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真实是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的生命.随着纪录片理论和形式的不断更新,我国纪录片也随着世界电影的潮流不断发展,不再局限于某个事件的简单记录,而更多的是通过一些事件来反映生活的真实,承载着一定的社会意义.生活真实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基础,更是纪录片创作的源泉.本文试图在纪录片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代纪录片,从纪录片真实的特性出发,探讨对纪录片真实的理解以及分析中国当代纪录片在“真实”基础之上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审美思潮的不断变化,纪录片创作者利用自身创作动机造就出不同的创作观念和风格。创作过程中,无论是电视节目趋于娱乐化分流观众的外在原因,还是纪录片创作本身中存在题材边缘化、"纪实主义"手法误区等内在原因,电视纪录片的发展面临着困境,缺乏高水准、影响力大的优秀纪录片。本文将着重从电视纪录片创作体制和创作本身的缺陷来分析当今电视纪录片发展的情况,并试图寻找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方芳 《神州》2020,(5):56-56
电视纪录片是用电视手段对某一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或历史事件以及某一人物或群体作纪实报道的非虚构的录像节目。它纪录的是真实环境、真实时间里发生的真人、真事。在任远的《电视纪录片新论》序言里说,这个“四真”,是电视纪录片的生命。但在看了纪录片《舟舟的世界》后,我对纪录片的真实性产生了一些怀疑,现从以下几点来阐述一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双 《神州》2012,(35):199
随着工业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生态题材的纪录片越来越成为当下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范畴出发,对生态纪录片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进而阐明了当代生态纪录片的中国古典美学内蕴。  相似文献   

5.
黎丁玮 《神州》2013,(24):218-218
一.纪录片故事化与真实性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中。在如何定义纪录片的真实性这一问题上一直存在着巨大的争议,许多专家学者认为纪录片应该不同于故事片,不应该存在扮演,但是被公认为纪录片开山之作的矧E方的纳努克》,是由纳努克“真实”扮演而成。最后纳努克全家因为拍摄本片死亡。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一句引言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谢尔盖·爱森斯坦——“对于我来说一部电影使用什么手段,它是一部表演出来的故事片还是一部纪录片,不重要。  相似文献   

6.
赵博君 《丝绸之路》2013,(14):40-41
宁瀛是中国当代重要的电影导演之一,其创作的"北京三部曲":《找乐》、《民警故事》、《夏日暖洋洋》,在当代电影创作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本文以"北京三部曲"为例,分析宁瀛电影创作的"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风格及其对现实社会生活真实、深刻的揭示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正>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新闻题材,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运用新闻镜头,客观真实的记录社会生活,客观的反应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着重展现生活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新闻性电视节目形态。  相似文献   

8.
王睿 《神州》2012,(27):180-180
对于文献纪录片创作的核心和精魂的把握,就要立足于其文艺和审美角度。本文主要针对我国文献纪录片的文艺与审美分析进行了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考古纪录片自20世纪50年代起,先以电影纪录片形式出现,到20世纪80年代又进入电视纪录片时期,至今方兴未艾。在此过程中,经历了新闻片、科教片和人文片三个阶段。考古人员也由最初的自发到后来自觉地参与进这一领域,促进了考古纪录片发展。目前,中国考古纪录片已进入了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数量递增、技术前沿、传播及时的全新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0.
马起来 《江淮文史》2004,(5):130-134
在抗日战争中,北方的八路军总政治部成立五人摄影小组,不久发展成“延安电影团”,拍摄了当时党中央政治生活、八路军部队生活和陕甘宁边区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等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保留下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在南方只有淮北地区的新四军四师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名字叫做《新四军的部队生活》。那么,新四军这部惟一的纪录片是怎样拍成的呢?该片下落如何呢?说来令人惋惜痛心。  相似文献   

11.
管飞 《钟山风雨》2014,(6):53-54
正抗日战争期间,北方的八路军曾经拍摄了一系列纪录片,如《南泥湾》、《延安与八路军》等,我们今天能见到的许多珍贵历史镜头,正是得益于当时所拍摄的这些纪录片。而在南方敌后抗战的新四军,也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这就是淮北地区的第四师拍摄的唯一一部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新四军第四师想要拍摄一部影片,最初还是受了八路军的启发。1942年春天,新四军四师部分指战员在参加延安整风运动期间,观看了延安电  相似文献   

12.
陈汉元 《百年潮》2009,(4):62-65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地主刘文彩在中国大陆可谓家喻户晓.有关他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奢侈的生活方式的种种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在很大程度上缘于新中国第一部大型电视纪录片--<收租院>的播映.  相似文献   

13.
8年前的2月19日,21岁的加拿大华裔女生蓝可儿被找到了。她死在洛杉矶一家酒店的屋顶水箱里,尸体赤裸,死因成谜。8年过去了,蓝可儿之死依然令很多人困惑。她在死亡前究竟经历了什么?警方的结论有没有疑点?日前,网飞公司推出的纪录片《犯罪现场:塞西尔酒店失踪事件》上线。创作人员采访了办案警察、验尸官等诸多当事人,试图解答8年来萦绕在人们心头的种种问题。影片迅速引起全球关注,但答案似乎仍未明确。  相似文献   

14.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观众感受到了纪录片的魅力。纪录片可以尝试商业电影的模式,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系列的成功让人们意识到纪录片"可视性"的重要。纪录片到底怎样才能具有"看点",成为近年来业内人士热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考古纪录片是本文提出的一种新兴纪录片种类,它既是考古传媒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可以充实完善已有纪录片结构体系。本文对什么是考古纪录片做了界定,比较了考古纪录片与以往历史纪录片的关系,划分了考古纪录片的类别,并就考古纪录片的特性进行了归纳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选活动揭晓。由武威市广播电视台、《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玉帛之路》荣获入围奖。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支持、中国传媒大学主办、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五届"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评选活动揭晓。由武威市广播电视台、《丝绸之路》杂志社联合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玉帛之路》荣获入围奖。  相似文献   

18.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解说词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个重要构成元素,它在提高电视纪录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定义之上,总结分析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的创造特点。  相似文献   

19.
王珺 《神州》2011,(15):58-61
1972年,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应中国政府之邀来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不料该片在中国受到了猛烈的批判。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因素之外,主要是安东尼奥尼没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违背了中国的文化观念体系,使得当时的中国观众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误读。本文从价值观的四个维度出发,分析中西方人在价值观上的差异,这不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纪录片《中国》何以不被当时的中国观众接受,而且对中外影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也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0.
雷昊霖 《丝绸之路》2012,(12):94-95
象征主义来源于一种文学思潮,它反对直陈其事、直抒胸臆,强调暗示和运用“客观对应物”来表达感情。它的影响力波及诸多艺术领域,包括影视创作领域。本文从象征主义的视角尝试着分析纪录片《沙与海》中的画面色彩、造型及镜头语言,探讨对以真实性为基本准则的纪录片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