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吃不尽的香港张志和香港素有“美食天堂”之称,满街的酒楼、餐厅、食档,从清早到深夜,人潮涌动,足见香港人爱吃、会吃、能吃、舍得吃。“苏眉”、“青蜓”、“带子”,听过这些怪名字吗?都是味美价昂的海产。吃海鲜是香港人的一大乐事,亦是外地客游港必不可少的“观...  相似文献   

2.
我的餐室铭     
中国人是重食主义者,有饭吃,什么都好说、什么都好商量,天下太平,相安无事;炊中无米、腹内空空呢,那便会生出种种麻烦,小则暗窃明盗,大则揭竿而起,于是尸横遍野,流血千里。唯其如此,才有那最普遍,也算得最高的原则——“民以食为天”。“食”既成了“天”,于是,有食就有“天”,无食呢,那便无法无“无”了。我曾有过每餐三两(十六两制)的经历,端着那一丁点儿“食”,从食堂匆匆回到“斋”中,弹指间,碗里便空空如也了。这“斋”,名“三一”。三者,食、眠、溺是也,混此三者以为“一”,故以“三一”名。有食即佳,又何…  相似文献   

3.
中国有句俗语叫“拼死吃河豚”,吃鱼吃到不要命的份上,可见河豚有多鲜美。世界上吃河豚吃得最凶的是邻国的日本人。日本人对待河豚,如美食、如美女、如自己,食之有道,食之有昧,更食出一种文化,—种意味。我在日本生活了18年,吃过不少次河豚,这次应了杂志社的约稿,又数次大块朵颐这道名菜,不仅对河豚了解多多,  相似文献   

4.
细微记录,省心回望,且看古人怎样用传统的方法修桥筑路、制作舟车。这些“行”的工具。虽是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的“慢”速,但这种慢,  相似文献   

5.
立夏     
《风景名胜》2014,(5):12-12
每年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时为立夏,2014年立夏为农历四月初七,公历五月五日。 立夏之后,天气逐渐转热,饮食宜清淡,应以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为主,大鱼大肉和油腻辛辣的食物要少吃。立夏以后锨食原则是“春夏养阳”,养阳重在养心,养心可多喝牛奶、多吃豆制品、鸡肉、瘦肉等,既能补充营养,又起到强心的作用。平时多吃蔬菜、水果及粗粮。可增加纤维素、维生素B、C的供给,能起到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粤人吃鼠记     
一说到食鼠,在许多人听来似乎与食蛇一样令人毛骨悚然。认为老鼠这类污秽邋遢之物,一见到就已经倒胃了,怎能还吃得下去呢?事实不然,善于烹饪的粤人,他们无论将鼠肉用来炒、炖、焖,都能烹饪成美味佳肴,餐席上称之“野味”,史家誉之为“家鹿”。  相似文献   

7.
中国烹饪的发展前前后后经历了四、五千年的历史,从最初火和盐的利用作为烹调开始,我国烹饪便一直在发展,被称为“美食王国”。我国烹饪所以能立于世界烹饪之林,这是与它精致的刀法、适当的火候、精细复杂的调味和精美的食器分不开的。归纳而言,乃一“精”字。 有句古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本”。食是维持人体生理的能量来源,从人类茹毛饮血到各种精美的菜肴。随着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既要吃好、吃  相似文献   

8.
武功旗花面     
田云 《陕西史志》2001,(3):61-61
提起武功旗花面,那可是独具风格、名不虚传,别说本地人富有特殊感情,就是外地宾朋食之,也都赞不绝口!往往是吃了一回还想第二回,吃了一碗还想接着吃,少则十多碗,多则二十多碗,民间有“三十碗不过岗”的说法。  相似文献   

9.
《旅游》1996,(5)
成都有一种“鬼饮食”,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一种食物,本身绰号就叫“鬼食”。 据说淮南王刘安在家炼丹不成,胸中烦闷,外出散心之时,见到八位老人鹤发童颜,健步如飞。细问方知,是吃这种“鬼食”所致。就连康熙皇帝南巡时,都曾给巡抚宋荦下过圣旨,说这种食物不同寻常,可令御厨太监传授给巡抚厨子,以备受用。它通身洁白如玉,弹性十足、口感细腻,营养价值非常高,到底是什么?豆腐。为什么豆腐叫“鬼食”呢?  相似文献   

10.
“行到前门门未启,轿中安坐吃槟榔。”读清朝文人王渔洋的这旬诗。仿佛回到了那个闲适安逸的年代,文人雅士坐着轿子。在慢慢悠悠的路程中偶尔揭开帷子,瞧一瞧路边的风景,无车马劳顿之苦,有安稳舒适之乐。慢轿子,走得慢。做得也慢,在北京孙庆连老师的工作室里。  相似文献   

11.
说起吃辣椒,人们多半会想到四川、湖南。“麻辣烫”的招牌,可谓无人不知,享誉中华。而毛泽东关于吃辣椒与革命性相关联的名言,也使嗜辣与湘人联结得更紧密。至于陕西人也极喜食辛辣,却知名度不甚高,有好好说一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一只母鸡正在一座空瓦窑旁边找食吃,狼看见了,急忙向母鸡扑去。母鸡吓了一大跳,“呱”地飞上窑顶。狼急忙追上去,猛不防掉进了空窑里,急得它大声呼喊救命。这时,瓦窑前的草地上,有一只小羊正吃着青草。听见呼救声,小羊跑上窑顶去看。狼一见小羊,就恳求道:“小羊小羊,谢谢你,请你把我拉上去吧!”小羊回答说:“拉倒是可以拉,但你爬上来后可不要吃我啊!”狼说:“小羊啊,你这是哪里话?你救了我,我感激不尽,咋个会吃你  相似文献   

