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西州墓中的绢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古墓群中,有一部分是初唐当地豪族张氏的墓葬。吐鲁番地区在南北朝时期形成高昌割据政权。唐太宗李世民统一全国过程中,高昌的"左卫大将军、都绾曹郎中"张雄向高昌统治者麴文泰力陈利害,主张取消割据,拥护唐中央政府,因规谏不受采纳,"殷忧起疾"而死。唐朝削平高昌割据政权,在高昌置西州,并在吐鲁番西北的交河城置安西都护府。随后统一天山  相似文献   

2.
介绍八件高昌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震 《文物》1962,(Z2)
1960年内,新疆博物馆考古队两次在吐鲁番县阿斯塔那北区发掘了北朝——唐代墓葬三十四座。全部出土物尚在整理中。这里选出契约写纸八件先予介绍:一、高昌时代(即公元640年唐灭高昌置西州以前)契约七件,共出于326号墓内。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认为,新疆是我国植棉最早的一个地区,且比较普遍;棉花是经中亚传入我国新疆地区,再经河西走廊传入中原。本文指出:新疆的棉花应来源于印度。在新疆,只有吐鲁番(西州)有较多的棉花种植,而且再没有向东传播。除西州外,整个新疆地区的棉花种植是极其有限的,棉布的使用也很少,当时主要还是以丝、麻织品为主。  相似文献   

4.
敦煌吐鲁番文书中记载了唐代沙州、西州官府民间大量使用非本地所产白练的现象。本文指出,沙州、西州的白练来自剑南道。从剑南至凉州、沙州,向伊州、西州、庭州,剑南道白练进入丝绸之路。通过与官府运输和客商贸易,剑南丝绸深入西域腹地;通过绢马(驼)互市,与游牧部族贸易,剑南丝绸走向了欧亚草原。本文估算盛唐时期每年有三百多万匹剑南道白练进入唐西北边疆,剑南道的白练,改变了河西地区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5.
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吐鲁番已有棉花种植。学术界普遍认为,敦煌与吐鲁番气候相似,交通便利,因此敦煌也应有棉花种植,其证据主要是敦煌文书中有大量的“”。其实,“”除指棉花、棉布外,还有毛布或毛织品这一涵义。晚唐五代时期敦煌文书中的“”并不是指棉花,而是指毛布。敦煌文书《官布籍》中的官布也是毛布,并非棉布。唐五代时不仅敦煌,就是内地也还没有棉花种植。棉花并没有通过西域,经河西走廊传入内地。宋元之际在陕右种植的棉花,应该不是原来新疆种植的棉花,也不是经河西走廊传入的,而是其他的棉种,可能是从南方传入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西北高昌地区(今新疆吐鲁番),在麴氏高昌王朝统治的一百四十一年(499—640)期间,其土地制度如何?对我们来说几乎还是一个未知数。从土地所有制问题入手,这是揭示麴朝社会形态以及种种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然而,无论当时的土地买卖,还是土地租佃关系,特别是关于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推行了均田制度,我们都知道得很少。吾师唐长孺教授曾这样指出:“关于麴氏高昌时期的土地制度尚未开展研究,目前还难以断言是否曾实行均田制度。”现依据敦煌、特别是新发现的吐鲁番出土文书,就麴氏高昌时期是否曾推行均田制度问题,试作如下探讨,以就正于大家,并作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7.
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镇墓神兽分为木、泥镇墓神兽两种。晋至南北朝时期的墓葬中出现的木镇墓神兽及随葬习俗应是由河西地区直接或间接传入的。而泥镇墓神兽及其随葬习俗则主要是在唐灭高昌置西州后,由唐代中原两京地区逐渐传入的,均承袭于祖国内地的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8.
敦煌文书唐代《西州图经》曾经这样描述唐西州时期高昌的丁谷窟:“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右在柳中界至北山二十五里丁谷中,西去州二十里。  相似文献   

9.
九世纪中叶,居住在漠北地区今叶尼塞河上游的东突厥东山再起,黠戛斯部落大破回鹘,杀其可汗,迫使回鹘诸部逃散西迁,其中一支迁到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占据唐贞观14年(公元640年)灭亡的汉族曲氏高昌王国的领地,以高昌(在今吐鲁番县城东南六十余里的哈刺火州)为首府,建立起了高昌回鹘政权.高昌回鹘以哈剌火州和别失八里(又称北庭,在今新疆吉木萨儿境内)为中心,向西发展,至十世纪末期,疆域面积已扩展到东接甘、肃二州,西至葱岭,北界天山,南越戈壁,兼有吐鲁番、塔里木两个盆地,还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隋唐碑志的大量发现和出土,以及吐鲁番学研究的升温,学术界开始注意墓志中有关高昌与西州的资料,并做了不少工作,推动了吐鲁番学的发展。该文选取近年新见唐康子相、成公崇墓志,对其中有关高昌与西州的资料进行解读,认为:康子相参加过唐贞观十四年讨伐高昌之役,而他所以参加该役,与他原属东突厥系粟特人有关。成公崇曾被制授西州别驾,不久又兼西州都督府别驾,他所以被派往西州供职,与他先世原为金城人,与高昌麴王同乡里,与河西豪右有渊源有关。这些史料说明,有唐一代不管是讨伐高昌,还是治理西州,对于相关人员的选择,都是有条件的。近年新见唐康远、康固父子墓志也能证明这一点。这是研究唐王朝讨伐高昌、治理西州需要特别予以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新获吐鲁番出土文献》收录一组吐鲁番所出唐前期西州高昌县直更的名簿,整理者命名为《唐某年二月西州高昌县更簿》。通过对文书的重新拼合、复原及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考知本组文书制作年代为唐高宗永徽、显庆年间。唐代户籍三年一造,在造籍之年的二月,各乡里正白日到县衙制作户籍,晚上则轮流宿直一更。更簿就是造籍期间各乡里正及典狱夜间轮流宿直的更次安排。唐代官衙官吏宿直皆有直簿,更簿就是造籍期间特殊的"直簿"。作为造籍过程中产生的原始文档,更簿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更簿的研究表明,造籍期间里正轮流直更,与官员宿直一样,是其本职工作,而不是衍生的职役。  相似文献   

