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竹木漆文物历史悠久,品类繁多,不少精工之作,艺术价值很高。从质地看,竹木漆文物属于有机质,本身具有有机质的易腐化、老化、易损等问题,不利于长期保养。合理的收藏养护是对其进行有效保存的措施之一。在此,就竹木漆文物保存过程中存在的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最终阐述如何通过一些恰当手段对其进行保管,以延长其保存寿命。  相似文献   

2.
文物保存的环境的温湿度,对文物有直接的影响,如度数不当,就会对文物造成伤害,损害程度与文物的质地有密切关系。不同材质的文物对环境温湿度的要求各异,超出文物安全保存值的范围就会对文物不利。从资料中得知,有机质文物适宜的温度为10℃-18℃,相对湿度50%-  相似文献   

3.
木质文物作为有机质文物的一种,一直面临出土量大、腐烂严重、后续保护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饱水木质文物,看似保存良好,实则腐败严重,一旦脱水操作不慎,就会导致文物变形、开裂,造成严重后果。文章整理了2001年至2016年间国外有关出土木质文物的木材结构、降解机理、脱水加固方法、保存环境和现场发掘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与国内木质文物保护研究的对比讨论,为今后饱水木质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石家墓地于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2016年首次发掘,截至2021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已清理东周时期墓葬195座。出土随葬品丰富,因材质及埋葬环境的不同,其保存状况千差万别。这里主要对脆弱无机质文物、有机质文物、成形不成器文物及不成形不成器文物的提取方法进行总结,以期对今后东周时期墓葬文物科学提取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引言众所周知,由于近、现代田野考古新发现的不断涌现以及文物博物馆事业的蓬勃发展,馆藏文物的种类日趋丰富,数量与日俱增,但随之而来的文物保护所面临的任务和问题也渐趋复杂多样.特别是那些有机质地的文物藏品,除承受保存环境中的光线、温度、湿度及大气污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最令文物保护工作者困扰的就是由虫害、霉菌引起的生物劣化.本文欲就有机质地文物藏品的生物劣化机理及其主要防治手段做一简单描述,以期获得抛砖引玉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高湿环境给有机质地文物带来的危害和当前大多数博物馆文物库房使用去湿机现状的分析,论述了湿度突变会对有机质地文物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指出要使去湿机获得满意的除湿效果,必须同时具备实现去湿机自动控制和库房24小时供电两个条件。为文物保存柜、陈列柜的小环境除湿,则选用某些固体或液体吸湿材料。  相似文献   

7.
位中国北方黄河中游地区的大遗址,由于气候半干不湿,不利于有机质文物的保存。结合汉阳陵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环境和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经过分析、对比、研究、论证,我们探索出9种黄土地区大遗址保护与展示的模式。  相似文献   

8.
浅谈博物馆文物库房温湿度环境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物馆是保存珍贵文物的重要场所,而文物的保存对环境有着复杂而严格的要求。藏品在保存中易受到环境气候、空气污染、光线辐射、昆虫危害、微生物繁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科学研究文物藏品在文物库房中的保存环境可避免文物受到损坏,延长文物藏品的寿命。库房内温度和湿度的环境变化是影响文物保存最佳状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武汉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价报告》综合分析,将武汉博物馆在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一期工程中对文物保存环境中的温湿度、空气污染物、光照等控制方法和效果做了客观分析和评价。同时从工作观念的更新、工作程序的规范和工作方案的科学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影响文物保存环境的因素做了客观分析。进而提出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建设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文物保存小环境的研究、尽早公布实施《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规范》、重点解决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中的主要矛盾和重视新馆建设、规范陈列制作和环境改造中的环境保护问题等建议。强调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达标试点工作,以实现我国基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护工作从传统的个体保护走向科学的整体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姚雪  赵凡  孙满利  姚赞博 《丝绸之路》2012,(16):109-112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分馆展陈的车马陪葬坑自2006年发掘以来尚未进行过病害调查。本文在收集现有环境数据的基础上,结合室内试验分析得出该遗址土体的主要病害是淘蚀、表面风化,遗址内文物的主要病害为有机质文物的表面风化。经对其病害成因分析,得出影响遗址保存的主要原因是土体可溶盐含量大,环境温、湿度差异大以及地下毛细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了建立比较完善的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全面提升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对内蒙古博物院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监测点的文物保存环境基本满足文物保存的要求。建议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实时监控,实现不同文物对于温湿度的差异化要求,并采取措施降低库房内有害气体污染以及部分展柜中的光照度。  相似文献   

