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集体谈判是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主流的劳资争议化解机制,它最先起源于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在19世纪后半叶,调解、仲裁是集体谈判的原初形式,而仲裁与调解委员会也成为民间最早的集体谈判机构。以1860年诺丁汉仲裁与调解委员会为起点,英国各地各行业劳资双方纷纷自发建立起集体谈判机构,通过仲裁、调解等方式来化解劳资争议的热潮开始兴起。英国政府虽然于此间出台了两部相关立法,旨在对民间集体谈判加以规范与管控,但在实践中却沦为一纸空文。近代英国集体谈判独立于国家司法权威之外自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自愿主义特色。集体谈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争议解决模式,劳资双方依据程序平等原则,就劳资争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商与谈判,进而通过调解、仲裁方式达成集体协议。集体谈判不仅增强了劳资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互信与合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资关系立法进程,从而标志着英国劳资关系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集体谈判是20世纪以来西方国家主流的劳资争议化解机制,它最先起源于工业化时期的英国。在19世纪后半叶,调解、仲裁是集体谈判的原初形式,而仲裁与调解委员会也成为民间最早的集体谈判机构。以1860年诺丁汉仲裁与调解委员会为起点,英国各地各行业劳资双方纷纷自发建立起集体谈判机构,通过仲裁、调解等方式来化解劳资争议的热潮开始兴起。英国政府虽然于此间出台了两部相关立法,旨在对民间集体谈判加以规范与管控,但在实践中却沦为一纸空文。近代英国集体谈判独立于国家司法权威之外自行发展,体现出鲜明的自愿主义特色。集体谈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争议解决模式,劳资双方依据程序平等原则,就劳资争议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协商与谈判,进而通过调解、仲裁方式达成集体协议。集体谈判不仅增强了劳资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互信与合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劳资关系立法进程,从而标志着英国劳资关系从对抗到合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现代劳资关系是涉及雇主、工人、政府三方的社会政治博弈运动。在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劳资关系中,由于思想观念和现实利益的冲突,各行业普遍存在着与工会对立的雇主结社组织。它们通过采取集体闭厂等措施同工会领导的罢工相对抗,形成了劳资集体对抗的局面,提高了劳资冲突的烈度。随着新模式工会的兴起,英国工人运动趋于稳健与现实,而寻求降低劳资冲突成本的雇主结社组织也逐渐放弃了排斥工会的态度,开始承认工会并将其作为谈判对手。劳资双方开始通过集体谈判化解冲突,从而形成了双赢的博弈模式。  相似文献   

4.
试论企业工会在协调劳资矛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丽丽 《神州》2012,(8):249-249
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必须始终把维护广大职工的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目标。工会应依靠《工会法》和《工资条例》等法律法规,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在协调劳资矛盾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希 《神州》2013,(35):223-223
经过中国油画发展的百年历史,从长期的探索经验和高度的理论知识上,我们了解到中国油画的发展趋向即是一个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创新的过程。通过我们的不断学习,在西方油画的影响下探索中国文化与西方油画的契合点,逐步发现中国油画中国文化融合可能性,寻找并吸收积极因素,给油画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集体合同制是联邦德国"社会伙伴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在1949-1990年间,联邦德国集体合同制的实践经历了三个时期.受政治和经济形势、以及劳资之间权力关系持续变动的影响,不同时期的集体合同制呈现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7.
集体劳动争议是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问题,尤其在近几年来呈多发态势。从现行法律对劳动争议的规定来看,集体劳动争议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究其原因来自各个方面。因此,我们在反思这些原因的同时更应该着眼如何完善我国的集体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胡翔宇 《神州》2014,(5):197-198
集体谈判,也称集体协商,在劳动权中占有很大的分量。集体谈判在缓和紧张的劳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集体谈判权方面,我国现行法律对集体谈判权的规定不多,集体谈判权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因此,保障集体谈判的实现与运行是劳动权利真正得到保障的前提。通过对集体谈判的历史发展与国外的立法比较,给出完善我国集体谈判保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集体谈判是近代英国兴起的一种劳资争议化解机制,调解、仲裁成为当时集体谈判的原初形式。集体谈判制在19世纪中叶英国的兴起,主要因素有:新模式工会的迅速兴起及其推行尽量避免罢工、倡导劳资合作的斗争策略,为集体谈判制兴起提供了重要前提;雇主组织兴起后,其对工会地位的认可以及对仲裁、调解的认同,成为集体谈判制兴起的决定性因素。此外,19世纪后半叶经济繁荣带来的收入增长为劳资转向合作、实现利益共享提供了经济基础,而公众舆论对于社会稳定的关注以及对于和平化解争议的期望,为集体谈判制兴起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总之,集体谈判制是19世纪中后叶英国经济社会繁荣背景下劳资双方斗争策略转变的必然结果,它促成了近代英国劳资关系从对抗向合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家和学者所热衷的一种民主理论。传入中国后,也激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在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解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应用和理论创新。协商民主在中国的研究和实践正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11.
柴彬 《史学理论研究》2012,(2):36-44,159,160
自1799年《反结社法》颁布至《1974年工会和劳资关系法》出台的近两百年间,英国工会的法律地位经历了从非法状态到被有限承认再到享有法定特权的漫长历程,伴随着工会地位的这种转换,英国政府的劳资政策也相应发生了从立法打压到建立仲裁调解制度再到确立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嬗变。  相似文献   

