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平乐县桂江段的昼民所唱的昼歌是昼民表达情感世界的重要方式,也曾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平乐昼歌主要分为劳动和民俗两大类型,具有独特的音乐特征、歌唱风格和审美思维,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但在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昼民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其口口相传的昼歌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  相似文献   

2.
旗民生计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清代旗民社会生活的直接体现,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旗民生计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以后,随着民生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热点,促使旗民生计问题的研究迈上了一个全新的台阶。本文主要针对近三十年来民旗生计问题研究概况进行梳理,以揭示当前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广府人     
岭南包含汉族三大民系文化:广府民系、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数十年来对潮汕民系和客家民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致使创立有“潮学”、“客家学”之先例。而对广府民系的研究却停留在分散的、未有系统的层面上,这与广府文化在岭南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很不相称。因此,本刊特约著名文史专家陈泽泓教授就本专题进行策划组稿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4.
董其昌的《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为其青绿山水画中的代表作。文中通过对董其昌《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的流传及其书法与绘画部分做以简要鉴析,进一步阐述这幅藏品为他精通画理、功力深厚的晚年所创作。《昼锦堂图并书昼锦堂记》为国家级藏品,是吉林省博物院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5.
周慧惠 《收藏家》2015,(4):18-22
一《昼上人集》十卷,是唐代大历、贞元间诗僧皎然的诗文集。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又字昼,吴兴人,传为谢灵运之十世孙。1据万曼《唐集叙录》考证,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著录之《杼山集》、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著录之《吴兴集》、钱曾《读书敏求记》所著录之《吴兴昼上人集》、《四部丛刊》所辑入之《皎然集》,均为《昼上人集》之别名。  相似文献   

6.
明清交替之际,南海疍民为摆脱自身的"贱民"命运,进行身份重构,琼州海峡北部水域疍民多采取武力方式,而其南部地区疍民多以诉讼方式进行。因所采取的方式不尽相同,在国家政策、地方习俗和疍民之间长时段的互动过程中,该群体产生明显的分层,海北的疍民身份日益固化,海南疍民则向"编户齐民"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客家源流新论》简介客家,是在汉民族中形成较晚而发展颇快的一支民系,他与其他民系以及海内外各民族交融之多,牵涉面之广,都在其他民系之上,因而本世纪初,有关客家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便已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近年以来,在海内外这方面的研究更是出现了复兴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汪怡 《风景名胜》2014,(12):25-68,14
怀描着这样那样的梦想,飞越太平洋,来到了昼与夜的对面。电影中的大都会,教科书中的车轮上的国家,明信片上的国家公园,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旅行即将开始。  相似文献   

9.
隋炀帝命开通济渠。渠长达一千四百余里,自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三月辛亥(二十一日)到同年八月壬寅(十五日)“行幸江都”,施工时间前后只有一百七十一天。由于期限紧迫,征发的百馀万民夫,日夜在泥水中劳动,以致四肢溃烂,造成了死尸满野极其悲惨的景象。正如皮日休在《汴河铭》中说的那样:昼泣疲民,夜哭溺鬼,似赭流川,如铅贯地。  相似文献   

10.
白马藏人的面具舞──池哥昼王国基在甘肃陇南文县的铁楼乡白马河一带,居住着一个约有3000多人的颇带神秘色彩的民族-我国古代民族的后裔,现在均称白马藏族。他们自称“尕马身”,意为白马人。对一般人来说,白马藏族只不过是一个操着藏语、穿着五色藏袍、白毡帽上...  相似文献   

11.
夜摄妩媚     
高畅 《世界》2008,(3):150-153
昼有昼的光鲜,夜有夜的妖娆。不要错过了生命旅程中那不光亮却奇幻的另一半。可以背进行囊的不仅仅是灿烂千阳,还有神秘而妩媚的夜色。  相似文献   

12.
轮回的草原     
60多岁的琼乃是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夏玛乡垂琼村的普通村民,他像先辈们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在草原上,和他的家人他的牛他的马在一起,他的根就在草原上。  相似文献   

