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在吸收中华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注重其与本土文化的结合。文章围绕作为音乐与佛教载体的中国尺八文化的内涵、唐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从并存到消亡、宋尺八与日本本土文化的结合及其在日本的传承与发展,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日本吸收与发展中国文化的曲折过程,以及"和魂汉才"思想下融合外来文化的文明体系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汉文化为中心的唐代文化大融合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雪莲 《人文地理》1997,12(3):30-33
唐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也是居于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它有着其独特的色彩和先进性。本文着重从地理环境的高度来分析唐代文化生态及文化融合,分析文化与地理环境内在的机制和规律。从而在面对现代外来文化冲击的情况下,更理性地安排人类文化活动空间,并用以改造环境,丰富本土文化,为文化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正>北魏时期的佛教金铜造像是中国传统的本土艺术与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相互融合的作品,其作为东西方文化与艺术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同时,由于这类造像是佛教传入我国之后较早阶段的作品,因此一直是收藏与研究领域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4.
略论我国居住文化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兆明 《人文地理》1989,4(4):37-42
居住文化,它是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条件,为满足人们自身的生活(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而创造的各种居住形式。它既有时间系列的区別,又有地域上的差异。同时又因各种文化(包括外来文化)的相互渗透影响,所以表现出交叉叠置的复合特征。我国的居住文化,因为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差异大,以及外来文化和内部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纵横交错的特点,需要我们认真在这两方面进行规律性探讨。以期更适合人们的生活、休息、娱乐、健康;同时对中国文化地理学建设,亦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民间流传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佛教文化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法律制度,对传统社会的行政法律和刑事法律的影响尤为深远。系统地研究和整理佛教文化与传统法律制度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揭示出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侨乡文化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侨乡文化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精神,无论在哪个侨乡,外来文化只是一种“补充”,侨乡的主流文化还是本土文化。本文以侨乡文化中比较容易辨认的建筑文化为中心,对最有代表性的五邑侨乡与潮汕侨乡的侨乡文化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作者认为,从建筑文化角度而言,五邑侨乡的文化特征是输入型文化,潮汕侨乡的文化特征则是输出型文化。而侨乡之所以采用西洋建筑文化,其实是侨乡现代化建设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俗艺术传入越南,在保留了适应越南国情的中国文化元素、吸纳了越南本民族的民风民俗、意识形态的内涵后,其越南当地本土文化色彩逐渐形成。经过长期发展,中国文化元素与本土文化特色紧密融合,最终形成了既有外来文化元素又独具越南本土文化特色的越南民俗艺术。  相似文献   

8.
客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遗产中的组成部分,是客家人在侨居国或客家华侨、归侨和侨眷在家乡建造、创造、制作和创作的物质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它们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既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也有外来文化的特征。凤岗客侨文化遗产,是特定的地域性文化遗产,它既有一般客侨文化遗产的共性,又有凤岗特定地域的个性。它是凤岗镇客家华侨艰苦创业和爱国爱乡的见证。科学利用凤岗客侨文化遗产,对于凤岗镇打造文化强镇、促进经济转型、做好侨务工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篇论文通过对比敦煌最早开凿的275窟北凉造像和盛唐开凿的130窟(南大像)造像面部比例关系及塑造特征,探讨造像面部形象的时代差别、人种差异、民族差异与塑造原因差异的关联及延续性,挖掘佛陀造像在传入的过程中与本土文化在共同理念、共同需求上的融入和适应,以揭示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融合与演变过程,进而论证艺术创造在吸纳外来文化特质的时候不仅是样式、技术的接纳,而是进行了多层面的改造以适应新的群体需求.这些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所依托的生活原型(艺术特征与人种特征)、依托的既有摹本(梵胡之变与华夏风范)、依托的时代精神理念(时尚风骨与风格传播).  相似文献   

10.
兵团文化是军旅文化的传承,是新疆本土文化与内地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兵团创建初期,"五兵活动"的开展大力塑造、宣传、发展了兵团文化。如今,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民族传统与现代意识集于一身的兵团文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兵团应注重品牌效应,力塑兵团形象,充分利用现代媒体,传播、宣传兵团文化,弘扬兵团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越南青铜文化艺术的起源、发展,青铜艺术品的类别、铸造技术、造型、纹饰纹样、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研究入手,以其出土实物资料为依据,论证越南青铜文化深受中国古代青铜文化和外来文化之影响,并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越南的青铜文化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出土的遗存较为丰富,类别也较齐全,而且,所铸造的青铜艺术品璀璨绚烂,并且,许多器物蕴藏着浓厚的越南文化而独具特色,令人喜爱!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器物之造型、纹饰、技术工致殊绝、独树一帜,特征鲜明而成为越南青铜文化艺术的瑰宝。自古以来,中越两国一衣带水,其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绵延2000多年,这是中国、越南经济交通和文化艺术交流水乳交融的结果,是中越人民世代友谊的见证。  相似文献   