12.
陈晓宇 《黑龙江史志》2013,(23):190-191
文物保存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但由于文物材料的特殊性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文物自然损坏极为常见,影响文物的长期保存。文本探讨了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控制策略,对减缓文物的自然损坏有一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开展环境因素对有机质材料色牢度影响的研究,及寻找不同的文物陈列展览与藏品保存所适宜的环境,必需了解文物环境的质量状况,探讨环境因素对文物造成的影响及变化规律。为此,选择故宫博物院有代表性的文物陈列展览与藏品保存的环境为试验场所,对该试验场所环境温湿度进行检测分析,同时在该环境中摆放试验样品,对试验样品的颜色变化进行不定期的检测。经过试验样品色牢度的检测和试验数据的整理分析,得出了相同环境下,丝织品试验样品色牢度变化比绘画颜料色牢度的变化大;三种不同温湿度的环境,对丝织品试验样品色牢度变化影响也不相同,其中,红色样品变化最敏感。相对绘画颜料,不同环境温湿度变化对其造成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深圳博物馆通过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在新馆建立环境无线监测系统平台,改造展厅、库房等文物保存大环境,调控专题展厅展柜微环境,配置多种专用文物囊匣,更换常设展厅部分不合格展柜,以及建立文物保存环境监控管理机制等措施,初步构建起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体系,使博物馆预防性保护能力和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有效缓解了环境因素对文物安全保存的影响。梳理和总结该项目的实施程序、机制、内容、措施及相关思考,有益于全面、持续推进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每年均有珍贵彩绘文物发掘出土,为了在现有条件下探索一种合适的文物保存温湿度环境,确保馆内这些新出土珍贵文物得到妥善的保存,本文通过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四类不同文物保存环境中的微气候环境监测对比,探讨各类文物保存环境的微气候条件的优劣,通过对比发现密闭的库房和展柜环境中的微气候相对恒定,比较适宜文物的长久保存,也为其他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文物的保存与保护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维护国家和全球文化遗产的完整性至关重要。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承载了民族、文化和社会的丰富内涵。然而,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使文物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安全风险。文章旨在探讨文物安全风险评估与应急预案设计的关键问题,以确保文物得到充分的保存和保护。目标是为文物保护提供全面的方法和工具,以确保文物的长期保存,传承和弘扬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7.
纸质文物因其材质因素,容易老化、变黄、变脆、发霉、虫蛀等,是各类文物中较难保存的藏品之一。中原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纸质文物,必须通过完善保存设施、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业务培训等举措进行主动性保护,才能延长纸质文物的寿命和保持材料成分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青铜文物保存环境现状及预防保护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国内部分重点博物馆、考古所青铜库房文物保存环境现状调研及温湿度监测,分析了目前青铜文物在保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预防保护角度提出青铜文物保存环境的改进措施及一些新型材料和设备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前言     
馆藏文物保存环境,也称为博物馆环境、文物保存微环境,主要是指与博物馆、纪念馆及其他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陈列室、储藏柜、展柜等室内环境中可移动文物本身具有直接而密切关系的温湿度、污染气体、光辐射、虫害和霉菌等外在环境因素,这些环境因素对文物长久保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开展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科技研究,对博物馆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调控、评价和整治,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促进中华文明传播,是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领域十分迫切、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孟庆卓 《黑龙江史志》2013,(19):237-237
影响我国博物馆文物保存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空气的湿度、温度、污染空气以及光线,而且不同材质的文物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因此,研究文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有效的保护文物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研究这些化学、物理的反应机理以及反应速度,是研究制定博物馆文物保存环境质量标准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