13.
疍民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百年。学者最初是在民俗学视角下开展的疍民研究。此后,随着研究的推进以及学科之间的交流交融,疍民研究逐渐扩展至体质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海洋人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角与研究主题。正是由于学者不断地把新学科、新方法、新视角融进疍民研究,才使得对于疍民族群的研究具有了跨学科的魅力与独特的人类学意义。从跨学科视角梳理疍民研究,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疍民研究在中国人类学研究中所具有的人类学意义;另一方面,疍民研究也促使我们在当今社会以跨学科的视角分析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深入分析清代北京城旗民分城而居的过程及影响。以往对北京旗民分居的讨论研究多从顺治三年始,本文在以往研究和传统史料的基础上,利用清代内阁大库档案部分奏折和《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等资料,论证北京旗民分城而居政策开始于清顺治元年五月入北京城时,并深入探讨其具体过程。在重新梳理清初旗民分城而居过程的同时,文章进一步分析旗民分城而居政策对城市建设及发展的影响,从北京城清代功能分区、人口流动、地理地价区位等方面探讨其影响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刘劲峰 《客家研究辑刊》2001,18(1):12-16,31
在客家研究中,我们首先要接触到这么一个问题,即什么是客家?什么是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怎么形成的?它具体成形于什么时候?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学术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发表了许多很有见地的看法。其中仅客家民系形成年代,就有所谓秦汉说、唐宋说、宋元说、明清说多种。笔者以为,所有这些看法都忽略了客家群体  相似文献   

16.
敦煌具注历日中,漏刻标注呈现的是昼夜百刻制。其中有关"二分二至"的漏刻标注,始终没有出现在相应的节气(春分、秋分、冬至、夏至)日期上,这主要表现在具注历日对昼漏50刻的标注往往要比春分、秋分节气晚1—3日,而夏至昼漏60刻和冬至昼漏40刻的标注又提前了3—4日。另一方面,具注历日所见一年的昼夜长短变化中,多数情况是每8日昼夜时长增减1刻。较为特殊的是,春分、秋分前后,昼夜长短变化中每增减1刻通常需要的时间是7日。相比之下,冬至、夏至前后漏刻增减的时间要稍长一些。具体来说,"二至"前昼夜时长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2日,"二至"后昼夜长短增减1刻需要的时间是18—19日。若与春分、秋分"加减速,用日少"的特点相比,大体比较符合《唐六典》"二至前后加减迟,用日多"的描述。  相似文献   

17.
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努尔哈赤以告天七大恨起兵攻明,拉开了明清战争的序幕,同时也展开了后金对明以七大恨宣传为代表的宣传战的序幕。以往学界对"七大恨"的研究多停留在明清战争视角下七大恨"真本"的甄别和产生原因的分析、评价。本文试图论证后金对明七大恨宣传存在官、民两个语境,并在宣传策略上能够根据不同局势进行调整,已达到对明官迷惑、对民拉拢的目的,争取最大的战争胜算。  相似文献   

18.
昼锦堂记碑     
昼锦堂记碑红梅昼锦堂记碑,现立于安阳市东南营街韩倚词西庑内。原碑刻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三月十三日,不知何时毁于没地。元至元年间重刻。碑为圆首,通高273、宽121、厚27厘米。揩书18行,行39字。邵必篆额“昼锦堂记”四字,欧阳修撰文,蔡襄书...  相似文献   

19.
Kurt 《世界》2012,(4):104-111
夏季昼长,尚未到夕阳晚照的时分,还不是一抹寂寞的天空。上空燃烧着璀璨的红霞。睿山和北山兴许是抹上了那种颜色,变得一片深蓝了。 ——川端康成《古都》  相似文献   

20.
以《民俗研究》刊发的论文为主要考察对象,可以探索新时期民间信仰研究的基本走向,总结民俗学在理论研究方面的贡献以及在方法论上的突破。民俗学的研究传统是以民俗事象为中心,继而结合对于民俗事件的跟踪,运用民俗学者的切身感受和身体经验,探究在动态的事件过程中得以呈现的民俗多元主体与多面相生活文化之间的互构关系。民俗事件所对应的是民俗作为生活的存在形态,其研究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事象即民俗文化的层面,经由民俗学者的理论抽象建构起社会/文化共同体(民)与知识体系(俗)之间的联系。研究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理应成为民俗学学科的追求方向与立足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