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史月刊》2012,(8):49-49
看过吴晗所著《朱元璋传》一书的人,恐怕都会对书中刊载的四张朱元璋像产生疑问:怎么同是朱元璋的标准像,有的眉清目秀,有的面目丑陋呢?  相似文献   

2.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先后出版(或再版)有关朱元璋的传记,系年要录、故事、专题论著计十余种,公开发表的文章计120余篇。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10个问题。(一)关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明史专家吴晗对于朱元璋的道路问题深有研究,作过精辟的分析。《朱元璋传》是吴晗的代表作。吴晗写朱元璋传,从1932年起,前后经过20年,写了4次。他在1954年到1955年,写了《朱元璋传》第三稿。为慎重起见,这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是一位从贫苦人家成长起来的开国皇帝,深知一米一粟来之不易.因此,他当了明朝的皇帝后,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的风尚,反对铺张浪费的奢侈行为. 朱元璋倡导节俭先是从自己开始.明朝的皇宫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由于当时朱元璋尚未称帝,所以明皇宫投资小,规模小,装修也不奇巧华丽.1368年,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大臣们建议朱元璋扩建皇宫,好好装修一下.朱元璋听罢当即拒绝了.他说:“现在的宫殿坚固耐用,已经很好了.装修再豪华,也只是一个办公场所呀!”朱元璋不仅没有扩建和装修宫殿,还让人在皇宫的墙上画了一些勤俭节约的图画,以此来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相似文献   

4.
朱元璋之问     
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几百年来,他由乞丐登上皇位的传奇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用严刑峻法惩治贪官污吏的历史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至今粉丝遍布华夏。然而,在朱元璋时代,贪官污吏却杀了一个,站起来一批,始终前赴后继、延绵不绝,以至于晚年朱元璋曾非常懊丧地说:"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这个问句在历史上相当有名,我们姑且称它为"朱元璋之问"。  相似文献   

5.
《文史博览》2007,(12):36
在江西,特别是在农村里,大家都是老表长,老表短的。老表,几乎成了农民的代名词。为何有此美称呢?据传,第一个喊老表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 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朱元璋,与占据汉口号称汉王的另一位起义军首领陈友谅,在江西鄱阳湖大战了18年。陈友谅出身渔民,兄弟众多,兵将骁勇,武艺高强,水上善战。把朱元璋的军队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朱元璋带着残兵败将,退到名叫康郎山的地方。朱元璋身中数箭,伤势很重,村民们把他藏在一个山洞中,请来郎中,每天给他敷药、喂饭,朱元璋很受感动。  相似文献   

6.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农民,由参加农民起义而成为农民起义领袖。帝王思想是他背叛农民革命,蜕化变质为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指导思想。本文就朱元璋帝王思想形成的原因试作简要论述。一朱元璋于元朝后期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朱世珍是一个老实本份的佃客,由于地主的租重,承佃退佃,举家搬迁了好几次,家境极为贫寒。1344年的上半年,朱元璋家乡发生瘟疫,一家五口,只剩下二哥和年方十七的朱元璋。家贫如冼,穷困潦倒的朱元璋兄弟竟找不到一块安葬父母兄弟的地方,更不用说备  相似文献   

7.
正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并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推翻元朝,恢复汉室。因为在朱元璋整个斗争的过程中,他的主要对手其实并不是元朝,而是张士诚和陈友谅两个与他同样为起义军首领的乱世英雄。公元1364年,朱元璋受元朝招安,获封吴王称号。与此同时,张士诚也获得了同样的封号。因此当时朱、张二人并称吴王,张士诚为东吴王,朱元璋为西吴王。当时在三个起义军首领之间,陈友谅是实力最强的一个,朱元璋是最弱的。  相似文献   

8.
论朱升的从政和退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元末群雄纷争中,朱元璋最后能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围珍,推翻元朝,创建大明帝国,这不仅得力驰骋沙场的武将,而且也得助于运筹帷幄之中的谋臣。事实上决胜于千里之外,首先还在于运筹帷幄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谋臣的作用,是至为重要的。朱升便是朱元璋集团中的“启运之臣”,或称之“翼运之臣”。至正十七年(1357),朱元璋大兵打下徽州,他所献呈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成为朱元璋削平群雄,创业建国的战略方针,由此得到朱元璋的礼遇。他参预军政要务十余年,功绩卓著。然而,朱元璋建国不久,朱升便一再提  相似文献   

9.
周礼 《湖南文史》2013,(6):67-67
徐达是明朝的第一功臣,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对明朝的建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朱元璋赞誉为“万里长城”,官至大将军,中书右丞相,中山王(死后追封)。徐达不仅骁勇善战,为人恭谦,功高不矜,对朱元璋更是忠心耿耿,毫无二心。尽管如此,他还是无法回避朱元璋对他的猜忌。朱元璋的疑心很重,对开国功臣的屠杀堪称历代皇帝之首,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对他的政权构成了威胁,他宁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所以明朝的开国元勋很难幸免。对于手握兵权、功高盖主的徐达,朱元璋当然是一百个不放心,总想找个机会将之除掉。  相似文献   

