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年冬至一九三二年上半年,蒋介石分别调集重兵,对中央苏区、湘鄂西、鄂豫皖以及其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红军在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粉碎了敌人的“围剿”,取得了重大胜利。鄂豫皖红军的反“围剿”是整  相似文献   

2.
红军坝     
沙湖中帮是一片被烈士鲜血染红的热土,如今,仙沙公路南北横穿,街道建设奇异多彩,商贾云集,文化兴盛,一片繁荣。这里的村落、学校、医院、公路桥多以“红军坝”命名,是为了纪念贺龙的部队用血肉之躯在这里修筑了一道“红军坝”的历史。1931年,在红三军军长贺龙和湘鄂西省委书记杨光华的领导下,两阳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国民党反动派企图扑灭革命烈火,纠集了六个师、一个旅的兵力向沔阳苏区进行了三次围剿,均被红军粉碎。敌人并不甘心失败,又命第十军军长徐源泉为鄂西剿共总司令,进行了第四次围剿,苏区革命处于低潮,特别是陡沟…  相似文献   

3.
1947年8月底,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率领下,渡过淮河,在大别山实行战略展开。8月28日,六纵一部解放了经扶县城—新集。新集,曾经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鄂豫皖苏区的首府。在1932年秋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四次围剿中,苏区损失六分之五,新集沦于敌手。同年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因叛徒出卖而被捕 1931年9月,陈赓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红色区域。他于10月初到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第13师38团团长。11月7日,红四方面军成立,他被调任第12师师长。1932年9月,他又被调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 自1931年11月以来,陈赓率部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三、四次反“围剿”作战。1932年9月5  相似文献   

5.
杨秋峰同志在一九八一年《中原文物》第一期对《大别山春雷》一文提出三个问题,本文对此和杨秋峰同志商榷。一、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是“左”还是右的问题。杨秋峰同志认为“张国焘是带着‘左’倾路线指导思想到鄂豫皖苏区来的”,所以,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应该是“左”而不是右。我认为并非如此,执行“左”倾路线的人,未必不犯右的错误,我党历史上不乏其例。请看以下事实。  相似文献   

6.
<正>大别山是“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全国“十大将军县”中,大别山区就有5个:红安县、金寨县、新县,还有大悟县和六安县。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蒋介石向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受张国焘错误路线影响,红军第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人民虽然进行了英勇斗争,但未能粉碎敌人的“围剿”,红军主力部队被迫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向川陕边进军,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队趁机占领大别山苏区的金家寨、新集、礼山等地,  相似文献   

7.
坚持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的红二十八军,继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先后长征之后,又于一九三五年五月初,开始实行新的战略转移,西征陕南找红二十五军。这主要是从当时的处境考虑的。一是红二十八军长期同上级领导和友邻部队失去联系,孤军奋战在大别山;二是敌军多于我军数十倍乃至百倍;三是无根据地,无后方,过去鄂豫皖有二十多个县的大片苏区,自遭第四、五次围剿后,完全丧失了。  相似文献   

8.
1931年11月10日,红四方面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的第三次“围剿”,决定以“围点打援”的战法,围困黄安,打敌增援,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保卫和巩固根据地。  相似文献   

9.
陈嘉祥 《文史月刊》2004,(10):45-49
一在红四军南下出击攻占英山后,英山便成了鄂豫皖苏区的南大门。为了发动群众,巩固新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也为了防止敌人趁红四军南下,鄂豫皖边区后防空虚之机而大举入侵反扑,致使苏区遭受损失,所以决定由鄂豫皖军委皖西分会主席兼红四军十二师师长许继慎率部留守英山。许继慎190  相似文献   

10.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突破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从鄂豫皖人川,开创了中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总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人口600多万,有县级苏维埃政权40多个,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红色政权。  相似文献   

11.
鄂豫皖苏区在五次围剿以后,我军主力已绝大部分机动的转移.留下坚持的部队,为了适应当时的情况,继续与敌人开展斗争.在斗争方法上,就由开展苏维埃的运动,转向了游击战争,并选择有条件的地区成立了便衣队,在当地隐蔽起来,从事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秘密活动,如发展党员、建立农民小组、打土豪、搞经济、锄奸肃反、搜集敌人情报、扰乱牵制敌后等.经常出奇制胜,使敌人胆颤心惊,不敢肆无忌惮的鱼肉百姓,使广大山区的农村实质上仍然控制在我们手里,并将红旗一直打到抗战开始.  相似文献   

