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春秋》说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人解《春秋》,多以孔子作《春秋》为前提,目的是深入领会圣人垂教后世的褒贬大义,由 此归纳出种种所谓义例。但《春秋》是否确曾经孔子改作,无从证实;前提既不可靠,由此得出的又例 则更是想当然而已。其实,只须抛开成见,仔细阅读《春秋》,就可看出它就是鲁国历代史官原始记录 的汇编,但其中确实存在着能够贯通全经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是真正的《春秋》体例。本文仅从 七个方面归纳了《春秋》的记事原则和用字规范,并对前人所说义例略作批评。  相似文献   

2.
张尚英 《史学集刊》2008,(1):103-109
刘敞是中唐啖助、赵匡、陆淳开创的"新<春秋>学"及宋学兴起初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春秋>学具有疑古惑经、以义理解经、经世致用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其进行揭示,有利于加深对宋学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春秋笔法”,本即春秋时代鲁国史官记载鲁史(《春秋》)的遣词用字之法,自古以来便是“曲折”、“褒贬”的代名词,似乎古代史官记史偏好“弯弯绕”。但深入考察“传”《春秋》的《左传》关于《春秋》用语的阐释,却可发现,长期以来人们所理解的这种“春秋笔法”,其实早已变味。  相似文献   

4.
范宁集解《谷梁传》时商定了三种例法:传例、注例、略例。"传例"是范宁归纳《谷梁传》传释《春秋》的原文,绝大多数保存在注文中;"注例"是范宁归纳《春秋》经文,以作为注解《谷梁传》的指导,处于经文之后;"略例"是范宁根据《春秋》同类纪事经文而总结的例法,被杨士勋散入义疏中。因此,《四库全书总目》认为"传例"被杨士勋"散入注疏中"有二不妥:一是仅指出"传例"一种,而忽视"注例、略例";二是"散入疏中"者不是"传例"而是"略例"。另外,杨士勋在义疏范宁集解时也提出了一系列解释例法的名词和术语。可见,范宁、杨士勋对《春秋谷梁传注疏》的例法总结和研究作了开创性贡献。  相似文献   

5.
《炎黄春秋》月刊是在北京出版的一份以史为主综合性纪实杂志,由萧克、费孝通、程思远为会长的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今年创刊十年了。这个杂志,对中国历史尤其对近代现代史中的重要人物、重要事件的论述,力求客观公正,秉笔直书,争取给人留下一笔观点正确,真实无误的史料。  相似文献   

6.
《史》、《汉》之际史学的发展表现有二:一是思想上正统化观念不断加强,前人已多有论述;二是史学自身的发展更多体现在史家对史书编撰形式的探索上。纪传体体例逐渐"整齐",起居注著录渐成常例,地方史的撰述得到提倡,学术史、人物专史、杂史、制度史等都以专书的形式出现,"史氏流别,殊途并骛",史书编撰出现多途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择章太炎经学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春秋》《左传》研究进行论述。章氏对《春秋》《左传》的研究基本上以论述《春秋》《左传》二者之间的关系为出发点 ,以批驳公羊学派的《左传》作伪说为皈依。他从史学角度论证《春秋》为经史一体 ,《左传》信而可考 ,论证《春秋》三传的关系 ,论证《春秋》《左传》笔法、体例、行文的不同之处等 ,从论据到论点均有精彩、可取之处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读《三国》发现,一部《春秋》,让几个三国人物出了名。 魏国有个叫李典的武将,武功和智谋都很平庸。虽然李典没打过像模像样的胜仗,也没立过大的战功,但一点也不影响李典成为三国名将。李典有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好学,“因李典少好学,不乐兵事,乃就师读《春秋左氏传》,博观群书,曹操称其善。”  相似文献   

9.
《吴越春秋》补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对张党先生所撰《(吴越春秋)全译》一书中的可商榷之处16条,逐一补正。  相似文献   

