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马梦清 《神州》2021,(12):232-233
互联网时代下,受众通过网站、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来表达意见、观点以及抒发情绪.这样自主性很强的媒体环境中容易产生浓烈的情绪和个人色彩,以致于网络舆情事件不断频发.而逆反心理作为一种受众心理,长期以来出现在网络舆情事件受众心理活动中,对政府的信息传播效果和舆情引导都产生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对网络舆情事件中受...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民众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出发,通过对互联网涉及甘肃热点问题进行筛选、统计和分析,认为甘肃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涉甘舆论空前繁荣,社会弊端成时评热点;二是网络民意强势崛起,社会利益矛盾凸现;三是舆情应对面临挑战,地方应对能力亟待提高。甘肃网络舆情的管理应把握网络舆情管理的原则,建立和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宣扬理性辩论,引导辩论方向;畅通诉求渠道,化解认同矛盾。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普及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度介入,作为新媒体用户主要使用群体的大学生来说,由于生活阅历尚浅,更容易被网络上富有诱惑性、煽动性的各类舆情信息吸引和迷惑,引发了各种非秩序化、非理性、病态的社会问题,给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身心健康带来了强烈冲击。文章通过对大学生舆情呈现特点及当前舆情管理误区的分析,提出了应从增强网络舆情的应对机制建设、重视舆情信息的收集与研判、创新舆情发布手段以及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等方面着手,提升大学生网络舆情治理水平,促使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魏冲 《神州》2013,(5):171-171
社会转型关键期是社会问题凸显期,也是群体事件多发期,其中有些群体事件涉及到民族因素。群体事件的发生发展总有舆情形影相随。注重涉及民族因素群体事件的舆情引导,防范民族问题舆情危急,是应当高度关注的民族工作课题。现阶段,我国政府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应对网络舆情时还存在不足之处,部分群体性事件演变为舆情危机。因此探究如何有效预防与妥善也置涉及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成为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杨颖  钟静 《旅游纵览》2022,(14):8-12
旅游网络舆情对旅游行业冲击较大,了解旅游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和机制是有效应对舆情危机,降低舆情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基础。本文基于沟通说服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从信息源、接收者、信息三方面构建旅游网络舆情传播的影响因素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网络舆情信息源可信度、舆情影响力感知均显著正向影响舆情再传播意愿,舆情影响力感知显著负向影响旅游地出游意愿。基于研究结论,针对性提出旅游网络舆情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刘静静 《神州》2013,(8):240-240
随着网络广泛发展,网络舆情的影响程度是越来越大,几乎能够左右到了一起事情最终结局。对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而言,更是受到了网络舆情监督与影响。本文就是阐述了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在该特征基础上去分析对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孙晓冬 《神州》2014,(8):173-173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在当今的社会中日益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密切党群关系提出了挑战。因此,“新的群众路线”要求党员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党员干部要学会使用网络语言,通过网络了解民意,同时还要掌握引导舆情、化解公众的情绪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牛晓炜 《文史月刊》2012,(Z3):292-293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互联网已经同手机一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工具,人们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海量信息,人们通过网络进行沟通联络,人们更通过网络针对各种热点事件不断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通过网络实现自己参政议政的权力.网络,不仅为每一个人打开了关注民计民生之门,更为每一个对未来中国的发展充满期许的人提供了问政问责的空间与手段。  相似文献   

9.
公共事件的突发性,网络传播的盲目性和迅速性都给政府管控带来极大的压力.现阶段已进入了后疫情时期,尽管疫情的传播和扩散已经得到控制,但是对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的预防和善后工作并不能停止.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危机事件发生时,既要控制危机事件的恶性发展,也要控制好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这意味着政府的治理能力需要提升,政府在疫情...  相似文献   

10.
沈菲 《神州》2011,(9X):1-1,4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高等院校的作用越来越大。本文主要基于我国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现状,深入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行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根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和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的对策和措施,以期真正实现高校网络舆情良性运行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孟黎  郑恩兴 《区域治理》2022,(3):189-19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产生了正面和负面的双向影响.高校在应对处置网络舆情时,存在应对观念陈旧、应对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不足、应对业务能力欠佳等方面的问题,为此,高校要完善舆情反馈渠道,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机制,善用网络隐性育人平台,构建网络舆情法制环境,不断提升网络舆情应对...  相似文献   

12.
王利君 《神州》2012,(31):52-52
在涉检网络舆情时有发生的今天,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和自身形象受到了极大挑战。怎样分析、应对和处置涉检网络舆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检察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李日刚 《神州》2012,(5):210-210
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给中小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对他们加以正确引导,从而可以使中学生都能正确上网,从而使网络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创新、娱乐的天堂。  相似文献   

14.
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强化公民的政治认同,是建构国家合法性的重要文化资源。随着公众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及网络传播发展,博物馆和考古工作、文物安全和交流、文物形象传播、文物真伪鉴别等都面临公众的重新审视和检验,给文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关注流量与舆论压力。公众认知的“导向需求”促发文物话题从媒介议程转向公众议程,自媒体的介入提升了突发事件的生成概率,在此过程中触发情绪对垒和舆情危机,呈现专业解读与大众科普交织,次生舆情与舆情反转交织等特征。有效应对文物类突发事件,不仅要从技术和机制层面改善回应效果,还应进一步科普文物知识、讲好文物故事,从而拉近公民和国家历史的距离,形成舆情支持的正面态势。  相似文献   

15.
赵莉  孙豪 《黑龙江史志》2012,(16):56-57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经济矛盾在转型时期的集中涌现,加之现实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迟钝,个体转而通过网络平台来传达自我的利益诉求,这便给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温床。一些现实中出现的公共事务或议题,在网络中得到及时的反映和高度关注,经过网络媒体、网民以及传统媒体等力量的聚焦与放大,极有可能打破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界限,转化为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破坏性的现实性群体事件,可能会对社会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形成模式及发展规律,及时妥当地疏导网络舆论,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17.
庞道宁 《区域治理》2022,(13):201-204
重大交通工程项目因其施工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总体投资多、建设周期长,建成后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其建设往往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做好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在施工期间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既能有效提振建设者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获得感,又能有效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为工程建设优质、安全、有序推进保驾护...  相似文献   

18.
张崚 《攀登》2007,26(4):155-156
本文认为,深刻了解新闻舆论引导的现实偏差,处理好四个关系,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和帮助公众理解党的主张、接受科学理论、认清自身责任、区分是非曲直、辨别善恶美丑以及培养文明的道德风尚、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是网络媒体工作者责无旁贷的政治使命和历史职责。  相似文献   

19.
马廷魁 《丝绸之路》2010,(14):16-18
在甘肃这样一个多民族地区,大众媒体在少数民族舆论引导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新媒体诸如手机和网络的发展、普及,新媒体在舆论引导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本文从新媒体舆论引导的表现特质人手,探究了新媒体环境下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舆论引导的功能和策略。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和维护旅游形象成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任务之一。然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事件正在对旅游目的地形象带来新的威胁,值得引起学界关注。文章以青岛“天价虾事件”为例,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基于潜在游客视角尝试回答: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形象感知是否发生变化,形象感知的变化能否引起其出游意向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网络舆情危机下,潜在游客的认知形象变差会直接导致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变差;同时,情感形象变差也会对直接引起整体形象变差。②网络舆情危机下,受认知形象变化和情感形象变化的影响,潜在游客的出游意向受到明显抑制;其中,情感形象起直接作用,认知形象起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