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是解放初期继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后,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发行的第二次国内公债。从1954年至1958年连续发行5年,尽管发行规模较小,没有流通性,占国家预算收入比重不大,但它在国民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为顺利完成一五计划提供了部分资金保障。全国各阶级阶层都为公债的顺利发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体现了全国上下对新政权的高度认同和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2.
我国债券的发行始于19世纪末。盛于民国时期。解放初的1950年,新中国发行了第一期人民胜利公债。从1954年起,到1958年,又陆续发行了国家经济建设公债。1958年后,受当时既无内债也无外债的思想限制,停止了公债的发行。改革开放之后,冲破了过去的思想束缚,债券进入鼎盛时期,发行量不断扩大,债券种类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3.
防区制时期(1920-1934年)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财政状况最为混乱的时期。驻川各军划定防区,就地筹饷,在擅征苛捐杂税、截留中央税款、滥发纸币之余,还发行了大量地方公债。这些公债的发行,一方面助长了军阀间的混战,刺激了四川省金融行业的畸形繁荣;另一方面也阻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扼杀了产业资本,最终成为广大人民沉重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苏泊 《文物春秋》2012,(6):74-78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稳定经济秩序,解决财政困难,中央人民政府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了公债,即1950年第一期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此次发行的公债有壹分、拾分、壹佰分、伍佰分四种面额,1951-1955年分5次付息。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收藏有一件面额为壹分的公债全息券,本文对此公债券及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发行背景、过程、历史作用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5.
1941年,新疆省政府为加速完成二期三年计划,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省财政厅首次发行建设公债,专作新疆省各项建设之用。公债的发行,不仅超额完成任务,而且对于发动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建设事业,全力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增强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江苏战争频发,水灾时生,省政府为弥补军政费用不足、筹措公用设施建设费用,发行了大量公债.这些公债多以银行抵押借款的方式获取,折扣大,对当时江苏的财政经济影响巨大.同时.也为当今地方公债的发行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启祥 《史学月刊》2005,8(6):44-49,56
1922年北洋政府对逾亿元的盐余抵押借款进行整理,发行九六公债。九六公债从议起、发行到偿还均遇到困难,遭到非议,并先后造成两次影响很大的公债风潮。北洋时期这样一项重要的公债个案,体现了北洋政府时期发行公债的一些特点并折射出京沪两地证券市场的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台湾的公债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日本在中国台湾发行了大量的公债,并利用金融机构进行吸纳,从而制约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掠夺台湾人民,并将台湾经济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之中。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公债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战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府为筹措抗日经费、开展经济建设和赈灾救灾发行了20余种公债,对巩固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根据地的经济与财政、坚持持久抗战起了重要作用。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具有新民主主义的性质和战时公债的一些特点:第一,从公债面额的货币单位看,有14种公债是以法币作为面额单位的,除此之外的8种则以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货币和银元作为公债面额单位。第二,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绝大部分是由根据地各阶层群众认购的。公债的发行方式大都采取政治动员的方式进行,因此公债按债券面额十足发行,没有任何折扣,而且公债的利率比较低,甚至有的是无息发行。第三,在各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中还有少数是实物公债,在抗战后期法币迅速贬值的情况下,起了保护持券人利益的作用。第四,从根据地公债的偿还来看,各抗日民主政府采取了极为认真负责的态度,大都已清偿完毕。总之,抗日根据地发行的公债具有种类较多,名称不一,公债面额、单位各异,用途、利率、偿还期限等也各不相同的特点。这种差异性较大的特点,能较好地因时、因地制宜地解决各根据地所面临的财政困难。  相似文献   

10.
吴进 《安徽钱币》2005,(4):45-47
为了尽快解放全中国,安定民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发行1950年度人民胜利折实公债,面额分为壹分、拾分、壹佰分、伍佰分4种。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有一枚民国时期新疆发行的建设公债,面值10元。这张公债尺寸为125mm×165mm,主色为咖啡色。正面有一正框,框内有飞机、坦克、士兵像、建筑和山峦等图案,框内空白处有“建设公债”四字;  相似文献   

12.
上海私营工商业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笔国家公债,也是唯一一次折实公债,是国家克服当时困难、稳定金融物价的重大举措.第一期全国发行1万万分,上海承担了其中的3000万分,占华东的2/3,占全国的近1/3的份额,而这主要是由上海私营工商业者承担的.上海私营工商界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克服自身暂时的困难,顾全大局,积极认缴公债,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初期,有部分地区还没有解放,市场还处于通货膨胀状态,币值很不稳定,中央人民政府于1949年12月颁布《关于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的决定》,  相似文献   

14.
田兴荣 《史学月刊》2007,4(6):53-58
六厘英金庚款公债,是国民政府以英退庚款为基金,在国内外发行的粤汉铁路建设公债。其成功发行与庚款基金确切担保、中英共管机制建立、国民政府高度重视及英国政府合作密切相关。该项公债,不仅为粤汉铁路提供了专项建设基金,也较大地提高了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的债信,而中英共管机制的建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特定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粤海关档案看清末广东省两次公债发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爱丽 《近代史研究》2007,3(3):117-126
本文以粤海关档案为基础,从发行办法、公债观念、还款担保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广东省1894年息借商款和1905年广东公债的情况进行了翔实的考察,修正了一些不准确的数字,深化了对晚清公债问题的认识.这两次公债发行的整体设计较为合理,粤海关的承办工作也大体透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公债发行中留难勒索的弊端.两次发行公债,完成的借款数额不同,不宜以借款的用途(军费开支和地方实业)作为判断公债优劣的前提条件.实际借款数额的多寡,主要取决于认购人对政府还款担保的信心--即关税收入能否作为还款担保.庚子后列强掠夺关税收入,清政府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还款担保信用低,是1905年广东公债发行失败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王天贵 《中国钱币》2007,(3):67-68,32
一、存单产生的历史背景 1949年冬,政务院陈云副总理在对物价问题与发行公债的报告中指出:“这次币价下跌,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政府的财政赤字庞大,因此而来的钞票发行过多。”物价的波动、严重的通货膨胀加剧了解放战争和人民生活的困难。为了稳定物价,消除通货膨胀,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发行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相似文献   

17.
在沦陷区发行公债,隐性劫掠中国资财,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1931-1945)实行对华经济战、以逞其"以战养战"战略企图的一个重要工具.日本在华公债政策随战局的变化而变化,大致经过了有限度发行--扩大发行--无限度滥发三个阶段.发行中,所有公债种类均有发行,表现出公债发行与伪币发行"有机"结合、发行的强制性和发行的欺诈性等特点.日本在华公债政策不仅给中国造成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而且给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埋下了严重隐患.  相似文献   

18.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为发展苏区经济,改良群众生活,充实战争力量,于1932年至1933年先后发行了三次公债,人民群众踊跃购买,反映了苏区人民对中国革命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收藏有一套1933年发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经济建设公债券,其对于研究中央苏区的经济贸易情况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现介绍一枚民国时期的军需公债伍圆券。 该票长346mm,宽265mm。面图:上半部花框内,上四排分别为:“中华民国军需公债”,“定额壹万万元周年八厘计息”,“民国元年中央政府发行”,“伍圆公债票”。其下为楷书《发行条例》,民国元年二月二日由临时大总统孙文、副总统黎元洪、财政部总长陈锦涛签发颁布。《条例》正中押有“中华民国财政部之印”。  相似文献   

20.
1949年 6月1日,由天津市军管会组建的天津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并且制定了《证券交易所暂行营业简则》。 1950年 1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正式开始发行以实物为计算标准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次发行公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