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两句哲学概念出自《老子》,实际上是取象于天和地的具体事物。天就是看得见的日、月、五星等天体,三运行的定则或轨道就是天道。其周而复始,行道天圆。地分四方与四隅,有四季、八节(后来演为廿四节气);人(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和合为仁)法天与地就是人道。天地是有道(规则)的,道(规律,运行)又是法于自然的。所以天上有日(阳)、月(阴),人间有父母(乾坤),子女配夫妻。  相似文献   

2.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说起青城山天师洞天师大殿上这幅著名楹联,很多人都有深刻印象。此联因暗含道家“一气化三清”的精髓,且书法亦为上乘之作,被誉为青城山楹联之首,广为传颂。  相似文献   

3.
青春旅行文学作为旅行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当代文学的一种新的体裁样式和发展趋势。以《下一站·济州岛》为代表的青春旅行文学作品蕴含“自然之美”、“体验之美”与“记录之美”等内涵,具有重要的文化人类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Kurt 《世界》2011,(6):124-131
沿着加利福尼亚的阳光山谷向南前行,渐入佳境,广袤大地呈现出细微的感动,过渡到宏大的震撼,深邃的优胜美地山谷是羹与感动的巅峰,加州最著名的自然旅行家约翰缪尔曾经赞叹说:“上帝似乎总是在这里下工夫装扮美景。”在这里,自然万物低喃,汇聚碰撞出最动人的交响诗。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的故乡怀旧小说在浑朴自然、恬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富于地方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被称为江苏水乡“民俗风景画”。以作品《受戒》、《大淖记事》为例,解读汪曾祺小说中所营造的民俗风情的诗画世界,从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与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6.
康佳 《风景名胜》2021,(2):0003-0003
文学和艺术的介入,使得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变得更为丰富。艺术以“如画”或者“picturesque”的类比进入自然,指导对自然美的欣赏,“园林如画”也成为这一时期园林鉴赏和创作的一大追求。“picturesque”与“如画”对译,虽源于中西都认同“风景如画”的审美理念,但中西园林却有着不同的“如画”之美,这一点在西方学者对中国园林的审美评论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7.
杨卫军 《攀登》2011,30(4):59-63
马克思以前的自然概念以非实践的方式来看待自然,割裂了自然与人、自然与历史、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联系。马克思“感性的自然”突出了自然界与人的相关性;“人化的自然”强调了自然概念的社会历史性;“历史的自然”体现了自然与历史的辩证法;“人本学的自然”是对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分离的克服;“价值的自然”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守望。  相似文献   

8.
崔薇  吴若峰 《旅游》2007,(3):30-43
贵州的大山像一道道天然屏障,以自然之力竭力阻隔着外面的东西涌进来也不让里面的东西涌出去,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但是现在,外面的东西挡不住地慢慢流进来,里面的东西也挡不住地慢慢流出去,只是因为有了山的阻隔,速度缓慢而已。 经常带客人在贵州大山间来来往往的司机小邹一年中没有几天呆在他贵阳舒服的家中,当他带着我们在雷山县路况有些险峻的大山里兜兜转转时,天正有雾,他一面不错眼珠地望着前面的土路,一面说起一段往事:几年前这里根本不通车,从日本东京游学来的一队学生为了体验这里的山居生活,花了六个小时上山,第二天又花了六个小时下山,为的就是能在大山最深处的苗寨里过上一夜,留下些体验。初听时还有点不以为然。 若干天在贵州的大山里兜兜转转下来,在见识了山容地貌,见识了水侗苗瑶,见识了“天无半日晴,地无三尺平”,见识了酸汤的酸和鱼腥草的腥之后,人会一下子舍不得离开,担心这里自然和谐的山居生活和乡土盛宴会突然消失,被涌入的那些东西取代,真到那时我们这些城市动物再到哪里去亲近自然,去舒缓那些叫作“压力、紧张、孤独和隔膜”的城市情绪呢? 山居贵州,真是一种幸福。[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旅游》2010,(9):58-65
阿拉斯加是现存不多的一块净土,那里的雪山、冰川、大海,以及懒懒地趴在岩石上的海狮,时不时跃出海面的鲸鱼,笨拙地在河里捉鱼的黑熊,以及扑面而来的新鲜到甘甜的空气,所有这些都像是一场奢侈的自然之梦,身在那里,只令我更深切地想到“自然为师”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0.
南山颂寿图     
陈石  王英 《贵阳文史》2014,(5):F0002-F0002
正草木青翠之美无需巍峨峻拔,雾流涧谷有白水激涧;街市的晨曦是一天忙碌的开始,林间的暮色有闲暇的对弈。一幅画卷,一声鸟鸣,即使看似无华朴实,越是喧嚣中最让人渴求的静谧。俗话说,师法自然,自然中有源源不断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11.
《世界》2013,(1):130-132
毛里求斯,一枚美到极致的自然瑰宝——温和的气候,华美的自然生物,加上真挚而友好的当地居民,使它成为了的独一无二的度假胜地。“上帝先创造毛里求斯,再创造了伊甸园。”在马克·吐温的印象中,毛里求斯是一处比伊甸园更美妙的地方。这块胜地也自然成为了恋人爱侣们开启蜜月行程的首选。  相似文献   

