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我在李立三身边工作期间,只知道李立三先后共有六个孩子,在李立三去世17年后,1984年11月17日我到湖南省醴陵县参加李立三故居开放典礼时,见到谢志佩和狄以德夫妇。经人介绍:谢志佩是李立三的第五个孩子、三女儿。不免使我感到非常突然,不知其故。后来才问明了缘由。1在李  相似文献   

2.
我在李立三身边工作期间,只知道李立三先后共有6个孩子,2男4女,都有过接触和交往。但是,在李立三离开人世17年后,1984年11月17日我抵达湖南省醴陵县参加李立三故居开放典礼时,见到一对陌生的夫妇:谢志佩和丈夫狄以德。经人介绍:谢志佩是李立三的第五个孩子、三女儿。不免使我感到非常突然,不知其故。后来才问明了缘由。其中有着曲折生动的感人故事。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李立三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人们久闻其名,可又大都不知其详。长期以来,提到李立三的名字,人们往往总是把他与他的错误联系起来,不知其一生为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和功绩。其实,李立三虽然犯过严重错误,但仍不愧为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仅从李立三名字的变迁就可以充分反映出李立三不平凡的一生。据不完全统计,李立三曾经使用过三十多个名字。1899年11月18日,李立三出生在湖南省醴陵县城郊阳三石芋园府内。其父亲李昌珪(字镜蓉)是当代一名秀才、教书先生。李立三的父亲给他取的乳名叫“凤生”。据说:李…  相似文献   

4.
正毛泽东曾对斯诺讲,李立三只是我半个朋友。李立三与毛泽东相识于1916年,在毛泽东从事革命活动的一生中,李立三是毛泽东最早的战友之一。虽然毛泽东说李立三只是"我半个朋友",可毛泽东的大弟毛泽民与李立三却是亲密无间的战友、朋友。翻开毛泽民与李立三两人的革命历史,就会知道他俩  相似文献   

5.
1963年夏天,李立三全家在北戴河休假,住在东山宾馆。那里距专家疗养院很近。一天下午,我随李立三去专家疗养院着望美国朋友、北京积水潭医院性病和麻疯病专家马海德,德国朋友北京积水潭医院内科医学专家米勒,并在一起玩了半天桥牌。当我们在院内与马海德、米勒告别时,巧遇路易斯·斯特朗。李立三与斯特朗一见面,如同久别重逢的老朋友,相互热情问候,致意寒喧。李立三诚挚地邀请斯特朗去作客。斯特朗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当即约定了时间。回到住处,李立三把邀请斯特朗来作客的事向妻子、孩子和工作人员作了交待,全体齐动员搞卫生,厨…  相似文献   

6.
共和国首任劳动部长、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务副主席李立三,一生中人们为其开过三次追悼会,其中两次是他活着的时候。 第一次追悼会,是1923年在法勤工俭学的同学,误闻李立三在安源从事工人运动时,被军阀、湖南省长赵恒惕惨杀,为他开了一个追悼会。 李立三为人正直、坦率,爱打抱  相似文献   

7.
为李立三举行的三次追悼会■文/君心1980年3月20日下午,北京中山公园里,为李立三平反及追悼大会正在隆重举行。你可知道,这迟到了13年的追悼会竟是人们为他举行的第三次追悼会了……1923年秋,第一次追悼会在法国举行1919年初夏,20岁的李立三提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立三路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一些史学工作者总是把毛泽东作为反“立三路线”的正确代表加以描述。而毛泽东本人,也总是以“正确路线的代表”自居,对李立三大批特批。即使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李立三再次公开作了诚恳的自我批评,并广泛得到全党和国际兄弟党的一致好评之后,毛泽东依然故我。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时,又对李立三批了一通,还把李立三当作知识分子中出坏人的例子。这时,李立三实在按捺不住心中的不平,听完报告回到家中,伏案疾书,直接向…  相似文献   

9.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李立三工作的主要地区是两湖、江西和上海。事实上,广东也是李立三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本文记述的就是他二十年代先后四次到广东开展工作的风雨历程。 李立三第一次到广东是在一九二一年十月中旬。由于参加领导留法勤工俭学学生进占里昂中法大学的斗争,李立三与蔡和森、陈毅、陈公培等一百零四人被法国政府驱逐并遣送回国。他们于十月十四日离开法国马赛港,十一月中旬到达香港。按照法国政府的决定,这些学生将被送到上海,但是船过苏伊士运河以后押送的法军已经不再严密监视他们。按照原来的商议,李立  相似文献   