12.
红四方面军从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区到1935年3月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在两年多的时间内,敌人对苏区不但进行军事“围剿”,而且进行经济封锁。因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在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为了保证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改善苏区人民的生活,还得进行必要的经济建设,川陕苏维埃政府先后建立了工农银行和造币厂,发行了川陕苏区的货币,为巩固和壮大川陕苏区创造了一定条件。一红军入川时带来了一部份鄂豫皖区的一元纸币和一元银币,仅在党、政、军内使用。 1933年2月川陕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公布了《川陕省苏维埃组织法》,其中规定:省财政  相似文献   

13.
王晓建 《百年潮》2014,(5):41-44
正李达是1931年参加宁都起义后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1932年2月,他从红五军团调至湘赣苏区,一年之内便由连长提升为红八军参谋长;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后,又任第十七师参谋长。他参与指挥了保卫湘赣苏区和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的许多次战斗。红军长征做先导1934年,由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不得不酝酿战略转移。7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命令红六军团撤离湘赣苏区,转  相似文献   

14.
从1930年春鄂豫皖根据地创建至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西撤,是鄂豫皖苏区创建后的大发展时期。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尽管有左倾错误尤其是张国焘所执行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干扰破坏,红军和根据地仍在各种严峻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继第一、二次反“围剿”节节胜利之后,1931年11月到1932年6月,红军又接连取得商潢、苏家埠、潢光战役的胜利,带来了根据地和武装力量的迅速扩大:根据地东起淠河,西迄京汉线,北达潢川、固始,南至黄梅、广济,面积4  相似文献   

15.
鄂豫皖苏区革命根据地的第一个电台焦汉平,高强1931年2月,红军打开新集(今新县城关)后,鄂豫皖苏区党政军的首脑机关便由箭厂河等地迁到新集城。从此,新集便成为鄂豫皖边区革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1931年5月,苏区首府建立后,为了能同中央和中...  相似文献   

16.
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在第四次反"围剿"中失利,被迫撤离鄂豫皖进行西征,在川陕边地区开辟川陕革命根据地。至1935年2月陕南战役,先后建立起24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管辖总面积4. 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00万人。川陕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当时第二大苏区。在此期间,红四方面军在1933年6月与杨虎城部所属三十八军订立了一个互不侵犯的"汉中秘密协定",由此,中共地下党员武志平开辟了从汉中途径南郑到达川北苏区的"红色交通线",为打破蒋介石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巩固和发展川陕苏区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同时,也为其后西安事变的发生奠定了基础,成为我党早期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刻     
《百年潮》2014,(1):F0002-F0002
正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批评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中共中央在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张闻天在会后根据多数人的发言特别是毛泽东的发言,起草了《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明确指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退出苏区后遭到的严重损失,其主要原因是博古和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犯了一系列严重错误。决议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革军委主要负责人朱德、周恩来指挥军事,而周恩来为党  相似文献   

18.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经济原因任保秋长期以来史学界多数学者认为王明“左”倾错误的危害、李德军事指挥的失误、敌我力量的悬殊,是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客观原因。笔者通过对中央苏区经济状况的考察、分析,认为除上述原因外,苏区经济在一次又一...  相似文献   

19.
1931年8月,红四军南下,接连攻克了英山、浠水、罗田、广济四个县城,扩大了一大片赤区,歼灭了大量的反动军队,对巩固与扩大鄂豫皖苏区,支援江西中央苏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第三次围剿起了重要作用。正当红四军在洗马畈地区围歼敌军残部的紧要关头,张国焘接连给红四军政委曾中生、军长徐向前去信,借口红四军改变东进计划,指责红四军领导违抗分局命令、严令接信后火速率军北返,不能有丝毫的停留。  相似文献   

20.
《百年潮》2020,(6)
正苏区时期,国民党反动政府对中央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企图以此围困、"剿杀"苏区军民。因此,苏区军民既要与敌人进行残酷的战争,又要为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进行各业生产建设。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改善军民生活、保障革命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群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春耕生产运动。在运动中,瑞金武阳区及其所属石水乡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为此,毛泽东亲授武阳区和石水乡"春耕模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