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桥足布、锐角布是战国平首布的开山之作,在先秦布币的沿革历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桥足布、锐角布身处币制变革的关键时代,对它们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先秦布币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一桥足布桥足布是战国早、中期的青铜铸币,铸行于魏及周边地区。因其器形由方足与弧裆构成的桥洞形状而得名,又因这类布币的铭文中多有货币单位"钅斤"字,故也称之为"钅斤布"。"钅斤"字最早出现在中、小型空首布中,但其在空首布中只是偶然的现象,到了桥足布  相似文献   

2.
笔藏有一枚十分罕见的“平周半”尖足布。那是在去年苏州的一次钱币交流会上得到的。当时出售子中有十多枚小型尖足布,全部生坑,开门见山,绝对真品无疑。有“兹民”、“兹氏半”、“大阳”、“平州”、“平周”等,在小型尖足布中均是比较常见的。笔在挑选时发现了这枚看似平常,而实不平常的“平周半”尖足布。甚感庆幸。  相似文献   

3.
<正>布币中见有一种首部较短、裆部较高的弧足实首布,发现虽然较早,但因其材料有限,未能引起泉界重视。近年又有新的发现,现结合起来谈点初步的看法。这种"京"字布目前见于以下材料:1.郑家相曾著录一枚所谓"京"字"平首平肩桥足布"(图1),云"此布近见三四品,制作整齐,文字严谨"。面部中间一"京"字,左右各有一垂直竖线;背面三竖线,中间竖  相似文献   

4.
三孔布币及其拓本流传小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孔圆足布币俗称三窍布,是战国后期流通于赵国及原中山国地区的货币。此市币面上下有三孔,其形制具圆足布特征,故李佐贤(古泉汇)把它归入圆足布类,属于圆足布一个品种。清·嘉庆甘四年(1819),金石名家初尚龄著(吉金所见录》十六卷,该书刊载“南行唐”背十二朱三孔布手摹本,首次向世人介绍这种布币。此后近两百年来虽时有发现,但获藏此布币者数目寥寥。故有泉书认为它“是三晋布币中最稀少一种”,“实物多已湮没无闻,保存在私人手中或文物部门的也寥若晨星”①晚清金石收藏家获藏三孔布币者有陈寿卿、鲍康、张廷济、刘鹦等。…  相似文献   

5.
<正>在战国魏、韩地区诞生桥足平首布、锐角平首布之后,在战国赵也诞生了尖足平首布,并且在尖足布的基础上,后来相继派生出了圆足布、三孔布,以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因为编排的原因,本篇先阐述尖足布及类圆足布和类方足布,下篇再叙圆足布和三孔布)一尖足布尖足布是从耸肩尖足空首布演变而来的,是黄河以北战国赵地的青铜铸币,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6.
所谓锐角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市首两端各有一突出锐角,平首,平肩,方足,分平裆、尖裆两类。平裆市形大,面部正中从首至裆有一竖线(“毫”字布竖线因有字未到裆),文字多分列其两侧;背面竖线,从首至裆,其两侧各有一从肩(也可谓从首)至足的斜线;面背有廓,形体硕大,铸造工整,面文计有四种,尖裆布形小,裆呈“入”形,铸造比大者粗造,或有廓。目前发现者只有两种。一种是所谓“公”字布,面之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中间有一“”字;其背面中有一从首至裆的竖线,两侧各有一从首至足的斜线。另一种即所谓的“垂”字布,面…  相似文献   

7.
新见三孔布简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阳”三孔布2003年11月,笔者见到一枚小型三孔布(插一图一,图1)。此布生坑绿锈,下部左右两孔中间以下残去,背首穿孔上方所铸数字不清,背部铸文“十二朱”。面部铸文二字,上下排列,与目前所见具有两个字为左右排列的三孔布有所区别。据说此布出自河北邢台一带,罐装,同出还有几枚尖足布。根据锈色、文字风格,“据说”当属可信。面文二字,第一字为“阳”字,没有疑问,关键是第二字。第二字右边从邑。左边与下列诸字类似:1.甲骨文:、等字,《甲骨文编》列入正编卷八,以为“从见从,《说文》所无。又有、等字,《甲骨文编》列入附录上九三。①…  相似文献   

8.
战国时期是我国金属铸币繁杂而昌盛时期。新郑县文物保管所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战国货币,计有布币1029枚。其中平首平肩钱体轻薄的方足布31枚;平首圆肩厚重硕大的桥足布985枚;形状别致,布首有两尖角,跨部呈三角形的异形布13枚。另有刀币1枚方足布多为三晋铸币,且均有铸字,这些布币造型规整,钱文书法古朴雄厚,端庄秀美。现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9.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出土“剌”字耸肩尖足空首布钱卓,车新亭1992年,中国钱币博物馆于山西省运城地区闻喜县和夏县交界处某村征集到一枚“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由于实物出土后业经转手,具体出土情况已无法确知。不过,从该布表面存留的叠压痕迹观察,当时出土似不止一枚。该布保存完好,体被绿锈,间有红斑,币身微翘曲。通高13.5,肩宽5,足宽6.2厘米,连范芯重31.86克。“刺”字铸于右肩部,裆部基本平直。“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尚属首次发现,以前各种谱录、报告皆未见记载。关于币面文字的隶定,应是“刺”字。耸肩尖足空首布过去屡有发现,《古泉汇》等皆有著录。解放后,山西稷山吴城村也有出土①,山西侯马晋国都城铸钱工场遗址中曾发掘出耸肩尖足空首布的陶范和銎范芯②。从出土地域和布币形制的共同性来看,“刺”字布与上述两次发现属同一类型。侯马晋国铸钱工场遗址在春秋晚期地层中,以这一可靠的考古资料为依据,可判定“刺”字布也为春秋晚期的晋国货币。过去发现的此类空首布大部分是无文布或上有一些数字、标识。有文布中明确为记地的只见“邯郸”一种。“刺”为何义,有待讨论。我们认为很可能是一地名。“刺”古通“列”,地名“列人”,在邯郸东,距邯郸甚近,为春秋晚期赵  相似文献   

10.
耸肩尖足空首布起源于耒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耸肩尖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尖足布)是布币的重要一支。过去的钱币学著作,没有专门论述其起源问题,只是在分类叙述时,将其单独列出。有的直接说,尖足布由平肩弧足空首布(以下简称弧足布)演变而来。我认为,这种看法有商榷的必要。一、耸肩尖足空首布不是由平肩弧足空首布或原始布演变来的第一,认为尖足布由弧足布演变来的同志说:“空首币象铲为形,前端亦作微凹,间有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