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雨果也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引用这些活,并非因为这是名人名言,而是因为它是对书籍价值和作用的肯定。孩子开始观察社会有了求知欲望时便开始读书了——上学前读的是图画的书,识字后读的是文字的书。书,在自纸一般的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广阔的窗。只要肯读书,做父母的总是高兴的,并尽其所能给予满足。我的一位朋友经济状况不太好,夫妻一人下岗,另一个企业  相似文献   

2.
张桂玲 《神州》2012,(6):79-79
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也说过“读书万卷始通神。”面对众多的学习科目,面对日益繁重的学业,我们的学生如何能够“读书万卷”呢?当然,这里不仅仅是在追求数量,而是要强调“读书”二字,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简单地这样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对学生地课外阏读进行指导,使他们不仅要阕读——“披文得意”(读懂理解),而且要思考——“运思及物”(阅读创造)。  相似文献   

3.
一般人总以为一进入学校就是在读书,他的生活就是读书生活。其实不然。很多学生是在读应试题目而不是在读书,是在试题堆里痛苦地挣扎而根本没有读书生活。选择自己喜爱而又有价值的书,“投入地读一次,忘了自己”,喜悦也好,悲哀也好,无限满足也好,充满困惑也好,在与书中伟大灵魂的对话中,情感升腾起来,精神飞翔起来,思想明亮起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也更有分量,这才是读书,这样的生存  相似文献   

4.
《文史天地》2009,(8):86-87
对于秀才,毛泽东说:“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说少了,光靠秀才,30年,300年也不行。”“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的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相似文献   

5.
文史精萃     
“春”的雅称三春古人习惯称农历正月为孟春,二月为仲舂,三月为季春,合称“三春”。所以,有的诗文中提到的“三春”,其实就是指春天。孟郊《游子吟》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九春春季3个月共90天,10天一春,故又得“九春”之名。阮籍《咏怀》云:“悦怿若九春,馨折似秋霜。”青春春天,草林极青,一派葱葱郁郁,因之称  相似文献   

6.
读书疑     
要不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其实。大可不必自寻烦恼,复杂问题简单化。也不失为一种办法。闲暇之时,一卷在手,逮着什么读什么,不带功利,不求甚解,信马由缰,性之所至,杂乱无章,了无成就,悠哉游哉,自寻其乐。若遇心爱之书。细读之,既可陶冶性灵,亦可受其教益,岂不善哉。  相似文献   

7.
古人有读书读至“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的。我虽还没到达这样的境界,小时候却也是个逮着书就读,被家人和亲朋好友视为书虫、书痴、读书狂,既笑且叹,我自己却甘之如饴。  相似文献   

8.
学问鬼抱屈     
沧洲人刘羽冲,性情孤僻,专喜讲古制古法,都是迂阔不切实际的东西。与他吟诗唱和的朋友纪厚斋在他请画家作的《秋林读书图》上题诗说:“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意在规劝他不要迷古泥古:井田制都废除几千年了,还抱着不放吗?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埋头钻研一年,  相似文献   

9.
陈瑜 《神州》2011,(9S):70-70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所以,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上占优势,谁就在发展上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古人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朱熹也曾经指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当新世纪拉开帷幕的时候,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在此,我谈谈我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酷爱读书,并且是用心用脑去真读、真学、真思考,"攻书到底"。对经典的和重要的书,他会反复读;对相同题材的书,他会把不同的甚至是相反观点的著述对照起来读;毛泽东读书还习惯"手到"并注重讨论。他之所以比同时代许多人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从阅读角度讲,是因为他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拥有渊博的学识,二是注重阅读"社会"这本"无字书",三是能够把这两方面所学融会贯通,把书读"活"。毛泽东在读书过程中留下的批注,和写进论著的对于各种书籍的引用和评论,及在各种场合关于读书的谈话,已成为他思想智慧和文化个性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新世代的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多读书,读好书,读正本的书”、“鼓励学生自助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对阅读教学的现状确实对此的淡化,这就直接导致了学生缺乏语言表达素材,也就失去了对语文课程学习的兴趣。本人认为,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需要创设恰当的情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营造一个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解决语文教学弱化课外阅读的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韩韬  扬眉 《中华遗产》2020,(5):158-159
春天旁若无人地到来了,一副不太在乎疫情的样子,可见四时之行是自然规律,超越人的情感。春天对人也不薄,生出脆嫩的春笋、香嫩的春鸡、齐刷刷的春韭,让人们过上“一口嫩”“一口鲜”的日子。然而,也有一些菜,不胜在“鲜”上.比如我很喜欢的一道古法菜——“捶烩鸡片”。  相似文献   

13.
李霞 《神州》2011,(6S):84-84
人才源自知识,而知识的获得跟广泛的阅读积累是密不可分的。朱熹也曾经指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杜甫所提倡的“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等,也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因此,我们不能不深思:应该如何及早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繁复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博览群书,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相似文献   

14.
杨咏芳 《神州》2012,(18):246-247
人类积累的文化财富浩如烟海,教科书中的知识信息不过是沧海一粟。远远不能满足儿童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注重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刘文龙 《安徽史学》2022,(3):142-151
桐城派效法韩愈的读书旨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读书法。这也规定了桐城派的书籍选择范围,甚至推衍成独具桐城风味的书单。其书单的增删,能反映桐城派在不同时期的新气象及其酝酿的缘由。桐城派的说经实践又是其读书法的具体运用,“文本于经”“文能通经”“说经之文是古文”是其三个重要内涵。而对桐城派“空疏”的批评因此得以展开,这一批评直接影响到对桐城派学术品格的判断。由此还可以进一步得出桐城派的经典化与知识系谱建构一直处于“进行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把书读活     
沈玲 《神州》2011,(1X):29-29
学无定法,但最忌讳的是死读书,读死书,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学习应该灵活交通,把书读活,也就是要把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实践。要做到触类旁通或融会贯通就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7.
张子艳 《神州》2011,(6X):97-97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每天读点有益的书,对精神有滋补作用。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友,人们通过阅读自己喜欢的书,感受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一直关注着中国教育发展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日前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采访。问:当前,“大学生读书越来越难”已成为不少家庭尤其是贫困家庭发出的感慨。请问您对此有什么看法?答:这应该发动社会进行广泛讨论,通过举行听证会等方式,大家一起讨论这个钱应该由谁掏。其中包含两个意思:一是,上大学要不要掏这么多钱;二是,这么多钱应该由谁掏。  相似文献   

19.
春天是一种意象,美好的东西大多都是一种意象。山水如是。春天如是。梦如是。这个话除了很有韵味之外,好像也是很有道理。不过我要说,春天不只是一种意象。春天是如此具体实在,可看可闻可听可触摸,甚至可以品尝, 再也没有什么比春更贴近大地了。在我们的“中国之春”里: 随着松花江惊天动地的一声开江巨响,松嫩平原上的春季开始了。金达莱随之开满这片神奇的黑土地。与此同时,东海上的嵊泗列岛,黄鱼洄游的叫声如同打雷,渔民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春汛“捉春”。  相似文献   

20.
神秘的网     
《山茶》2009,(11):24-24
灌木丛、树木,甚至整辆汽车都被一张可怕的白网团团包裹——今年春天荷兰城市鹿特丹的这幅场景就像是出自某部恐怖片。人们都“紧盯着灌木篱墙,等着怪物现身”。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昆虫学家斯图尔特,海因说。是谁弄出了这堆恐怖的东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