10.
李莎原名叶丽萨维塔·基什金娜,原籍俄罗斯。1914年3月20日出生,1936年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结婚。1938年苏联肃反扩大化期间,李立三受冤入狱,李莎努力营救。1946年李莎来中国定居。来华后,李莎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在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和北京外国语大学执教。1964年她加入中国国籍。"文革"中,李立三被"四人帮"迫害致死,李莎也受到株连,后平反昭雪。李莎编写审订了许多俄语教材、词典、教学参考书,审订了《毛泽东选集》、《周恩来选集》俄语版等。1998年国际俄语教师联合会授予李莎教授普希金奖章,1983年起连任4届全国政协委员。在李莎漫长的人生中,她与李立三从偶然相识到历尽磨难,从一个俄罗斯少女到一位中国老太太,她的一生都与中国密不可分。如今,晚年的李莎在女儿李英男、李雅兰的精心照顾下,平静地生活在北京。近日,在李英男的陪同下,本刊作者周海滨来到百岁老人李莎家中,直面她为爱情而远行、为立三而坚守、为中国而留下的坎坷人生。  相似文献   

11.
正李立三(1899—1967),中国工人运动杰出的领导者。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他是安源工人运动最主要的领导人,也是南昌起义的首倡者之一。20世纪50年代末,他在东北考察后提出"两参一改三结合"的工业民主化管理原则,被毛泽东概括为"鞍钢宪法"。在李立三的老家湖南醴陵,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革命故事。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曾用名李能至,湖南醴陵人,从小跟随父亲李镜蓉读书、学古诗词,  相似文献   

12.
1930年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秘会鲁迅。 李立三:“为确保先生的安全,我们会派专人保护,并且还可以给先生专门发手枪,以防不测。” 鲁迅:“我不会打枪,要打枪可能打不到敌人,反而打了自己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1930年实际主持中共中央日常工作的李立三秘会鲁迅。李立三:“为确保先生的安全,我们会派专人保护,并且还可以给先生专门发手枪,以防不测。”鲁迅:“我不会打枪,要打枪可能打不到敌人,反而打了自己人。”  相似文献   

14.
陈旭 《文史春秋》2003,(5):33-33
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我国早期工人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李立三(1899年—1976年),出生于湖南醴陵县城郊。虽然他在1930年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期间,犯了“左倾”路线错误,但后来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勇于改正错误,为人民做出了贡献。李立三的名字,同他的一生一样,富有传奇色彩,他曾数易其名,留下诸多趣闻。李立三的父亲李昌圭是个秀才。他出生时适逢家里的一株百龄凤尾盛开,父亲就给他取第一个乳名叫李凤生。上私塾时,李昌圭按祠堂的字辈,将凤生改名隆郅。1919年,李隆郅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后,他找到当时的中…  相似文献   

15.
《百年潮》1999,(3)
1929年,我从莫斯科回国。对于我们这一批回国的人,莫斯科不大放心,联共方面通知中共中央,说这批人虽然不能确定是托派,但有托派思想,要中国共产党加以注意。当时李立三是党中央负责人,周恩来任中央组织部长。李立三要中央组织部办一个训练班,把我们集中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在苏联学习的情况,实际就是进行审查。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李立三,人们往往总是想到“立三路线”,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立三路线”主要是李立三负责造成的一次严重的“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然而他的的确确又是一位无愧于“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称号的革命风云人物。在他逝世3O周年的日子里,记忆的长河禁不住又把我们带回了那血雨腥风的年月。  相似文献   

17.
中共江苏“二大”与李立三“左”倾错误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三“左”倾错误统治中共中央,是以一九三○年中央政治局六月十一日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的决议案为标志的。但是,立三“左”倾错误的形成却决不是从六月十一日决议才开始的。以前,党史界一般都认为,一九三○年春夏,李立三在党内刊物上连续发表了一些文章,把共产  相似文献   

18.
华强 《炎黄春秋》2003,(8):19-24
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中山纪念堂为李立三举行隆重的追悼会,彭真主持会议,王震致悼词。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李立三,1899年11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市郊区阳三石芋园府。他的父亲是一位晚清秀才,名昌圭,字镜蓉,以教私塾为业。李家早年很富有,后来逐渐没落,到李立三少年时期,每年仍能收20石左右的租谷。因李家院门正中有正楷“芋  相似文献   

20.
1922年9月,安源发生了路矿工人大罢工。这次大罢工“未伤一人,未败一事,而取得了完全胜利。”但是,这次大罢工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谁是主要直接领导者?过去由于政治的偏见,使这段工运史长期得不到实事求是的反映。一些史学工作者,不顾历史的真伪,极不严肃地采用“换头术”,把本来属于李立三的功劳,随意安置到其他人的身上。1963年夏,电影《燎原》正式上演之前,《北京日报》社记者约李立三写影评,被多年政治路线问题困挠的李立三,不得不违心地写了一篇《看了“燎原”以后》,发表在6月4日的《北京日报》上。之后,李富春还批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