10.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日,淮西游丐朱元璋登上了大明皇帝的宝座。朱元璋能够得天下,原因固然很多,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善于用人。在长期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中,朱元璋求贤如渴,礼贤下士,延揽群英,知人善任,遂成一代帝业;在称帝后,他又通过各种渠道选拔录用各类人才,从而巩固了明王朝新政权。但是,朱元璋在晚年,使用严刑峻法,滥杀无辜,摧残了大批有用之才,其中包括许多开国功臣。朱元璋在用人方面,既留下许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同时也存在不少严重  相似文献   

11.
于秋伟 《收藏家》2010,(12):55-60
鲁荒王朱檀是明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元璋与郭宁妃所生,史料记载生于洪武三年(1370年),出生两个月就被封为鲁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就藩兖州。朱檀喜爱文学,谦恭下士,颇得朱元璋的喜爱。  相似文献   

12.
邢湘臣 《文史博览》2009,(11):64-65
朱元璋的“四菜一汤” 在朱元璋的故乡——安徽凤阳,流传着一首“四菜一汤”的歌谣:“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长治之安;小葱豆腐一清二白,太祖(即朱元璋)廉政万岁千秋。”  相似文献   

13.
洪武十八年,国子监助教金文徵欲排挤国子祭酒宋讷,以宋讷年老、受贿等因告之时任吏部尚书的同乡余火气,余火气信以为真,遂以年高为由劝宋讷退官,事发为太祖所杀。余火气受诛,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认为他身为吏部尚书“专擅威柄”。实际上,朱元璋此时正欲借宋讷重振国子监,余火气的举动,在朱元璋看来就是想阻碍国子监制度的重建。此外,朱元璋废相后,统管官僚人事的吏部尚书是否滥用职权,又是朱元璋皇权防范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14.
在历代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存世画像较多,且一人拥有一正一异两种面孔,十分奇特。就朱元璋相貌变迁之政治文化动因而言,信奉相术的明成祖朱棣是其相貌的第一个"整容师",这是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的一部分,从而启动了朱元璋容貌变异的进程。其后,朱元璋的脸上被逐渐添加了黑子、奇骨、异形等一系列的神秘符号,他的形象与故事在传播中愈传愈奇。在明代中前期,朱元璋相貌已由"奇貌"发展为"奇骨",却还未化作一副"猪龙"之形;但到了嘉、万年间,已完成"龙形虬髯"的转化。在朱元璋新形象的构建过程中,官方与民间各自追求自己的"真实",并积极互动,从而在特定的叙事框架中形成一个奇异多变的朱元璋形象。  相似文献   

15.
张炯 《陇右文博》2007,(2):77-79
明太祖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称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统治初期。朱元璋采取分封儿子为藩王的办法。以便加强朱氏中央集权的统治。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太子朱标夭折、皇子朱楠无封国外。其余二十四子均分别于洪武三年、洪武十一年和洪武二十四年被分封为王。定都南京以后,朱元璋考虑到京师偏离北方.不便朝廷部署军事指挥。调动军队。  相似文献   

16.
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自小出生在贫苦家庭里,饱受了元朝贪官污吏的敲诈勒索,因此他发誓:一旦自己当上皇帝,先杀尽天下贪官。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当时官场贪腐成风,农民反抗朝廷之争有增无减,在这种情形下,朱元璋决定亲笔写一部刑典书给官员和百姓看。为此,朱元璋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大部分官员都不敢反对,但也有一两个官员提出  相似文献   

17.
关于明皇族朱氏的龙脉之说,据《朱元璋系年要目》介绍,朱元璋祖居江苏省句容县通德乡朱家巷。元朝初期,为了逃避官府的苦役,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就携带全家老小,逃到淮河边上的泗州、盱眙一带,居住在古泗州城北13里  相似文献   

18.
樊斌 《文史月刊》2010,(10):56-56
<正>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即册立朱标为太子,是年,朱标13岁。朱元璋选定人品正直、儒学功底深厚的宋濂作太子的老师。太子朱标生性仁厚,又受到严格系统的儒家教育,长大后俨然是个儒者,这使朱元璋非常担  相似文献   

19.
汤和,字鼎臣,凤阳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同乡,元期末年,跟随朱元璋起兵,南征北伐。明初,汤和历任统兵元帅、御史大夫等职。洪武十年(1377年)封为信国公。不久,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要求告老还乡,朱元璋非常高兴,给他的赏赐也特别优厚。后来,朱元璋大杀功臣,唯汤和能够“荣名终养”于洪武二十八年(1396年)因病“薨于正寝”,享年七十。  相似文献   

20.
名马自古出北疆,然而,朱元璋却喜爱贵州马。 征战半生的朱元璋于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改元洪武,定都南京。但是当时天下并不太平,云南仍在元梁王把匝刺瓦尔密的统治下,自恃地险路遥,负隅顽抗。朱元璋从立朝后的第二年,即明洪武二年起,曾三次派遣使臣往云南招谕,均无功而返,并且使臣也被杀害。针对云南梁王的嚣张气焰,朱元璋决定用武力统一云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