12.
何颖 《攀登》2012,(2):72-76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家和学者所热衷的一种民主理论.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中国政治学界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反思与探索.国内学者在对西方协商民主理论解读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和实践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应用和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随着近代工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实业的发展,到民国时期,资方、雇主与工人或雇员的关系实际上已构成社会网络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生产关系与人际关系。劳资共处同一经济/协作体中,因经济利益不同而矛盾、冲突,又因互利、共生而合作。劳资间矛盾与合作关系的表象背后实则有着复杂的问题域,蕴含着社会走向的答案。举凡劳资关系虽然由与  相似文献   

14.
他不仅使国家避免了动乱与纷争,还使国家从动荡走向稳定,从经济困难走向经济复苏。于是,一些原本对他持怀疑态度的西方政要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以至连颇有影响的美国《时代》周刊也把他评选为2002年度世界六大杰出人物之一。他就是巴基斯坦现任总统佩尔韦兹·穆沙拉夫。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国家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旅游产业链迅速发展逐步趋于成熟,旅游行业一直是一个"人口密集型"劳动产业,对于旅游企业来说,"人"是第一资源,同样是摆在管理第一位,劳资管理对旅游企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对旅游企业来说,应对和解决劳资冲突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围绕旅游企业劳资冲突的发生机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6.
结合克山县具体实例,探讨如何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具体方式方法及从中获得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上个世纪50年代初,根据少奇同志的建议,天津在私营企业中进行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的试点,对调节劳动关系、稳定局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今,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劳动关系伴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日趋复杂、多元,各种利益矛盾不断增多。从近几年劳动争议情况看,当前我国进入了一个劳动关系矛盾高发、多发期,劳动关系矛盾成为一个从上到下都非常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从"集体保障"到"社会保障"--中国农村社会保障1949-2000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194 9年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经历了从“以队为基础的集体保障”到“以家庭为主、国家和集体扶持救助为辅的社会保障”的历史变迁 ,大体可划分为初步建立、进一步巩固完善、异常发展、调整与恢复、改革与创新 5个阶段。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农村社会保障仍然存在着水平低、风险大、方式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集体记忆植根于人、空间(地方、景观)、时间,是地理学研究人地关系的重要视角与手段。本文从理论渊源、研究内容、方法等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提出地理学视角下的集体记忆研究框架。研究立足于集体记忆主体、载体和机制三方面,以空间、地方、景观、仪式、旅游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关注现象背后的政治性、竞争-协商性以及利益主体,个案研究为主,案例类型较为丰富,方法上定性为主,鲜有定量研究及相关模型构建。相比国外研究热潮与成果,国内研究仍处于萌芽起步与概念引入阶段,未来可拓展集体记忆载体形式的研究,深化集体记忆机制即人地关系层面,加强实证与量化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中国研究领域依赖现代西方的理论而没有能够形成自己独立的理论。在西方入侵之前,对中国文明本身的认识自成系统,但是到了近现代,这一认识全面解体, 逐渐被西方认识所取代。国内外中国研究也因此普遍从西方理论出发,不少学者甚至把它们硬套于中国实际,结果使相关研究走向歧途。另一方面,反对这种以论带史倾向的学者,或者是提倡本土化的学者,又多局限于经验研究,或者干脆认同于传统中国文明。有的试图与西方理论展开对话,但一般只能说明中国实际不符合西方理论,却不能更进一步地提炼出自己的理论与之抗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