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鹏 《神州》2011,(20):18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爱国主义诗篇的代表作之一,词中倾诉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本文从此词的创作背景和赏析来体会辛弃疾的忧患意识和宏声镗鎝感人肺腑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2.
题壁文学在宋代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并成为文人雅士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辛弃疾本人也创作了数量不少的题壁词。不难发现,辛弃疾的题壁词创作动机包括自抒胸怀、应他人所请和应酬客套,不同动机而创作的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辛弃疾的题壁词更趋多样化,家庭琐事和抒发历史兴亡感的作品出现,无疑进一步拓展了原来单一的写景抒情题壁词;作品风格也不再囿于实景描绘而采用随意笔法避实入虚,运用想象和联想将所题之物神话化,这使得辛弃疾的题壁词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3.
李双一 《神州》2013,(21):5-5
由范仲淹、王安石的词作为滥觞,以苏轼“以诗入词”改革词风为转折,以此来跳脱音乐对词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开始的豪放词创作,使词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硫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自明代张涎在《诗余图谱》中将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辛弃疾词更常被列为豪放一派。豪放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使词的柔美纤美变为刚美宏美,为词坛注入一股阳刚之气。豪放词风的创始人是苏轼,但豪放派是由辛弃疾确立的,他以广阔的视野、壮阔的意境、深沉激越的情感抒发自己建功力业的抱负,开辟了词作的新境界。
  一、个性化的意象建构:构筑军事意象体系
  辛弃疾本应是纵横疆场的英雄,现实却使他壮志难酬,一生经历两次“错位”(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成为“词中之龙”,他的词充满豪壮之气与英雄之泪。祖父辛赞的家庭教育使辛弃疾从小立志收复失地。绍兴三十一年金主完颜亮举兵大举南侵,年方二十的辛弃疾在家乡聚众两千抗金,后把部队汇入耿京所领导的军队,在军中担任“掌书记”,并劝耿京与南宋联合作战,受命南渡进行洽商。辛弃疾本是一位英勇善战的骁将,然而他“旌旗拥万夫”南下后,并没有受到重用,南宋对辛弃疾这一类的“归正人”怀有很强烈的不信任,辛弃疾很快就被解除武装,稍后委派任江阴军的签判。从此辛弃疾基本被以文职官吏的身份到四处去担任官职。即便如此,辛弃疾亦展现杰出的治国才能,他南归后曾给孝宗皇帝上《美芹十论》,又给宰相虞允文献呈《九议》,详细周密地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提出一整套的复国方略。然而他“归正人”的特殊身份、尴尬处境及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等因素使辛弃疾再由一位能吏转为闲人。  相似文献   

5.
李婷 《神州》2013,(20):88-88
自明代张涎在《诗余图谱》中将词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辛弃疾词更常被列为豪放一派。豪放派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词的题材,使词的柔美纤美变为刚美宏美,为词坛注入一股阳刚之气。豪放词风的创始人是苏轼,但豪放派是由辛弃疾确立的,他以广阔的视野、壮阔的意境、深沉激越的情感抒发自己建功力业的抱负,开辟了词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6.
熊港琴 《神州》2020,(6):21-21
辛弃疾与陆游两位大词人均有留下关于梦境书写的著名词作,但研究者多借助古代文论“知人论世”以及典故与意象解读的方式来分析。借助西方文论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理论来解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和陆游的《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这两首词,可从另一个角度去探究辛弃疾与陆游的壮志难酬和忠君爱国的情感,并为宋词分析提供另外一个向度,为古典词作解读提供另一面向。  相似文献   

7.
在词坛上,辛弃疾一向与苏款并称。辛弃疾流传的词作,共存六百多首,现有《稼轩词》四卷本和十二卷本传世。他的词中多富于当时的现实意义和思想内容,并善于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试略举一、二,以供赏析: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子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遗岑远目,献愁供恨,五管螺会。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鲸鱼堪脸,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情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温英雄泪。这首词是辛弃疾在建康(今之南京)做…  相似文献   

