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史学史研究》编辑部委托 ,2 0 0 1年 1 2月 2 1日上午 ,我们来到著名历史学家、兰州大学历史系赵俪生教授的寓所 ,对先生进行了专访。赵俪生教授 ,山东省安邱市人 ,1 91 7年出生。 1 93 4年入清华大学外语系读书 ,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并参加“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芦沟桥事变后 ,从事抗日游击战争 ,在晋南山西新军任政治指导员。后历任河南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华北大学第四部研究员 ,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出版有《史学新探》、《逻辑学教程》、《中国农民战争史论文集》(与夫人高昭…  相似文献   

2.
著名历史学家、兰州大学教授赵俪生先生2007年11月27日因肺部弥漫性感染导致呼吸困难,最终引发缺氧性休克去世。听到这个消息时,我的泪水夺眶而出,就像失去了亲人一般。赵先生是我的父执,家尊陈赓平先生在兰州大学任教期间,要数知己朋友,当然是赵先生了。  相似文献   

3.
20 0 1年 1 2月 8日 ,由哈佛燕京学社等单位主办的中国文化研讨会第十六届年会在哈佛大学举行。会议的主题是“考古学与中国文明的再发现———纪念张光直教授学术研讨会”。在“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专题演讲中 ,有六位学者发言 ,他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研究和张光直教授对中国考古学做出的杰出贡献 ,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此次以中文为工具的考古学讲座 ,吸引了大量听众 ,引起很大反响。为了能够让读者及时了解演讲的内容 ,征得作者同意 ,我们特编发这组文稿。同时也希望通过这组文稿 ,使学术界对张光直教授的考古学贡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从而进一步推动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明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刘祚昌教授的学术成就和治学精神郭尚鑫在国内著名的世界史学家中,刘祚昌教授在学术和治学精神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一刘祚昌教授1921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县一个耕读世家。父亲刘国廉是清末贡生,在文史方面造诣较深,长期在辽、沈一带教书。受家庭环境的...  相似文献   

5.
杨翼骧先生是著名的史学史专家 ,也精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 ,他在这两个专业都有足以传世的学术论著。杨先生客观求实、审慎平允的治史风格 ,条分缕析的研究方法 ,奠基铺路、嘉惠后学的奉献精神 ,和明哲持正、独立思考的学者情操 ,皆值得我们继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6.
读《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王桂琴赵俪生先生在史学领域耕耘了65年,先生80寿辰时,山东大学出版社特将赵先生的史学研究精华列为山东大学文史书系以为纪念,名曰《赵俪生史学论著自选集》(以下简称《自选集》)。《自选集》选取论文16篇,所选都是赵先生在各研究...  相似文献   

7.
赵俪生先生是中国史学界的一位大师,今年是他的八十华诞。他投身革命已有六十多年,从事史学研究也有半个多世纪了。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史学巨匠到今天硕果仅存的已经没有几人了,先生仍笔耕不缀地劳作着。先生是1957年被划为“右派”的著名学者之一,而他的学说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合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特别需要加以再认识和重新评价的学术成就和思想财富之一。他的遭遇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非常典型而且有代表性的,先生是我的恩师,曾为我的论文集作序,题为《春波与我》。作为先生晚年的学生,我仅从个人角度由感性到理性地谈一点对先生的认识,以便读者,特别是比我年青一代的学者们进一步了解先生,故循先生笔法作本文是为纪念。  相似文献   

8.
陶澍(1779——1839)是清嘉道年间著名良吏,为政近四十年间,治水救灾、整顿漕务、创办海运、改革盐政、肃清吏治、诸多业绩,政声斐然。其为中国近代社会改革之先躯,是学术界所公认的。然于其学术文章,研究者甚少。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说:“后之论者,不复重其学与文,乃为名位所掩耳!”其实,他“考论名物,辨析学术,每能详其本末,道其利害”,学识渊博,于经史考据、文章诗赋,乃致算术、音韵之学,无所不通。且著有《陶靖节集注》十卷、《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陶桓公年谱》四卷、《印心石屋文钞》三十五卷、《印心石屋诗钞》十卷、《江苏水利图说》二十一卷、《江苏水利全书》十二册、《海运图说》一卷等学术著作,还曾校勘《资江耆旧录》六十卷,一部《陶文毅公集》六十四卷、洋洋大观,足见其学识文采。虽一生忙于政务,公余之暇命笔所成,也可谓著述宏富了,称得上是一位有成就的学问家。本文就其学术试作评述,略补清代学术研究之阙遗,亦使先贤之才学得不掩于政绩。  相似文献   

