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头发代表一种礼仪,是礼貌、文明的象征。在刑法刚刚设立的时候,髡(kun)刑是最严厉的刑法之一,就是剃光犯人的头发。很多比较情绪化的人在自我惩罚时,都采取剃头方式,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就采取了剃光头和文身等极端行为来惩罚自己。那么,到了清朝,为什么要“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呢?  相似文献   

2.
马林涛 《民俗研究》2002,(1):151-156
文身,古代又称黥、雕、镂、扎、刻、刺、点青、绣面、嫠肌、雕题等,就是在人体上绘画成或刻刺成带颜色的花纹或图形文字.此种民俗事象在我国起源甚早,据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考证,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产生了文身现象①.文身一词,最早见于我国周代<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被发文身."唐以前,文身之俗主要流行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正如<礼记·王制>所说:"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吴越民族文身像鳞虫,以图腾图像附着于身体之上,即代表图腾祖先的存在,赖此发生巫术的保护力,从而入水后不为蛟龙所害,即"越人习水,必镂身以避蛟龙之患"②.因文身习俗非出华夏,故当时被中原民族视为蛮夷陋俗.  相似文献   

3.
文身在日本     
潘岳 《世界》2005,(9):65-67
长期以来,文身在日本一直是视为禁忌的东西,人们公开对文身者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文身者在社交场合犹如老鼠过街似的,有一种见不得人的感觉,然而,近几年,随着文身热潮在全世界大行其道,日本也受到了这股文身潮流的冲击,人们开始渐渐容忍它的出现。对文身者持默认的态度已为大众所接受,文身者也可以谨慎地在日本社会露面了。  相似文献   

4.
黎族是海南岛的古老居民,保留有较多的文身资料。自本世纪20年代起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黎族文身做过调查、研究。现在黎族的文身及有关装饰艺术正趋于淡化。本文是根据1994年春笔者实地考察黎族妇女文身及有关装饰写成。一、文身文身是我国南方越人及其后裔的重要人身装饰,至今在黎族、傣族、克木人地区仍有保留,其中以黎族的文身最为丰富,各个支系又有各自的特点。(一)文身概说文身,古称绣面、雕题、湟面、纹面,黎族自称“横欧”、“打登”,当地汉族称“拍面”、“书面”远在汉代已有关于黎族文身的记录。东汉杨孚《异物志》:“儋…  相似文献   

5.
文身,我国古代称之为“扎青”。唐代起大街上就有人以刺文身为职业的,而且技术已相当娴熟,刺出的文身图案或者文字精细得犹如画、写上去一般。明代人在其《白话笑史》一书中,就说了一些唐代因文身而产生的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文身,我国古代称之为“扎青”。唐代起大街上就有人以刺文身为职业的,而且技术已相当娴熟,刺出的文身图案或者文字精细得犹如画、写上去一般。明代人在其《白话笑史》一书中,就说了一些唐代因文身而产生的离奇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梁石 《中华遗产》2020,(5):138-149
文身有怎样的魅力,让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为之甘受刀割针扎之苦?文身,仅仅是为了妆饰身体吗?个性的彰显,族群的文化认同,也尽在其中。  相似文献   

8.
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的刺字和文身习俗朱瑞熙世界各国古代都有刺字和文身的习俗,有些国家还流传到现代。刺字和文身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即先在皮肤上写字或绘出图案,再用针依样点刺,最后涂以紫黑色植物液汁或其他色素,使之沉着于皮下组织,长期不褪。宋代继承前代的习俗,在大多数囚...  相似文献   

9.
有人将文身称为“伤花”,因为这是伤害身体,展示美丽的极端艺术。文身文化在泰国已传承了数百年,融合了宗教,民俗和某些特殊象征,神秘色彩不言而喻。每年3月,  相似文献   

10.
黎族的文身是古越族的遗俗,始于千年前,而尚见于今,这残存的千年古风,至为重要。试说一二如下。 一、文身的起源 黎族传说,远古时,天灾地祸,海南岛仅遗一姊一弟(一说为母子)相依为命。日渐久长,而姊弟不可结婚,于是雷公使姊文面,俾弟不能识,遂而结婚,生殖繁衍了现在的黎族。所以黎族妇女婚前都要文面。 考察世界各文身民族的文身起源,多缘于图腾崇拜。“黎俗,男女周岁,即文其身;不然,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顾蚧《海槎(钅宋)录》)。图腾是氏族的标志,黎族文身以俾祖宗识,是为以涅文图腾记号,为加入图腾氏族形式的遗制。应该说,黎族文身最早是始于图腾崇拜的缘故。  相似文献   