12.
董玲 《神州》2014,(11):231-231
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的重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关系着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老子是世界生态文明第一人,提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天人关系的著作。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对诸子百家影响很大。党的十七大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决策,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同道家“自然无为”、道法自然的思想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青年森鸥外与庄子的"性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时代的森鸥外主张“余等自然学者,求人类之进步与知识的开拓”。他以近代科学的发展为基点来理解《庄子》的“性命”论,并在与他人的论争中引用《庄子》的学说为自己的主张立论。鸥外以为,依照庄子的学说,今天的学者们应该以“有涯之生随无涯之知”,而非单纯地守“性命”或养“性命”。鸥外还列举了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概念为佐证,将其与自己对《庄子》“性命”论的理解融合为一,以此来探求“自然”与“知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在天体问题上,朴趾源认为,太阳之外的“万物”都是暗体,本身不会发光;月球像地球一样,也是由微尘构成的,也会有动植物;地球是圆的,本身是转动的。把天体看作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存在,是朴趾源形成人与自然观的基础。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朴趾源反对“万物皆天所生”的观点,认为万物的存在、特征、优劣,都是自然生成的;质疑“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的观点,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不同意那种认为明亡是“气数”已尽的观点,认为明亡于“王泽已竭”。将天与人理解为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实体,是朴趾源人与自然观的核心。朴趾源主张,要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与技术,使民众的物质生活相对丰实。“利用厚生”的主张,是朴趾源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积极态度。以上三者构成了朴趾源人与自然观的整体。  相似文献   

15.
张雨 《文史月刊》2010,(1):80-80
山东曲阜孔府大门上有一副楹联,是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在参拜孔子墓时所书。上联是“与国成休安富尊荣公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此联对仗工稳,意蕴不凡,书法自然流畅,潇洒自如。  相似文献   

16.
抬眼,是圣洁的梅里雪山;入耳,是隐约的藏歌;头顶上,满天的繁星,还有雪中的苹果花,醇酒似的可以把人晒醉的阳光……这是一个我们曾经熟悉的自然,这个久违的自然在《在藏地》一书中被一个名叫苏羊的女子叫醒了。自然这个词,是此刻的我的言说。这本副题为“香格里拉支教随笔”的集子里,这个词没有刻意地现身。  相似文献   

17.
《山茶》2010,(10):51-51
《诗经·小雅》中一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短短八个字诉尽清冽恬然,每每读起都令人心醉不已。而面对如今的生态环境,这份自然之美竟已“成追忆”,方才意识到环保低碳早已迫在眉睫。只可惜当“你今天低碳了吗?”沦为一句不痛不痒的标语口号.有太多人在为之摇旗呐喊,  相似文献   

18.
非洲大陆是野生动物的伊甸园,保留着原始、神秘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种群,发现之旅俱乐部精心策划了22天的南部非洲自驾行程,车队穿行在未经污染的河流与三角洲之间,探索令人惊心动魄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9.
《南方人物周刊》2010,(35):53-53
《诗经·小雅》中一句“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短短八个字诉尽清冽恬然,每每读起都令人心醉不已。而面对如今的生态环境,这份自然之美竟已“成追忆”,方才意识到环保低碳早已迫在眉睫。只可惜当“你今天低碳了吗?”沦为一句不痛不痒的标语口号,有太多人在为之摇旗呐喊,却太少人为之付诸实践。岳飞有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只有心存环保者方能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20.
康晓光 《神州》2012,(18):98-98
审美教育,在育人成长的过程中有其独特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美,多方法地实际操作,寓教于陶冶情操,让学生人情人境,运用联想、想象等产生体验、感受美,获得美的升华。审美教育源于文章的语言,要通过对文章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选编的课文是“为情而造文”,“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反映不同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领略和感悟。教师应寻找教学与审美的最佳切入点,缘文释道,因道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