献   

8.
马克&;#183;布洛赫是国际知名的一代大史学家,当代最大史学流派——法国年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20世纪末法国出版的《历史科学辞典》称他为“本世纪两到三位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之一,或许,是他给予了历史科学的变革以最具决定意义的也最为持久的影响。”令史学界痛惜的是,这位公认的国际史学大师1944年6月死于德国法西斯的屠刀之下,时年58岁。  相似文献   

9.
一代史学家的楷模——纪念乔治·杜比逝世周年端木美1996年12月3日凌晨,一颗史学巨星殒落:当代最著名的法国中世界史学家、年鉴派—新史学的第三代先锋代表乔治·杜比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在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家中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7岁。次日起法国各大报刊...  相似文献   

10.
早在旧制度末期,法国启蒙精英阶层就已意识到公众舆论在当时政治与社会中的重要影响。19世纪以来,史学家们也在不断地谈论旧制度末期的社会精神或公众舆论,希图从中找出革命的精神源流。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法国旧制度末期的公众舆论才成为史学家专门关注的对象。西方学者或追踪政治话语的变化,或关注民众的日常言论,或研究旧制度下的公共交往机制,以把握该时期法国社会集体政治意识的转变状况。  相似文献   

11.
(一) 自从1953年9月3日至7日举行的苏共中央全会选举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起,至1964年10月14日苏共中央全会解除他的第一书记职务为止,赫鲁晓夫前后执政十一年之久,是苏联各个历史时期的最高领导人中,执政较长的一位,因而对苏联的政治、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E.P.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爱德华·帕尔默·汤普森(Edward Palmer Thompson)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也是引起颇多争议的一位人物。正如美国专门研究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的学者哈维·凯伊(Harvey J.Kaye)所说:“历史学家、政论家和政治  相似文献   

13.
2008年9月10-12日,"大革命时期的法国贵族"国际学术研讨会[1]在位于法国南部小镇维齐耶的法国大革命博物馆召开.该研讨会由法国大革命博物馆、克莱蒙一费朗大学"空间与文化"研究中心和罗伯斯庇尔研究会合作组织,来自法国、英国、俄罗斯、瑞士、加拿大等国的四十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克莱蒙-费朗大学"空间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菲利普·布尔丹(Philippe Bourdin)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4.
一、史学家的政治情怀唐皇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盛大的朝代。史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对于唐皇朝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突出地反映了史学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史学家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政治家和史学的关系,是它的两个主要方面,本文着重考察前一个方面,即史学家和政治的关系。中国古代史家历来有强烈的历史意识。随着历史的进步,这种历史意识在不断地深化着。同时,中国古代史家也有关心政治的优良传统,不少优秀的史家都具有饱满、深沉的政治情怀。这种情况,在唐代史学上是很突出的。首先,唐代史家把撰修前朝史不仅看作是史学工作的一部分,而且看作是政治统治的需要。武德四年(621年)唐皇朝建立不久,天下尚未安定,史学家令狐德棻就向唐高祖李渊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浦熙修,一位成名较早、才华横溢的新闻记者,一位爱憎分明、政治责任感强烈的社会活动家,却在其生命历程的最后十年承受政治迫害之苦。费孝通先生曾高度评价她留下的所有文章“也是一生为人的真凭实据”。《浦熙修当“旧闻记者”的岁月》和《忆女中豪杰浦熙修》记述的正是浦熙修两段重要的人生经历。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部法国社会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著作《法国当代史:身份与变化》。它谈不上是法国史学的伟大著作,但由于它由七位具有法国共产党背景和马克思主义色彩的史学家集体撰写,而且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较为系统地阐述法国近现代史,这就给我们了解法国80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的发展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也使我们对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法国“新史学”的浪潮中遭遇的困境和他们的坚持有了重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密特朗是个很有特色的政治人物。他在法国政治生活中创造了好几项记录:他曾是1804年第一帝国以来法国最年轻的部长,也是法国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总统。在私生活方面,密特朗在晚年尽显“英雄本色”,敢于公开承认和生女重大隐私。密特朗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爱权力,二是爱女人。在英国或美国,一桩风流韵事往往会断送政治人物的前程。在法国则不然。对密特朗富于传奇色彩的恋情及双重家庭生活,法国人却是相当宽容的。浪漫恋情战前,密特朗有过一段颇富浪漫色彩的恋情,结局却是不幸的,使密特朗抱憾终生。1938年2月28日,一位风度翩翩的大…  相似文献   

18.
<正>20世纪80年代末,史学成为解构苏联意识形态,乃至苏联国家的利器。诚然,最早对意识形态发难的不是史学家而是政论家;在苏联历史上的多数时期,史学并不直接回应现实问题;但史学对意识形态的支撑作用巨大,苏联史学与意识形态几乎同型、同构,对于解构苏联的意识形态来说,解构其史学几乎是釜底抽薪。苏联解体的猝然性,导致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史学和意识形态的重构都滞后于政治进程。相比之前苏联只有一种统一的官方史学,  相似文献   

19.
安托万·里勒蒂(Antoine Lilti)早年师从法国文化史学家达尼埃尔·罗什,现为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他于2007—2011年期间担任《年鉴:经济、社会、文明》(1)杂志主编,现为编委会成员。里勒蒂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启蒙时代的历史书写与欧洲文化,也对法国当代史学颇有研究。其代表作包括《沙龙世界:18世纪巴黎的社交性与名利场》、《公共形象:名人的发明》等。2016年11月,里勒蒂教授应浙江大学法国史研究中心邀请来浙大交流访问。围绕着《年鉴》杂志近年来的发展脉络以及法国史学研究的最新动向等问题,本文作者对其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访谈。(2)  相似文献   

20.
论苏芬冬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9年11月至1940年3月,苏联与芬兰之间发生一场战争,世人通称“苏芬冬战”。它以苏联胜利,芬兰失败而告终。结果苏联占领了芬兰的大片领土,还获得许多其他好处。战争中苏芬两国孰是孰非?战争的性质如何?这一直是史学家和政治家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几十年来,苏联史学界一直沿袭当时苏联官方的观点,认为苏联是被侵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