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时期, 英国殖民当局针对马来亚地区制定了马来亚联盟计划及马来亚联盟公民权计划。英国制定公民权计划主要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 主要由华人参与、由马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受到英国的高度重视, 面对马共提出的政治权利要求, 英国绝不可漠然视之, 公民权计划与此密切相关; 第二, 给予马来亚华人所谓的“政治权利”, 有利于切断当地华人与中国的联系,抵消中国政府对马来亚华人的影响; 第三, 由于马来苏丹不愿承认当地华人的政治身份, 解决华人的政治地位问题成为英国剥夺马来苏丹主权的一个有利的借口。由于华人政策和公民权计划中包含着许多种族不平等甚至容易引起种族纷争的内容, 因此, 英国制定这一计划与其说是要促进马来亚各民族的融合不如说是要在马来亚各民族间制造新的障碍, 也很难说英国制定这一计划是为马来亚自治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伍廷芳(1842-1922)名叙,字文爵,号秩庸,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外交家。就其一生的经历而言,香港是他事业的崛起地。他曾在香港生活了24年(1855-1882,其中1874-1877留学英国),且取得了斐然的成就:香港第一个华人大律师,第一位华人太平绅士,首位港府华人立法局议员……然而就在其事业如日中天之际,他却于1882年悄然离港北上,应邀出任洋务巨臂李鸿章的外交顾问。欲解开此历史之谜,就要从伍廷芳任职港府的酸甜苦辣说起。 香港华人领袖“伍叔” 伍廷芳在香港地位的飚升是从留学英国归来后开始…  相似文献   

3.
二战后,英国殖民政府和马来亚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采取种种政策措施,对华人社会加强了统治。这些政策措施并不都有利于华人社会,许多政策措施对华人既不公正,也不公平,更不合理。为此,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方式和途径,争取、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作为华人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马来西亚华人社团逐  相似文献   

4.
论文梳理和探讨了口述史在华侨华人研究中的意义,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兴起的历史背景与早期发展,20世纪末至今英国华侨华人口述史的多平台呈现以及英国华侨华人开展的口述史实践。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诞生了一批高质量的口述史作品。随着近年英国国内各领域对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愈加关注,相关口述史实践的叙述视角更加多元,采集方法更加多样,访谈对象更加广泛,这推动了华侨华人口述史的整理与研究。作为英国移民口述史的典型代表,华侨华人口述史独特的人文价值日益受到学界与社会各界的肯定与赞赏,也为华侨华人领域的口述史实践与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借鉴。  相似文献   

5.
常言道:“十年磨一剑”。《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的工作岂止十年?没有编委会的毅力,没有华人的赞助,没有研究者的勤奋,这一巨大工程不可能完成。《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是反映华侨华人研究成果的分卷。作为本卷编委之一,本人执笔写书评似不甚恰当。然而,学问乃公器,以公允之态度,秉笔直书,应无可非议。  相似文献   

6.
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所华文私塾,即1819年槟城五福书院的建立。到1900年,吉隆坡出现了华人创办的第一所现代化的华文学校。然而,英国殖民者把华人移民只当作开发马来亚资源的廉价劳动力,不可能关心华人的教育问题。1901  相似文献   

7.
20 0 4年4月9日,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邀请曾任文莱大学人口学教授的饶尚东博士在北京华侨大厦作了题为“文莱华人现状”的讲座。饶尚东教授为英国伦敦大学博士,主要从事东南亚华人问题和人口问题的研究。在文莱生活近2 0年。他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文莱的国情,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人口结构、政治体制和经济特征等方面。文莱位于加里曼丹岛西北海岸,面积为新加坡的1 0倍。1 888年沦为英国的保护国,1 959年根据新宪法成为英国的自治邦,1 979年与英国签订条约,1 984年1月1日正式独立。文莱实行君主立宪制,世袭的苏丹…  相似文献   

8.
"整个北半球温带的任何地方,没有哪个园林不栽培源自中国的植物。"而传播这些植物的,是英国人威尔逊,他把中国称为"世界园林之母"。100多年来,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他的名字。而在英国,哪户人家的花园里没有种着威尔逊从中国采回的花草?  相似文献   

9.
2005年9月18日至23日,英籍华裔艺术家郑傅安当代绘画最新作品个人展“旅”在北京798艺术区内的3818库画廊举行。郑傅安认为抽象艺术的根在中国。出生于马来西亚、现住英国苏格兰格拉斯哥市的英籍华人郑傅安从中国书法中汲取灵感,在他的抽象作品中,人们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因素:他那笔走龙蛇式的飞动线条不正是出自于王曦之、怀素们的狂草吗?  相似文献   