12.
岳锋 《丝绸之路》2009,(24):64-66
历史上的异质文化输入对艺术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敦煌艺术正是异质文化和本土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敦煌艺术具有文化融合的典范作用和对传统文化冈子继承的双重身份。敦煌学研究的日益深入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日趋成熟,为敦煌艺术研究的转型搭建了一个有益的平台。存中同当代艺术发展的进程中,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之后的本土文化回归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敦煌艺术作为中国中世纪的一部美术史,深入研究其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和兴衰发展中隐含的艺术规律,对于重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突出中吲当代艺术的民族性、时代性,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星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3,(8):70-81+133-134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以俑类制品为代表的三彩器,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出现与发展,是为这一时期胡汉文化面貌交融的具象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健  李瑶 《神州》2013,(5):169-169
网络语言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文化博弈的产物。在外来文化的强势影响下,中国的网络流行语也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西方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网络流行语的产生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西立的强势文化使网络流行语有了更多的表现形式。中国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对网络流行语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抵制和排斥外来文化都是不可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要用发展的客观的眼光去看待网络流行语。未来的网络流行语会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产生更多的新形式和语言变体。这些新的语言需要我们用审慎的态度去进行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15.
廖涛 《神州》2014,(2):120-120
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开放也带来的文化的开放。外来文化的进入中国使得中国本土的文化受到冲击。尤其是戏曲文化收到的打击,尤为激烈。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不够,中国的戏曲文化还有受到本国人民的不理解。戏曲的发展内忧外患。因此,从新时期后,戏曲进行了内外改革,以应对内外矛盾,促进发展,保存中国的优秀文化。舞台话剧作为在新时期出现的戏剧类型,其教学与发展是与戏剧的改革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以大鱼鳍形足鼎为典型特征的钱山漾文化,是太湖地区新近发现并确认的约当龙山时代的考古学文化。对不同来源文化因素的梳理与分析表明,钱山漾文化中本土因素及在此基础上新发展出的文化因素占有主流地位,来自北方的外来文化则居于次要位置。钱山漾文化是太湖地区早期发展序列上一支主要继承土著传统、并融合外来因素的新阶段考古学文化。  相似文献   

17.
在商代,赣江鄱阳湖地区的吴城文化,既相对独立,又与周边各区系文化有着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始终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色。当然,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繁荣灿烂的吴城文化在接受、融合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共同的传统文化,那就是中华文化。但是,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又有具体的地域性文化。比如,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万泉河文化等。有人说,每一种地域性文化都有自己的开拓者。那就是:黄河文化的开拓者是黄帝,圣哲是孔子;长江文化的开拓者是炎帝,圣哲是屈原;珠江文化的开拓者是舜帝,圣哲是六祖惠能。我同意这种观点,因而,我说,开拓万泉河文化的杰出人物是冼夫人,圣哲是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古琼山五原人)。  相似文献   

19.
王振瑜 《神州》2013,(34):167-167
当今世界,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跨国界、跨地域的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大量外来文化信息和文化产品涌入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随之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潮流不可阻挡,但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我们对外来文化渗透应保持足够的警惕,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坚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0.
《攀登》2017,(3)
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处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期,社会生活的开放性和文化生活的多元性使得人们价值观念和价值诉求呈现多样性。面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进步文化和落后文化、先进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导致社会阶层、价值准则、伦理道德观念等随之发生着巨大变化。时移势易,信仰危机的出现已然成为中国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迫在眉睫,亟待解决。令人欣喜的是,中国古代先贤们早已为我们指明了出路,尤其是中国佛教伦理的一些思想、理论和观点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崭新视角。文章即以中国佛教伦理三大基本原则为出发点,在揭示国人信仰与佛教伦理原则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国人信仰危机的实质及其现实表现,并指出佛教伦理原则对国人走出信仰危机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