8.
偷儿、乞丐问题成了当下城里人关注的一个热点。春节期间我不想掺和过于沉重的话题,闲翻《稼轩词编年笺注》,却读到了辛弃疾叙及偷儿的—首词。题为《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下阙云:“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你看,辛弃疾特意去巡阅他家的山园,恰巧撞见孩子们来偷刚刚成熟的梨枣。这些小子肯定是专程来偷的,他们不是随地捡石子土块击打,也不是随手折来树枝做工具,而是带着长长的竹竿,显然有备而来嘛。但辛弃疾不管孩子们是出于充饥还是嘴馋的缘故,并不生气,倒生怕旁人多事惊吓他们,使之仓皇逃逸;“老夫…  相似文献   

9.
提起灯烛,便会想到南宋文人辛弃疾的词《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与此同样朗朗上口的是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千古传诵。  相似文献   

10.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语出辛弃疾词《贺新郎》,意为我看青山妩媚动人,料想青山看我也是同样的感受吧.词人寄情山水间,其中自然有着许多隐喻,但就这两句而言,却也是生动地揭示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革命纪念馆是对革命史开展研究、宣传的专门机构,是运用政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举办基本陈列(陈列实物、构造场景、配置说明词等)和专题陈列、临时展览、流动巡回展览以及利用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全社会提供价值导向。革命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发挥好作用就必须抓住关键、把握原则和历史机遇,明确工作方向。在形式上就要千方百计注重特色,丰富内涵,拓宽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青海师范大学寺方史志研究室副研究员陈希夷先生撰著的《咏青诗稿》(收入3000多首诗、词、曲、赋)已 式出版,并由浙江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济南李清照、辛弃疾纪念馆,青海省图书馆等单位收藏,颁发了收藏证。在诗稿中,希夷先生用大量篇幅歌颂土族,赞美土乡,从秋季号起,本刊将予以选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辛弃疾是我国古代词坛雄杰。他的词意境高远,英风爽气扑面而来:而且写景抒怀.述史骋志.给人以美文享受与道德教化.他在福州任职期间,倾倒于山光水色,倾心与文友诗酒交游.却仍不忘报国济世、抗金雪耻。仅从他在福州期间所写诸多诗词.即可概见他的襟怀与抱负。《辛稼轩集》中专辟《七闽之什》,  相似文献   

14.
黄葵,四川资中人。1939年生。1973年至1984年任广西大学中文系教师。曾任中共巴蜀书社党组书记、社长、总编辑,多年从事编辑、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被聘为四川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和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英国剑桥大学名誉研究员。参加过校点《二十四史》、《辞源》的工作。主要著述有《马援》、《孙子兵法辞典》、《基础汉字字典》、《辛弃疾词精华》、《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谋略应用》等。主编《中国文化知识备要》、《四书五经》现代版、《资治通鉴》现代版等。  相似文献   

15.
郝捍 《文史天地》2009,(8):63-66
中国自古文人相轻,但陆游与辛弃疾却惺惺相惜,引为知己。 陆游是我国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其诗作被誉为一代“诗史”。辛弃疾则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他们是中国文坛的两座丰碑,但很少有人知道,他们之间还有一段超越年龄的友情佳话。  相似文献   

16.
方志与爱国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国主义是方志的优良传统 ,方志是爱国主义的渊薮和重要载体 ;方志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手段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振奋民族精神 ,本身就是坚持爱国主义 ;方志还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乡土教材。爱国主义又是史志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新的历史时期 ,利用方志搞好爱国主义宣传 ,扩大爱国主义教育 ,是各级志办的重要任务和光荣职责。  相似文献   

17.
李鑫 《沧桑》2008,(1):155-157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必须坚持六个结合: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推进改革开放相结合;六、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师德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8.
李晓社 《攀登》2001,20(2):15-19,27
爱国主义在不同时代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本文着眼于探讨爱国主义与中国现时代之间的内在关系,从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爱国主义与热爱人民以及爱国主义理想与实践等方面,进一步揭示了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与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9.
南宋爱国词人、将领辛弃疾(1140—1207),写词牛,喝酒牛,花钱牛,住的房子也牛。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历来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正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重要体现。爱国主义是西安事变发动的根本原因,爱国主义也是西安事变获得了和平解决的伟大旗帜,张、杨的义举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贡献。我们要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复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