10.
1962年,英国著名佛教团体“西方佛教教团之友” 的主持人史他昆拉法师到印度参观访问时,在山城噶伦堡发现了一位精通显、密、禅、净诸宗特别是精通密宗的华人教徒,这位华人教徒就是湖南省攸县籍人士陈健民,他在此地闭关修行已有15年.倾谈之后,史他昆拉法师对陈健民先生在佛学理论方面的造诣和修行的毅力表示钦佩,决定把陈先生的修行经验及佛学思想介绍给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11.
法国华侨华人社会发展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英国、荷兰同为欧洲最早有中国移民的国家。法国在1911年的人口总调查中得知,当时有中国男性246人,女性37人。法国华人在东南亚难民未抵达前为数仍然不多,约在1.5万—2万人之间。1975年后,大批难民的移入使华人人数增加10倍,约在15万—20万人之间。早期华人抵法也不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然而法国有关华人的研究却比其他许多国家逊色,应做的工作仍很多。本文由于篇幅所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18日,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侨联华侨华人研究系列讲座"2014年第四场在中国侨联举行。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中国学学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移民研究中心负责人武斌博士应邀作了题为"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华人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基于英国诺丁汉华人社会的探索实践与研究发现"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所所长张春旺主持。  相似文献   

13.
殖民时期出现的马来西亚华人资本就其性质而言基本上是商业资本。它作为马来西亚原料与英国工业制品交换的中介商,扮演着英国大代理商的附庸角色。华人资本所从事的工业和金融活动是小型制造业和零散的银行业。  相似文献   

14.
邓文钊原籍广东五华县,生于香港。他曾留学英国,毕业于剑桥大学,回港后任华比银行华人经理、《华商报》董事长兼督印人,建国后任广东省副省长、省工商联副主委。他出身于香港的名门望族,与宋庆龄、何香凝、廖承志关系密切,并投身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是香港人爱国主义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英国华侨社团是维系当地华人社会的支柱。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前后, 受列强出卖中国利益的冲击, 英国华侨在民族主义风潮的影响下掀起了组建社团的高潮。抗日战争中, 华侨社团也积极支持了祖国的抗日运动。二战后, 土生华人的成长及香港新界移民改变了旅英华人的构成, 传统宗亲会、同乡会得以复苏, 同时出现了专业性社团、跨国性社团联合及华人社区中心。在当今英国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下, 部分华人社团获得新的发展空间, 部分社团却随着第二代华人的本土化而面临着衰落。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 :“十年磨一剑”。《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的工作岂止十年 ?没有编委会的毅力 ,没有华人的赞助 ,没有研究者的勤奋 ,这一巨大工程不可能完成。《华侨华人百科全书·著作学术卷》是反映华侨华人研究成果的分卷。作为本卷编委之一 ,本人执笔写书评似不甚恰当。然而 ,学问乃公器 ,以公允之态度 ,秉笔直书 ,应无可非议。本卷有四大特点 :一为涵盖面广。本卷共 690页 ,1 4 3万字 ,2 563个条目 ,分著作 (国别和综合 ,2 1 67条 )、专家学者 ( 2 47条 )、理论 ( 79条 )和学术研究机构 ( 70条 )四部分。主要条目为著作 ,既有宏观巨著 ,也有个案…  相似文献   

17.
论文通过马来西亚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并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推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数量;探讨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分布与类型及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原因。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约达113万。二战后马来西亚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比如在国内政治上遭受排斥和歧视,经济上受到限制和整治,教育和文化上的不平等政策,强迫同化的压力以及追求海外居住权或国籍等,他们大量二次移民至新加坡、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地。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其相对宽容和公正的法律环境、积极的移民政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前景持续赢得了马来西亚华人再移民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自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后,殖民者除在香港推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外,还大兴买卖华人奴婢之风。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20年代初,香港的婢女约有近2万人,且大多为十四五岁的少女。这些如同女奴的华人婢女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劳动时间长,生活待遇低,更无人身自由,主人可随意打骂买卖,  相似文献   

19.
槟城是马来西亚华人数量最多的州属,其首府乔治市于1786年开埠,在首任总督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弗朗西斯·菜特的鼓励下,华人移民大量增加,奠定了日后商港繁荣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自1842年英国强占香港后,殖民者在香港推行一系列殖民统治政策的同时,大兴买卖奴婢(华人)之风。据不完全统计,到20世纪20年代初,香港的婢女约有近两万人,且大多为十四、五岁的少女。这些如同女奴的华人婢女生活在社会最低层,劳动时间长、生活待遇低,更无人身自由,主人可随意打骂买卖,甚至玩弄作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