9.
清史研究若从孟森、萧一山诸先生相关著作问世作为起始,至今尚不及百年历史,但清史研究已成为在中国断代史研究中成果最多的研究领域之一,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日益成为中国历史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在清史研究诸多方面中,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为中外史学家关注,已是不争的事实。尤其进入本世纪80年代以后,戴逸教授主编的《简明清史》一、二册①首开先河,将清代边疆民族史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论命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把清代边疆民族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起点。近20年来有关清代边疆民族史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五十年代初期,山东大学历史系有过"八马同槽"的鼎盛时代,张维华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他执教于山东大学的时代,不仅为该校在史学界赢得了重要位置,而且也为山东大学在古史研究和中西交通史研究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研究领域广阔,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外庐同志的学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外庐同志学术纪念会。外庐同志去世已经一年多了。外庐同志去世以后,我曾写了一篇文章,悼念侯外庐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我说,本世纪二十年代,李大钊同志的《史学要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史学领域里的发展的重要标志,郭沫若同志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代表三十年代的理论成就。四十年代,外庐同志的著作在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中有他特殊的地位。这篇文章中讲得很含蓄,但这种说法是经过长期考虑酝酿的。我认为,这种说法到目前为止,还是对的,是要肯定外庐同志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  相似文献   

12.
殷虚甲骨文为世人所知的第四年,即本世纪初的1902年,亦即清朝光绪二十八年,正月二十七日,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未及见到甲骨文便在江南因病辞世。他便是罗振玉和王国维极力推崇的“吴中丞”吴大澄。吴氏病逝之第二日,另一位杰出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即降生于岭南,他就是深得王国维赞许的罗振玉的及门弟子,我的老师商承祚先生。 商先生字锡永,号契斋,是广东番(pan)禺人。他降生的家庭,与江南吴氏一样,也是数代书香之家。父衍鎏,字藻亭,为清朝最后一科(甲辰科,1904年)的探花,长于诗书画,有《商衍鎏诗书画集》、《清代科学考试述略》、《大平天国考  相似文献   

13.
金景芳,字晓村,1902年生于辽宁义县。1923年毕业于辽宁省立第四师范学校。曾在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任教多年。1936年流亡关内。1940年就读于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主讲的四川乐山复性书院。1942年受聘于当时在四川三台的东北大学,任文书组主任,后任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随东北大学迁返沈阳。1948年因解放战争,随东北大学暂迁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的献学家中,有一位令人扼腕叹息的学,那就是饶钦农先生。饶先生一生致力于献学,以研究献为生命,立志做一流献学家。可惜的是,直到去世前他的学术成果基本上没有出版。  相似文献   

15.
杜光庭(850~933),字宾圣,号东瀛子,括苍人(一说缙云人,一说长安人),少年时习诵儒学,博通经史,工诗章翰墨.  相似文献   

16.
李新魁,字星桥,是当代著名的中年语言学家,现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理事、广东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广东社科联委员、广州国学研究社社长。 1935年10月,李新魁先生出生在广东省澄海县的一个书香之家。他从六岁开始在家乡念私塾,学的是《四书》、《五经》,又阅读了家中收藏的大量古书及当时的新式文学书籍,所以自小酷爱文学。十二岁时,他进入正规小学念五年级;1950年毕业后,考入澄海县第一中学。念初中三年级时,他开始写诗,受到语文老师的赞赏,自此一发而不可收,完全沉迷于文学的学习和创作之中。在高中期间,他负责编辑学校的黑板报《澄中日报》,经常在上面发表诗作,因而得了“诗人”的绰号。  相似文献   

17.
毛一波早年在四川从事革命活动,20世纪40年代赴台湾后参与了《台湾通志纲目》的修订,校订了《光绪台湾通志》,参与编纂了《高雄市志》,撰论集《方志新论》。他主张方志内容不限于史地,要更新观念,将方志学当作社会科学,使志书具有时代性;倡导创新方志体例,并将之修成有用科学之书。  相似文献   

18.
刘祁出身于金代号称"丛桂蟾窟"的文学世家,以能文名冠当时,在史学和哲学方面也多有建树.刘从益和刘祁、刘郁父子三人为后人留下了必传之作,与汉代著名学者刘向、刘歆有许多相似之处,而在文学界的地位则与宋代三苏相类,为保存古代文献,弘扬道学,振兴金元文风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9.
阮元是历经清朝三代的官员,任官期间,政绩突出,为百姓谋福利。他不仅政绩优秀,而且还是清朝著名的思想家。阮元继承和总结了前期学者们的思想主张,并有自己独特的治学方法,不得不说是清朝乃至古代学术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秦文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文字训诂学家高亨先生,字晋生,吉林省双阳县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农历七月四日,高亨先生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少年时从事过一般的家务和农事劳动,十岁才入乡间私塾就学。1918年(十八岁),考入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同时,在一位地方名士张文澍先生的指导下,研读《说文解字》和诸子著作并“前四史”等,为日后治学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1923年,高先生离开家乡赴北京深造。先入弘达学院,再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得到了王国维、梁启超诸大师的直接指导,不仅学力很快提高,大大拓宽了眼界,而且确立了“遵循朴学方法,以文字音韵训诂为工具研读先秦诸子的遗著,从而抒录个人的心得”(《诸子新笺》“自序”)的治学道路,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