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志宏 《神州》2011,(20):11
陆游善作诗词,诗篇颇多,词虽然不是很多,具影响力的也只不过十多首,但无论是从创作理念上,还是风格上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陆游深受苏轼写词的技法的影响,以诗"嫁接"于词作,将苏轼"以诗为词"的技法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苏轼的词体观念的分析,指出苏轼的词学观是传统的,并没有有意识地革新词体,“以诗为词”不过是其创作实践对词坛造成的冲击,事实上,他的大多数词作仍然走的是传统路线。文章还指出苏轼轻视词体的思想根源在于思想意识上的雅俗观念。总之,苏轼在主观上并没有提出“以诗为词”的尊体思想。  相似文献   

3.
张璟 《古籍研究》2001,(1):90-94
北宋评词之风自苏轼始盛。从苏轼本人的“自是一家”、“诗人之雄”等独树一帜、上与诗接的评论开始,苏门中各人都从作家、创作、风格等不同角度对词发表了或多或少的评论。苏门论词展示了词学自觉的第一个批评高潮和北宋熙丰间词学极盛的大观。其中陈师道所留词论仅有《后  相似文献   

4.
苏轼既是词体的改革者,又是词风的创立者。他才情奔放,以诗为词,取词之躯壳而赋以诗之神气,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梦境”把豪放与婉约两种截然不同风格的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千古不朽的艺术珍品,博得后世文人的钦仰。  相似文献   

5.
李双一 《神州》2013,(21):5-5
由范仲淹、王安石的词作为滥觞,以苏轼“以诗入词”改革词风为转折,以此来跳脱音乐对词的束缚,开拓了新的意境。到南宋辛弃疾时期开始的豪放词创作,使词终于进入了能够“立派”的新阶段。但辛弃疾的婉约词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为硫约词体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6.
周宝荣 《史学月刊》2008,(10):35-40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以诗托讽”致祸,被贬黄州,此即乌台诗案。苏轼之所以“以诗托讽”,原因有三:一是对现实主义诗风的继承与发展,二是苏轼淑世思想的体现,三是对恶劣言论环境的挑战。乌台诗案对苏轼文学创作影响较大,此案之前的苏诗高扬现实主义,紧扣时代脉搏;此案之后的苏诗追求旷真,转向“和陶”。  相似文献   

7.
北宋“乌台诗案”起因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御史台攻讦苏轼“作为诗文,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奉圣旨”将苏轼从湖州逮“送御史台根勘”,“锻炼久之不决”,苏轼几乎丧命。案决后,苏轼贬放黄州,其弟苏辙、友王诜、王巩等以往还连坐,曾接受诗文和极力营救的张方平、司马光等二十二人被累受罚。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考其起因,《宋史·苏轼传》说: ……(苏轼)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直、何正臣摭谢表语,并媒孽托讽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  相似文献   

8.
路远 《文博》2009,(1):74-79
本文围绕西安碑林藏苏轼《集归去来辞诗》刻石,对苏轼的“尚意”书法不践古人、追求个性自由的本质,及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略加述评。对该刻石所据之墨迹本的由来及刊刻者邓霖其人,对苏轼这件书法作品产生的背景及其价值,略加考述。认为《集归去来辞诗》刻石之“六首本”和“十首本”各有出处,不能因为《苏轼诗集》收录10首,便轻易否定“六首本”。  相似文献   

9.
《贵州文史丛刊》一九八五年第一期载李从军同志的《论苏轼的婉约词》一文,对苏轼的婉约词从多方面作了分析和评价,读后获益甚多。但其中有的论点,鄙意以为尚可商榷。李文在“苏轼对婉约词的继承”一节中,首先品评了苏轼在婉约词人中的地位,说:“苏轼的文集中,留下了三百多首词,婉约词占了大半。这就使他完全可以置身于大家的行列而和第一流的婉约词人相抗衡。”接着举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为例,而引清人王士祯《花草蒙拾》中的话:“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以为佐证。  相似文献   

10.
我国美学史上的“形”、“神”辩难申自强一苏轼曾在题为《书都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的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意谓画贵神似,诗贵神韵及味外之旨;若但求形似,或窘于诗题,那是浅薄幼稚的。苏轼的这一见解本符合审美创造的法...  相似文献   