12.
敦煌文书与吐鲁番文书对于“舍”的记载内容存在很大差异,仅就敦煌文书而言,其在不同时期对于“舍”的记载格式也有所不同。敦煌文书与吐鲁番文书记载内容的差异,反映了两地居民在各自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居住形态及田地经营方式的不同;而敦煌文书记载格式的变化,则反映出不同政权统治下敦煌地区均田制实施情况的差别。此外,敦煌、吐鲁番文书中的“舍”具有不同的用途,明确这一区别,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古时期两地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  相似文献   

13.
大凡来新疆的旅游者,几乎毫无例外地都要去吐鲁番地区旅游观光。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西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183千米。北有天山,南有觉罗塔格山和库鲁克塔克山,西部为天山山脉喀拉乌成山,中部有举世闻名的火焰山,在群山环抱中形成中国最低的盆地。吐鲁番古称姑师,汉代为车师前国、车师前王庭,唐代称高昌、西州、火洲。吐鲁番地区以环境特异、古迹遍地、物产富饶著称于世,尤其是车师古道之火州更给吐鲁番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千百年来不少仁人志士像探索“死亡之海”那样探索吐鲁番,企图弄清她的神秘之所在。  相似文献   

14.
卢向前 《文献》2001,(1):274-277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八月,侯君集平高昌,唐廷旋即于其地立西州,这在史籍上有明确的记载,本不成什么大问题.但由于大量吐鲁番文书的出土与刊布,对于此一时期吐鲁番地区乃至整个大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因此,对于西州成立时间的认定也就有了更严格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考古工作者在塔里木盆地的汉晋遗址发现的丝绸和锦缎为内地西输的织物,非当地所产。土著居民习于其固有的生产方式,以皮制品为主,桑蚕植麻织布技巧并未推广开来。内地丝绸麻布纺织业发达,可满足人们生活需要;因道路不畅,草棉种子及其种植、纺织技巧未从印度传入中国内地。从汉晋至隋唐,中国内地并不种植棉花,也无绵纺织业。公元1世纪中期,因佛教之传播,棉花种植及纺纱织布的技巧从印度传入塔里木盆地绿洲诸国;可能迟至在公元3世纪传入高昌地区。考古工作者发现棉布实物、吐鲁番出土文书记载棉布时间约在公元4世纪。  相似文献   

16.
古代维吾尔族医学发达,在辨证、药物和施治三个方面都有建树。除了古代史书的记载外,敦煌、吐鲁番出土书,尤其是吐鲁番出土的回鹘写本,对古代高昌回鹘的医学也多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回鹘医学颇受印度医学与佛教,以及中原、波斯医学的影响,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为完整、独立的医药理论体系,故而受到历代中原王朝的青睐。  相似文献   

17.
信息四则     
丝绸之路“咽喉”高昌故城损毁严重新疆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下,曾是丝绸之路之“咽喉”。如今,这座千年历史名城却屡遭蚕食。高昌故城已被农田包围,庄稼种到城墙脚下。据文物管理人员介绍,由于当地农民紧贴城墙种植农作物和灌溉耕地,部分农户随意在遗址内取土肥田,原先保存相对完整的外城墙,现已开始大面积坍塌。部分居民还依高昌故城修建住宅,在城墙上挖洞,有的建筑物则直接建于城墙顶。遗址内还有数十堆未及搬运的煤渣及生活垃圾。当地文物管理人员说,为防止当地居民和车辆随意穿行高昌故城,倾倒垃圾,城墙上数十处豁口已被泥砖封…  相似文献   

18.
晚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辨析——兼答刘进宝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进宝先生《唐五代敦煌种植棉花研究》一文,对拙作《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种植棉花研究》有关论点提出异议,认为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緤是毛织品,官布中有褐类官布,官布为入官之布。根据敦煌文献的有关记载,晚唐五代敦煌地区使用的緤是棉布,而官布是棉布中的一个品种,不仅上缴官府,而且在寺院、民间大量使用,作为毛织品褐没有官布的称谓,官布昌褐内接,是指将官布和昌褐缝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吐鲁番位于新疆东部天山南麓,汉代称“车师前王国”,十六国至唐代称“高昌”。唐开成五年(840年),维吾尔人的祖先回鹘人从蒙古草原西迁中亚,其中一支在高昌建立回鹘王国。在人类进入大航海时代以前,丝绸之路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交往的主要路线,而吐鲁番地处古代东西交通孔道。不仅是多民族聚居地,而且有许多来自西亚、中亚的外国侨民在当地定居。东西方不同宗教文化在此交织荟萃,除印度佛教外,还流行西亚火祆教(Zoroastrianism“琐罗亚斯德教”)。据《魏书·西域传》记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高昌民间信仰的“天神”属于什么宗教,长…  相似文献   

20.
王素 《中国史研究》2012,(2):191-195
刘安志《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代西域史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是作者近十余年利用敦煌、吐鲁番及甘肃、新疆其他地区出土文书研究唐代西域史的成果结集。所收各文,都经过不同程度的修改,有的甚至是面目全非的大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