13.
曾静 《中华遗产》2010,(2):98-105
食在中国,中国历来是美食之邦,“吃”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在古代,要论吃的排场,自然非皇帝莫属。但皇帝能吃到的不见得是最好吃的。因为对皇帝而言,吃饭被加上了太沉重的形式,深宫大院一人独享恐怕也没有了吃的心情,以至于乾隆皇帝到孔府,吃到豆芽和臭豆腐,觉得简直是人间美味。  相似文献   

14.
吃圆子     
小时候,看母亲换上阴丹士林的洋布褂子,我就知道她要出门去吃圆子了。到亲戚家去吃喜酒,就叫做吃圆子,我们乡下都是这么说的。母亲临出门总会说:“在家好好看门呀,我带接食你们吃。”到了下午,母亲的接食带回来了,有四样东西:圆子、红肉、酥鱼、鱼汆,每样三件。于是,到了晚餐的时候,厨房里就有股异样的香味飘逸出来,餐桌上就会有一碗荤菜,随之而来的是满桌的欢声笑语。带回的接食下锅前要经过改刀,一个圆子一剖四瓣,一块红肉要切成一小片一小片。母亲也不会让我们一餐全吃完,她说要细水长流呀,她的理论  相似文献   

15.
金秋时节,清水大闸蟹成熟并陆续上市,食蟹乃江南人一年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乐事。 持螯赏菊。吃蟹最好的场所是家里,有三五知己,关了手机,没有干扰,谈谈说说,静心剥蟹。每年的蟹市.江南人一般总会有一二次食蟹的机会。上海人、台湾人、香港人更是喜欢大闸蟹,每年蟹市,旅游部门还组织“食大闸蟹”专题团.很受港澳台同胞欢迎。  相似文献   

16.
近日翻看“香江第一健笔”林行止先生的《好食,好食》一书,其中讲了很多有关吃牛肉的趣闻轶事。最吸引笔者的,是一段有关英国人吃牛肉与其民族性的典故。 书中提到英国人自号约翰牛(JohnBull),是缘于小说《The History of JohnBull》里的虚构人物,英国商人John Bull及一名法国人和荷兰人因生意纠纷而对簿公堂的故事。主角正气、爱国、单纯善良。  相似文献   

17.
近日,在壶关太行大峡谷游览,竟发现多处与曹操进兵太行有关的遗址和地名。如:在龙泉峡的大河村东,有曹操进军壶关的重要关隘“大河关”;在五指峡北口的悬崖绝壁之上,有石块垒筑的军事堡垒“曹公垒”;在王莽峡的东南出口处有用土堆筑的军事设施“土圪堆”;在五指峡东面的羊肠坂附近还有“兵营”、“兵社”、“饮马坑”、“藏兵洞”、“东仓”、“西库”等曹军驻兵宿营的遗迹。就连上党名吃“壶关羊汤”,也是因曹军在冰雪遍地的大峡谷里捕捉山羊,用峡谷的泉水炖食羊肉及内脏充饥御寒,使士气大振,进而攻克壶关后而扬名。这些遗址、地名及曹操上…  相似文献   

18.
“匾食”是一种皮包馅儿的食品,介于饺子、馄饨之间。就是说,像饺子又像馄饨,但不是饺子也不是馄饨。现今大概只天水人有吃匾食的习惯,除了天水,似乎没有见过还有什么地方有这种食品。都是皮包馅儿的面食,匾食与饺子的区别在于:饺子皮是中间厚边缘薄的圆形面片,是用小擀面杖一个个擀出来的,匾食皮却是先擀出薄厚均匀的一大张面片,而后再横切竖切地切成一叠叠上窄下宽的梯形小片;由于皮儿形状不同,饺子和匾食各有各的包法,包出来各有各的模样。饺子像元宝,匾食却像大馄饨———中间的肚子腆得高些大些,边上的“耳朵”窄些小些…  相似文献   

19.
人与生俱来长着一张嘴,从呱呱坠地,到老死入土,其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个不教自会、无师自通的本领就是:吃。我们认其为人之天性,这在两千年前的老祖宗那里,已经告诉我们了。《礼记·礼运》:“钦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说得再简单明了不过。一个是吃,一个是性,是人之本能的两大核心和支柱。然而,诚如人类的性问题已经不是一个单纯动物性本能的问题,而是一种十分高级、十分丰富、十分深广和十分具有诱惑力的大幅射面的文化现象一样,人类的吃,如果我们把它单纯地看作是一种动物性生理本能的话,我们就大错特错了。它同样是一种十  相似文献   

20.
关中美食     
时下里 ,美食家多。大街小巷除了商场就是饭馆 ,美食家大有用武之地。想开了 ,也是个理 ,民以食为天 ,要维系生命就得吃。“瓜菜代”的年月一去不返 ,但吃得蝎虎了就会走火入魔。大清王朝的腐朽败落 ,不能说不与“吃”有关———道光年间的河督每年用于吃喝的白银达四五百万两 ,而且吃得邪门 :猪肉一碗 ,得杀四五十口猪。杀猪方法也很考究———把猪关进屋里 ,用竹竿慢慢打死 ,然后 ,割下里脊一小条 ,把其余部分统统扔到沟里(据说这样打死的猪 ,精华完全荟萃于脊背 ,其余部分皆腥臭不堪食)。驼肉一席 ,须用三四匹骆驼。做法是———把选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