11.
苏轼作为我国宋代最杰出的文学家,在诗歌、词、文等的创作上都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这与苏轼的家庭出身有一定的联系,其父亲苏洵在诗词的创作商业颇负盛名,因此从小接受文化熏陶的他通过学习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学富五车,思想内涵深刻,尤其是对于儒、道、禅三者的融合,其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都比较高远,那么这就使其文学造诣得到不断提高。在本文中,首先对苏轼的诗以及苏轼的词分别进行研究,并从中总结出苏轼在我国文学史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康雪强 《神州》2013,(24):16-16
本论文用充分的论据,多角度、多层次的阐述了苏轼开创中国豪放词风,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把词引入一个新境界。苏轼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本文分别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举例分析苏词中的“言志词”、“咏史词”、“咏物词”和离情别意、表达与友人情谊并借此抒写人生之叹、时世之感的作品,体现苏词题材多样、不拘一格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中道思想是大乘佛教般若学说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以“缘起性空”为理论前提,以“无分别”为破除执的方法,以否定“边见”,“不落二边”为核心思想,是一种不执于矛盾任何一方,最终使人达到解脱的辩证思维方法和人生智慧。中道思想在苏轼诗中多有体现,对于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人格建构具有重要的整合作用,并促成了苏轼超越有无之间、不即不离、无往而不乐的人生审美化境界。  相似文献   

14.
<正> 《水经注》一书,除了它在地理、历史、考古、文献、目录、碑版、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以外,由于它的文字生动,语言丰备,所以在文学上也有很高地位。唐朝诗人陆龟蒙诗:“《山经》《水疏》不离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诗:“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谈。”陆龟蒙和苏轼对于郦注的爱  相似文献   

15.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集诗、词、文才气于一身,又是书、画行家,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多卷。同时,苏轼又是美食家,有自己的爱好和品位,他特别爱吃甜食,如有上好蜂蜜,他每天要吃上五盒;姜蜜汤则要喝上几碗,说它“甘芳滑辣,使人意快神清”,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他特钟情于崖蜜,即今人所说的崖蜂蜜。《神农本草经》说此物久服能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像许多文人一样,苏轼亦喜酒,但酒量不大,尤其不能饮烈酒,稍饮烈酒即醉。酒淡了又觉寡味,于是,  相似文献   

16.
何绍基是晚清宋诗派中最有成就的诗论家和诗人,其诗歌创作中呈现出的师承渊源非常丰富。何绍基一生不论为人、治学还是写诗作文皆服膺苏轼,苏轼忠孝节义的道义心性,旷达乐观、洒落超迈的胸襟,格物致知的进取精神与谐趣睿智的人格魅力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何绍基的诗作中除了对苏轼诗句的借用、比喻手法的吸收以及大量次苏韵等表象外,还在谐趣、理趣、儒者伦理的追求等方面得苏诗之神韵。随着阅历的变化,何绍基寄韵白居易,创作了讽喻诗,语言平易流利,不避口语俗语。晚年的何绍基心境较为黯淡,师法对象再次发生转移,“自将诗心比郊岛”,企望“敲诗”“苦吟”而达到“人夸奇想自天来”,寒瘦之诗成又一风貌。  相似文献   

17.
宗泰霖 《神州》2011,(23):19
苏轼,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书香门第的陶冶使其身上的艺术特色浓厚,艺术气息深厚。他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后人赞颂的典范,诗词也为后代所模仿。他的词对豪放派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苏轼的词仍在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8.
宗泰霖 《神州》2011,(10):19-19
苏轼,北宋著名词人,文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书香门第的陶冶使其身上的艺术特色浓厚,艺术气息深厚。他在诗、词、散文以至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成为后人赞颂的典范,诗词也为后代所模仿。他的词对豪放派诗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苏轼的词仍在影响着后人。  相似文献   

19.
思想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是思想的外在表现。具体地说,思想是对创作主体的哲学政治观念情感、心理意绪、性格气质特征的高度抽象和精当概括,是各种精神现象的综合与融汇。它的形成规定和影响着创作主体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从而最终形成其独特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苏轼是北宋时期极富创造力的全能作家,在诗、文、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于尘埃之外。”(胡寅《酒边词序》)词经苏轼之手,呈现出一种全新的面貌,“倾荡磊落,如诗…  相似文献   

20.
雪里红  李奇 《收藏家》2006,(3):27-34
唐诗较早见于长沙窑出土的青釉釉下褐彩小瓷壶上,距今约有1200年的历史(图1)。宋元词曲的繁荣,以词境曲意为背景的作品偶有所见。明代集诗、词、曲而别开生面,以诗意为画题的画谱、绘本、书画等大量出现,影响着瓷画工匠的创作激情。清鼎定中原后,诗衰而画盛,直至有清的“诗界革命”和“同光诗体”的出现,诗境画意作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康熙三十年以后在“广开科举,发扬汉文化”的倡导下蔚然成风。清代瓷器上的唐诗画意,从诗境及画意在器物上的表现形式可分为三个时期。早期顺治-康熙三十年(1644-1691年)承前朝,以“题词”(图2)和“画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