11.
这个24岁的青年,起了个足球明星的名字,打着中国人最擅长的乒乓球。被国家队开除,两年后卷土重来,15个月内实现男单大满贯。他在纪律严明到几乎不讲人性的国乒队,谈过恋爱。他外号“藏獒”,夺冠后激博惭开球衣,露出肌肉和彩色文身。他的眼冲,场上凶狠,场下忧郁;场上张扬得可以吃掉世界,场下小心地维护着自己的内心。  相似文献   

12.
试论文身图式——黎族和高山族文身图式及延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身文化是一种通过图式和附着文化蕴含来阐释民族历史、精神、制度、习俗和艺术累积的特殊文化现象。由于图式繁杂和难以确定历史流动在图式上的表现,研究者不仅对图式各持己见,而且不注重历史的流动和重叠以及它的多意性,形成随意阐释,毫无规则的现实。本文着重以黎族、高山族的文身为例,通过文身部位的迁延、文素与图式的关系、图式意蕴不定性的探讨,试图证明图式与部位、与文素、与意蕴,不但是流动变化的,更重要的是提供一种思考摸式:文身的千变万化、不确定性是无法用一种成因理论予以解释的。  相似文献   

13.
王歆瑶 《神州》2013,(4):202-202
黎族女性的文身,是这个少数民族特有的民俗习惯。它由来已久。迄今为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黎族女性文身的背后,潜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有所隐喻的民族心理,它是黎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华遗产》2010,(6):18-29
文物,是历史的记忆。有着深厚历史记忆的中国,究竟有多少文物家底?它们是怎么被发现的?文物的认定标准是什么?有哪些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文物?在以“文化遗产在我身边”为主题的中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到来的时候,不妨让我们跟着这期杂志,跟着近百年文物普查的脚步,去找一找答案。  相似文献   

15.
文身与墨齿傣族男子文身,女子染齿,此俗起源甚早,迄今仍在流行。《唐书:南蛮传》载:“云南徼外三千里,有文面濮,俗镂面,而以青涅之。”陆次云《峒奚纤志》载:“哀牢夷,其人有数种,有刺面者,曰绣面蛮;有刺足者,曰花脚蛮。……八百媳妇,刺花鸟于眉间以为饰。……木邦,其俗,男衣白文身,髡发载髭。”《皇朝职贡图》“南蛮(?)夷”条载:“又有髡者,曰光头(?)夷。盖习车里之俗,额上黥刺月牙,所谓雕题也。”这都是自汉唐以来,诸书中关于傣族文身的记载。傣族染齿,始见于唐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种类也,黑齿蛮以漆漆其齿。”今云南境内的傣族,男子文身之俗尚很普  相似文献   

16.
丛绿 《中华遗产》2005,(5):100-109
一个被认为对保护建筑遗产意义重大的基金会,一份被看作入选是生存最大希望的“濒危名录”,它们究竟具有何种意义?在全球范围的评选标准又是什么?世界纪念性建筑保护基金会和它设立的观察名录,就这样在疑惑和期待中走进中国……  相似文献   

17.
王雯  王少石 《收藏家》2008,(9):37-38
绘身与文身是既古老而又时尚的人体装饰艺术。从广义上讲,人体装饰是人类的一种化装行为,但是绘身与文身并不同于一般的生活化装与艺术化装。生活化装需要配合一些供人体穿戴、佩带的精美装饰品,这些装饰品可以脱离人体而存在。艺术化装以表演为目的,要服从于表演的内容,依附表演主体而存在,其独立的意义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8.
宗道一 《文史精华》2006,(11):40-48
上世纪70年代初,是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高潮时期。经过艰难努力,中国与非洲国家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外交关系。埃当时亲美且地理位置重要,因此中埃建交意义重大。中国首任驻埃大使、资深外交家俞沛文身负重任,精心培育中埃友谊,并与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一世交往甚密,期间有过种种轶闻趣事。详见《中国大使与外国皇帝》一文。  相似文献   

19.
李艳  唐苏 《中华遗产》2010,(6):40-55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潜藏着多少文物?它们在哪?是否完好?又是因为什么而被一一发现、登记在册?面对那些不可移动、不能言语的文物,人们熟视无睹过、视而不见过、不以为然过。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经过数次全国范围的文物普查工作,我们终于知道了中国的文物家底……  相似文献   

20.
《华夏地理》2008,(4):52-105
郑成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也是联系两岸历史的重要历史人物。他高举反清复明的大旗,曾经控制了中国东南半壁江山,他驱逐荷兰人,收复台湾,被奉为“开台圣王”。但他为何死于壮年?为何在日本也被尊为民族英雄?他的塑像遍及各地,真实面目却鲜为人知。我们走访海峡两岸,并远渡日本,深入发掘国姓爷壮烈奇诡的一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