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任那考论     
4世纪初,日本开始向未整合进百济、新罗的弁韩诸部渗透,并将此地区称为"任那"。369年前后的任那诸国,其地东至今金海,西可能达今顺天,最北端约至今高灵,大体说,包括今庆尚南道绝大部分地区,以及全罗南道、庆尚北道的部分地区。日本控制此区域,不仅阻碍了百济、新罗对三韩各部的整合进程,还成为其进一步向半岛北部进兵的基地。百济在与高句丽争夺带方郡故地失败后,转而与日本联合,但日本军队为南下的高句丽好太王击溃,百济被迫臣服高句丽;新罗迫于日本的压力,向高句丽求救,在击退日本军队后,高句丽驻兵新罗境内,至此,半岛内部形成以高句丽为主导的新政治格局。  相似文献   

2.
庆州位于韩国庆尚北道,是新罗自建国(公元前57年)起至灭亡(公元935年)为止近千年之久的首都.新罗起源于公元前57年的斯卢国.始祖赫居世王为辰韩十二国之一斯卢国的首领.智证王四年(503年)国名改定为新罗,意为“德业日新,网罗四方”.法兴王(514-540年)时代,新罗受中国文化影响,引进法律和佛教,完成了中央集权制,从而和高句丽、百济在朝鲜半岛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史称“三国时代”.七世纪中叶,新罗依靠唐王朝的力量,先后灭百济、高句丽,于公元668年完成了统一朝鲜的大业.为了区别三国时代的新罗,这个时代称为统一新罗时代.统一新罗时代历经二百多年,公元935年随着高丽的建国而终结.  相似文献   

3.
书讯     
<正>东北师范大学苗威教授著《乐浪研究》一书,2016年3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47万字,共分七章,对以大同江流域为中心的朝鲜半岛北部历史进行了系统研究。统一新罗之前,朝鲜半岛分为南北两个相对独立的体系:北系是以汉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系,经历了从良夷、箕子朝鲜、卫氏朝鲜、乐浪诸郡至高句丽的嬗变;南系是以韩文化为核心的文明体系,从"三韩"(弁韩、马韩、辰韩)至"南部三国"(百济、伽耶、新罗)。该书以北系为研究对象,以郡县时代为重心,从良夷起笔,至高句丽迁居止,对朝鲜半岛北  相似文献   

4.
渤海与高句丽族属及归属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与高句丽的族属与归属问题 ,关系到二者是否为同一血缘 ,渤海是否为高句丽继承国 ,并涉及到古朝鲜的国史体系诸问题 ,因此倍受国际史学界的关注。一些国外学者出于某种政治目的 ,极力主张渤海国是由原高句丽人领导 ,并继承高句丽传统文化的高句丽国的继承者。朝鲜半岛从而由过去的三国鼎立变为南北两国并立。其实从渤海与高句丽的族属与归属上看 ,渤海与高句丽属于不同的族系 ,二者之间没有血缘上的联系 ,它们同为中原王朝统辖下的地方民族政权  相似文献   

5.
熊津都督府陷落始末——兼论唐罗战争的爆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与新罗联手灭亡高句丽后,两国因百济故地控制权等问题矛盾激化,新罗利用唐军主力被吐蕃牵制在西部战场的良机,于咸亨元年至咸亨三年(670—672)不断进攻唐熊津都督府。出于国内政治及经济需要,唐朝于咸亨三年五月前后主动将熊津都督府驻军及当地百姓撤往内地,因之有关新罗于咸亨二年(671)夺占熊津都督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在唐罗熊津之战中犯下了一连串的战略、战术失误,而没有制定完善可行的整体战略则是熊津都督府撤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高句丽人口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高句丽人口数量的发展演变和丧失王统后的高句丽人口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考察 ,认为其人口初创时不多 ,三国曹魏时明确记载是 3万户 ,南北朝时为 9万户 ,盛唐之际则达 6 9 7万户。其人口在持续增长中 ,加入了汉、扶余、沃沮、秽貊、百济、等各部族或民族的众多人口。当高氏王统丧失后 ,人口渐次迁移 ,流入中原和东北的渤海、突厥、新罗等政权的辖区中。  相似文献   

7.
一个政权对自称的抉择,反映的是其对现实中自我的定位与认知。"高丽"尽管由"高句丽"而来,却最终变成了"朝鲜"便是由此所决定。王建最初以"高丽"为国号标榜政权的合法性,可统一之后,由于正统来自新罗,又尽力摆脱"高句丽"的记忆与身份意识,而强调自身"三韩"的属性。但有时为了某种利益,高丽人又会对"高句丽"这一历史记忆与身份意识加以利用。高丽人的自称抉择是通过对历史记忆的筛选进行的,特定政治形势下的中国认同则是其主要标准。在"历史"力量的影响与现实话语的引导下,半岛政权真的由"高丽"经"三韩"而变成了"朝鲜",成为在政治与文化上高度认同中国天子的一方诸侯。  相似文献   

8.
公元395年,高句丽与百济在溟水发生大规模战斗,对5世纪初朝鲜半岛政局产生深刻影响.首先,高句丽彻底占领汉江以北地区,有利于高句丽南进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也为迁都平壤创造了条件;其次,百济对高句丽的政策从以一国对抗高句丽转变为与他国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并与觊觎朝鲜半岛的倭结盟,共同对抗高句丽.此外,新罗面对严峻形势,实行...  相似文献   

