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清代广彩人物纹饰与西方人物绘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正君 《文博》2009,(5):81-84
广彩是适应外销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外销瓷。为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广彩一开始就模仿西方的绘画风格。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开始,在吸收西方绘画的过程中,广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其中,人物纹饰是广彩的主要纹饰之一。本文探讨了清代广彩人物纹饰与西方人物绘画的关系,并认为独具特色的广彩“长行人物”与广州外销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3.
李漾 《山茶》2014,(6):14-14
何谓“中国风”童年记忆里《包青天》《七侠五义》之类的台湾电视剧,长大后才觉得多是些槐树底下搭戏台的想象。包大人的蟒袍玉带,不是有史可考的宋代官服,而是典型的旧戏行头。在这个专题里读到马来人结婚穿戏服的“中国想象”与人类学表演理论。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突然明白了其中微妙的文化心理。不仅如此。“演戏一样要演出中国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神州民俗》2007,(7):41-41
我国澳门的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 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给灶神按中国传统也用灶糖,说是用糖糊灶神之嘴,免得其到玉帝面前说坏话。  相似文献   

5.
其实马来西亚华人的故事,就是我自己的故事。这是一则关于中国人的故事,也是做一个华人还有多少种可能的故事。这个故事不叫人难以启齿,并非有任何见不得人的地方,而是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也不晓得能在什么地方结束。  相似文献   

6.
白芳 《收藏家》2013,(10):9-15
四.外销画 外销画产生并兴盛于十八、十九世纪,集中在广州十三行(今文化公园)一带。为迎合西方社会热衷“中国趣味”的风尚,广东画师采用西方的绘画颜料和技法,绘制带有中国风情的图画,销售给来华的洋人。外销画绘画种类多样,有布本油画、象牙油画、玻璃油画、通草水彩、纸本水粉、线描画等。  相似文献   

7.
建筑画,顾名思义,是以建筑物为描绘对象的绘画门类。建筑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明的进步,建筑已不驻具有单纯的实用功能,更成为一种化意蕴的象征;不仅需要借助技术手段实现,也因具有丰富的审美内涵而成为重要的艺术门类之一,成为学、雕塑和绘画的表现对象。  相似文献   

8.
嘉庆二十三年(朝鲜李朝纯祖十八年,公元1818年),朝鲜人崔斗灿在行经中国大运河全程后,编成《乘槎录》一书,备记遇风惊险之状和与中国士人的交往情形,在同时期中国域外文献中具有重要地位,是19世纪初叶乃至清代近三百年间朝鲜人有关中国运河全程的惟一文献,富有文献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中国油画”已有定义:“用透明的植物油和颜料,在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像的绘画。它源于欧洲,到近代成为世界的重要画种。”此外还明确指出:“中国油画是在欧洲油画技法传入的基础发展起来的。”①本文并非再为中国油画定下新的定义,而是针对油画发展历程作一些技术性的探讨,以清晰中外对油画定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马艳萍  穆林 《旅游》2010,(8):8-8
初冬,在上海,灰蒙蒙的天气,我在机场辨别方向,顺便买了茶鸡蛋。 我打着车找到这个弄堂的时候,天色已晚。路过巷口的便利店,里面有穿着拖鞋,满头发卷买酱油的女子。我在逼仄的弄堂里步行,隐约听到低低的音乐,家家烧饭的香气扑鼻而来,三三两两的孩子奔跑着远去。  相似文献   

11.
王聪 《南京史志》2010,(12):25-25
“太好了,要下课了!”某君激动地说。“这个题目……”老师依旧乐此不疲地说着。  相似文献   

12.
枫驿 《丝绸之路》2011,(4):128-128,F0002,F0003
郑屹酷爱摄影和绘画艺术,多年来,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深入生活,进行创作,足迹遍布陇原大地,尤其对青藏高原、无垠的草原和沙漠情有独钟,创作了大量反映西部风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禾青 《丝绸之路》2010,(17):16-18
为了领略独特的河西走廊和古丝绸之路风情,游过唐蕃古道之后,我特地返回兰州。  相似文献   

14.
房学惠 《收藏家》2006,(4):49-54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有着两千余年的交往历史。日本绘画的产生与发展深受中国绘画的影响,但是日本人在学习、接受中国绘画的同时,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模仿,而是将中国绘画与日本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机融合,使日本绘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内涵与中国绘画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到了近代,特别是明治维新以后,日本人在继续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日本传统绘画的同时,主动学习西洋绘画中的某些表现技法,从而开创了日本绘画艺术的新境界。中国是日本绘画的收藏大国。在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的部分博物馆、文物商店、工艺品公司、画廊以及私人手…  相似文献   

15.
蔡琴 《东南文化》2015,(2):96-102,133,134
外销绸专指18—19世纪前后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洲和美国的、用中国织绣技术生产的、专为外销而设计图案款识的丝绸织绣品。与其他种类的中国丝绸不同,外销绸的收藏与研究大多在国外。中国丝绸博物馆经多年努力,有了一定的藏品积累,种类包括外销绢画、外销织物、手绘外销绸、外销服饰、外销家纺等,其中不乏精品。它们既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又散发出浓郁的西洋异国情调,是当时中西海外贸易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一次相遇和对话,具有很高的艺术、学术和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润芳  穆林 《旅游》2009,(12):17-17
如果说新疆是地毯的发源地,那么拜城的“帕拉孜”就是地毯的祖先。曾经地毯和丝绸随着丝绸之路远行至欧洲和罗马,让整个罗马帝国为之疯狂,贵族名流无不为之倾倒。“帕拉孜”是主妇们勤劳的标志,是姑娘出嫁时必不可少的嫁妆,也是无数孩子的游乐场。  相似文献   

17.
陆安 《丝绸之路》2008,(2):30-34
在我们称之为“母亲河”的那条大河身旁,在沉积亿万年岁月的黄土高原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宁夏。早在唐代,宁夏就有“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的盛誉。可见,早在唐代之前,这里就已经美名远扬了。 一个难得的考察机会,我得以游走在宁夏的大地上,感受这里魅力无穷的景致和多姿多彩的文化。  相似文献   

18.
恩和,中国惟一的俄罗斯民族乡,位于额尔古纳河以东、大兴安岭以西的中俄边境线上。  相似文献   

19.
位于汉水南岸的汉阳南岸嘴,明末清初就已是汉阳一条热闹的街市。由于此处在防汛堤外,地处汉水与长江汇流处,地势低洼。所以每至汛期洪水,这里常常被淹。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后,政府决定汉阳南岸嘴居民全部搬迁,南岸嘴地区的几十条街道随之消失。  相似文献   

20.
明嘉靖大缸     
儡儡 《收藏家》2006,(11):I0001-I0001
从明代传至嘉靖,此时景德镇的瓷器,风格与前时相比不相同,大型器物如大龙缸、大罐、葫芦瓶、大盘等的制作日渐增多,但官窑的小器物仍很精细,只是与成化、弘治、正德时色调和风格不同而已。随看当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扩展,瓷器也作为主要外销产品而大量倾注于国外市场,从而刺激和促使其品种和器型的迅速创新。据《景德镇陶录》一书记载:“制作益考,无物不有。”开创了一代制瓷技术的新局面,质量和数量都蔚然可观,为我国陶瓷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嘉靖时期,尤以青花大缸最为多见,风格敦厚古朴,明人王世懋《窥天外乘》载:“嘉靖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