10.
杨湛山 《炎黄春秋》2006,(12):73-74
我早就想给《炎黄春秋》杂志(以下简称《春秋》)写点读后感之类的文字,然而迟迟没有动笔。这是为什么呢?一是手头确实在忙,二是自感积累不足,担心词不达意。但是,当看了第七期《春秋》,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能感动中国吗?》以后,就抑不住激情迸发,信口流出了一首拙诗:圣洁灵魂遍古今圣洁灵魂何处寻?神州大地遍古今。无私奉献伴终生,一心为国更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只为立言又立身。马恩大纛光万丈,科学民主是精髓。传到中国走弯路,哲人慨叹两头真。和平崛起论发展,三民理念争创新。我是《春秋》的老订户、老读者,现年七十又六。在我有生…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佛教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佛教史学人才辈出,著述颇丰,在内容、体裁、史学观念的拓展上,都发展到一个繁荣阶段。本文主要从文献编撰、史学观念两方面探讨宋代佛教史学对后世文献编撰的影响,以阐明宋代佛教史学在中国佛教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2.
燕永成 《史学月刊》2007,13(7):84-91
为配合官方校书活动而展开的北宋汉史学,其著述以校订辩误为主。但自北宋后期开始,尤其到了南宋,考、论结合,专门评议,以及注重研究两汉典制的宋人汉史著述则明显占据主流。宋人的汉史研究实开明清补史派和考史派之先河,又开评论《史记》的风气之先。  相似文献   

13.
宋人笔记中许多有关唐五代的科举史料,这些史料是如何采择而来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笔者从文献学角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史料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和“父史师友相与谈说”,金石碑刻等;其特点是兼有辨证考据,考镜源流,借古喻今;具有纠正史之误,补正史之阙等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宋修《日历》之相关问题的考察,认为宋修《日历》始于建国之初而不是开宝年间;宋代《日历》的史料来源主要是《起居注》、《时政记》、诸司供报材料、《宣谕圣语》及人物的墓志、行状等。北宋《日历》之修时断时续,事无巨细地汇集史料、连续不断地编纂是南宋纂修《日历》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15.
宋代佛教史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教史学发展至宋代,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佛教史学著作数量丰富,各体兼备,并创造出纪传体、编年体教史和藏经解题目录等新体例。本文考察了宋代佛教史学的状况,指出世俗史学的刺激、皇家对沙门著书的重视与褒奖以及大藏经的刻印与流传是宋代佛教史学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史上,如果从史学思想的角度考察问题,就会发现我国传统史学经历了从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过程。这两种史学思潮在史学本体论、史学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各方面都显示出截然不同的特征。揭示由宋代义理化史学到清代实证性史学转变的内涵及其意义,有助于阐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中某些内在规律。可以进一步深化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郭少虞先生《宋诗话辑佚》对已经亡佚散失的三十六种宋代诗话著作作了辑佚工作,为研究宋代诗学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书。限于材料,先生辑佚之外还有一些资料未见收录,虽有学者作了一定的增补,然仍有部分资料可以补遗。本文即对《宋诗话辑佚》中的六种诗话,《王直方诗话》、《古今诗话》、《唐宋诗话》、《潘子真诗话》、《桐江诗话》、《艺苑雌黄》等六种作了增补。  相似文献   

18.
谢泌是北宋太宗、真宗两朝名臣,长期担任中央及地方官员,针对时弊提出过很多建议和意见,其人才、进谏纳谏、理民及军事外交思想对北宋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其思想源于儒家,也源于道家、道教,是儒道融合于一体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宋代粮商的粮食投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锡东 《史学月刊》2000,(2):96-103
宋代商人在发挥调剂余缺功能的同时,还存在严重的投机行为。宋代粮商的投机行为,多见于三个领域:一是向官府贩粜军需粮草过程中,利用各种非法手段,诈取官府钱物;二是在、城市粮食贸易中投机取巧,从城市居民和城郊农民身上攫取暴利;三是乡村中的地主家庭,趁粮食短缺之机,残酷地压榨农民。这些投机活动,既暴露了宋代粮商惟利是图、为富不仁的丑恶嘴脸,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古代商人的投机性。  相似文献   

20.
吴海升 《安徽史学》2015,(4):149-153
宋代安徽地区曾设立书院30所,其中官办的只有4所;创办于北宋时期5所、南宋时期25所。安徽地区书院呈现创办时段不一、分布不均、规模不齐、创办者身份多样、选址多在山林僻静处、教育效果显著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