9.
对于朝鲜半岛的学者们来说,新罗与渤海两国之间的关系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其中大部分学者认为渤海国是朝鲜国家,并千方百计从新罗国与渤海国的关系中找到所有一切能证明它们是同种国家的事实(注8,第9页;注7,第344页;注9,第29页;注4,第334页;注5,第42页).所以,他们把新罗国和渤海国存在的时期称作南北国时期(注7;注10,第66页;注8,第12页;注5,第39页;注6,第67页).然而,由于所有的事实全都说明新罗通常把渤海国视为敌国(注8,第31页),韩国学者开始强调高丽承认渤海国这一事实(注7).  相似文献   

10.
关于渤海国医师的唯一文献记载见于日本史籍《类聚三代格》,而通过钩稽唐、日本及新罗等东亚地区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可以对渤海国的医政制度及医师情况做出如下推测:渤海国医师隶属于太常寺下辖的类似于太医署的机构;渤海国仿效唐朝建立了医学教育和管理体系;中原医籍已传入渤海国并成为医学主流;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医师主要作用是治疗患病的使团成员,而由于医师数量、医学水平等限制,医师没有成为渤海国遣日使团中的常设职位。  相似文献   

11.
7世纪中叶,唐朝与朝鲜半岛的新罗国联合,相继灭亡朝鲜半岛的另外两个国家———百济和高句丽。与此同时,数以千计的朝鲜半岛遗民因各种原因被迫来到唐朝。迄今为止,学界对来唐的高句丽、百济遗民的具体数字并无定论;遗民的流向和安置也是众说纷纭。本文通过探讨国内外学界对高句丽、百济遗民的人数、流入地、安置地域分布等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应当侧重关注的问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认为应注重地方志资料的搜集,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加强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并转换角度,使高句丽、百济遗民关联问题的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赵俊杰 《史学集刊》2012,(3):99-106
以乐浪郡为首的汉四郡自设立起,其盛衰就与周边各民族集团的动向息息相关,领地与人口不断变动,总体呈现渐趋衰落的态势。带方郡的开辟虽使当地的汉文化势力有昙花一现的兴盛,但4世纪初二郡仍在高句丽的进攻下覆亡。在高句丽势力的强大压力下,原乐浪郡汉人大量南下,加之内地新移民的到来,于带方郡故地形成汉人聚居区,势力逐步有了恢复性的增长,并于4世纪中叶达到相对的顶峰。  相似文献   

13.
渤海国从建国伊始,便积极从事对外,特别是与唐廷和日本的文化交流促进了其政治体制的成熟和经济的发展,本文认为渤海国热心于对外文化交流的动因,最初是出于藩国本身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并从意识形态,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三个方面,分析了其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对唐廷和日本文化的不同摄取方式,渤海国对盛唐文化全盘吸收,使用的是拷贝式的摄取方式,而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则是同一文化圈内各子文化系统之间的借鉴式交流,文章还就渤海国在政治实体消亡后,灿烂辉煌的渤海文化几乎顷刻淹灭的文化发展史之迷,作了尝试性回答。  相似文献   

14.
淮安,古称淮阴,历史上的版图占据今天苏北的大部.大约在夏王朝的初期,淮夷在淮河流域建立了徐国.秦统一六国后,揭开了在淮安设县的序幕.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淮安成为人文之邦.淮安地处京杭大运河中段,承担着转运漕粮的重任,这一独特的交通优势使淮安成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历史在铸造淮安人威武不能屈的灵魂时,还给这片热土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5.
唐代渤海国釉陶器的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唐代渤海国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釉陶器的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中原唐三彩中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进而论述了渤海国釉陶器的等级、渊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韩国境内高句丽山城发现土柱洞的分析,比较其与我国境内高句丽山城石柱洞的不同,指出其主要功能为在堡垒等小型军事据点外缘树立木制城栅,起到类似城墙的作用。采用木栅替代城墙因其构筑快速,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而并非受制于技术的落后。土柱洞的出现可视为衡量高句丽晚期山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7.
对于在唐高句丽遗民问题,中外学界已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然而,全面探讨高句丽遗民关联问题的论著并不多见。随着高句丽遗民墓志铭及相关遗迹遗物的不断发现,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比较,探讨高句丽遗民遗迹遗物现状、分布、收藏地点,以及研究的意义,必将有助于整体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8.
关于西夏丝路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再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汉文史籍以及考古资料中有关西夏丝路的信息 ,对西夏阻滞丝路的问题进行了再探讨 ,提出传统丝路在西夏境内并未完全“失效”,依然有丝路商旅穿越西夏境内抵达中原 ,西夏还是沟通河陇诸蕃与辽朝间的重要通道 ,但应该客观地评价西夏在丝路中的中介作用。文章最后重点对西夏时期的居延路进行了考论  相似文献   

19.
9世纪中叶以后,西藏历史进入一个长时间的各自为政的分裂割据时期。分崩离析的吐蕃王室后裔或割地自守,或流窜荒远,纷纷建立起各自新的小王系。除西藏西部阿里一带的古格王系、拉达克王系、布让王系外,还有占据拉萨的拉萨王系、固守山南地区的雅砻觉阿王系和偏踞青海的喃厮罗部。诸系中历史影响较大而又遗留下来丰富遗迹遗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