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更加丰富比较书法文化知识,通过对《兰亭序》《祭侄稿》《黄州寒食诗帖》之间平行或交叉的比较,重在浅析三者之间的载体:文学人生中渗透着“至痛、至哀、至闷”的文字情感.在比较异同的基础上,进而领悟三者文学文化的内涵,解读他们各自闪光的“人生哲学”,也许在精神上会获得一种新的境界,也许在心灵深处会产生长久的共鸣.  相似文献   

2.
王丹妮  吴晓乔 《神州》2012,(36):10-10
“真”、“善”、“美”是文学创作的价值原则。“真、善、美三合一”?创作理念指导着当代小说的创作,三者在文学创作的活动相互融通。在童庆炳老师的《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的文学理论基础上,本文以当代作家马晓丽的名作《云端》为例分析文学创作价值追求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的真实、文学的伦理与情感和文学美的创造,这三个方面进行阐释。揭示“真”、“善”、“美”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石介《庆历圣德诗》是北宋中期政治、学术与文学三者强力互动的产物。儒道实践精神的迅速张扬,以“君子小人之辨”为核心的朋党政治新理念的成熟,以及赋颂文学传统的传承与嬗变,共同造就了该诗不同凡响的精神内涵。作为宋初儒学名家,石介将“道”的普遍原则运用于时政判断之中,褒贬忠佞,形诸歌咏,不仅开创了以赋颂之作为党争服务的先例,且标志着朋党政治已经完成了由权利之争到意气之争的形态转变。在北宋政治文化及颂美文学的演进史程中,《庆历圣德诗》无疑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4.
冯玉雷以文学创作的方式走近敦煌学,敦煌学界多了一位同道,当然令人欣慰。他长期坐冷板凳,在敦煌学术与文学创作之间默默探索,陆续完成《敦煌·六千大地或者更远》《敦煌遗书》等小说和敦煌题材影视作品《失踪的女神》《飞天》,成果颇丰。据了解,在他这个年龄段的作家中,如此自甘自愿下笨功夫,把敦煌学文献、学术成果消化,然后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并不多见。敦煌学博大精深,既是学术宝库,又是文学富矿,应该有更多作家进行文学艺术化转化。敦煌学界、文学界有了冯玉雷的小说创作,便多了一份鲜活生动。随着人们对"一带一路"经济文化的认识加深,文学界应该会有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关注文物、文献及历史文化遗存中蕴含的文学元素,会有越来越多的作家不慕浮华,心甘情愿走上比较清苦的学者型创作路子。  相似文献   

5.
关于商周文化之间的异同比较 ,最早可追溯到孔子。在《论语·为政》篇中 ,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大同而小异 ;而近人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则认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 ,由此形成了商周文化“迥异说”与“微殊说”的对立。但至今所做研究或从政治制度方面比较 ,或从思想方面比较 ,或从考古资料及古文字形体方面比较 ,各执一端 ,难免有以偏概全之弊。随着商周考古资料更多地出土 ,特别是甲骨文、金文资料的丰富 ,商周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日益走向深入。近来王晖教授所著《商周文化比较研究》 (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 5…  相似文献   

6.
笔者将《诗》、《书》、《礼》、《易》等初原、根本的典籍称作“中华元典”,尝试探讨中华元典的文化功能。以下分论之。 一、《诗》的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 作为中华元典重要组成部分的《诗经》,其历史作用可从文学价值与教化功能两个方面加以探讨。先论其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等新时期文学中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怎样问世的?粉碎“四人帮”后,荒芜的文坛是如何走向繁荣的?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张光年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张光年与风暴过后的〈人民文学〉》会为你解开一个个问号。  相似文献   

8.
上博六《平王与王子木》篇,与阜阳汉简、今本《说苑·辨物》的相关内容极为相似,将三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古书在流传过程中,会出现两种情况:基本因循或者有所演绎。阜阳简与《说苑》之间的关系属于前者,《平王与王子木》与《说苑》的关系属于后者。分析后者出现的原因,和受到古书流传条件的影响、内容元素分合无定以及古书流传的地域性诸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李安一 《神州》2012,(33):27-27
在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源氏物语》是最具代表性,也是成就最高的一部巨蓍。作为日本古典文学的里程碑式作品,它创立了对后世日本民族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物哀”文学传统,对日本民族文学的崛起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系统阐述《源氏物语》“物哀”精神中的中国文化元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枕草子》和《徒然草》中的“つれづれ(徒然)”一词为例,通过其语境、语义的分析,指出“つれづれ”作为日本古典随笔文学中的一个关键词所具有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探讨了其特殊属性与作家、作品的不同主题、不同题材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揭示《枕草子》和《徒然草》两部作品之间的传承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学科定位为“知识门类”或“知识领域”。而所谓跨学科研究,主要是把文学和其他学科进行的比较置于系统性之中,即把文学以外的学科领域作为独立连贯的学科来与文学作比较,其立足点是文学。  相似文献   

12.
吴顺娟 《南京史志》2023,(11):46-49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应发挥核心素养的统领作用,明确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课标》还提出了教师要树立“教—学—评”的整体育人观念,在教与学中处理好教、学、评三者之间的关系,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真正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本文拟以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为例,探究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阅读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3.
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吴承恩的《西游记》均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这两部文学巨著曾与天台山文化结过“不解之缘”。笔者试作阐述。 一、《三国演义》与天台山文化 (一)、掷杯戏曹说左慈 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曹操平定北方,进爵魏王,在邺都大兴土木,建造魏王府。  相似文献   

14.
马曦 《神州》2014,(17):47-47
关于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与黄平的《乡土中国与文化自觉》,也许有人仅仅看到了学术专家对“乡土”、“文化”与“自觉”等字眼的咬文嚼字,却没有穷其背后所隐藏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一个一向以自给自足傲视世界的民族在面对全球化浪潮的冲击时,所面临的道德失衡与文化危机的思考。“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面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在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持接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把我们文化中好的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在和西方世界保  相似文献   

15.
发刊词     
《东南文化》在各级领导和海内学人的大力支持下创刊了。她是江苏省考古学会、博物馆学会、民俗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其前身是1978年创办的内部刊物《文博通讯》。 本刊名曰“东南文化”,是因为她诞生在祖国的东南,又将以研究探讨祖国东南地区的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考古发现证明,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曾孕育产生过“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青莲岗文化”、“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  相似文献   

16.
在清代文学最近二十年研究的积累以及清代文学文献大量整理出版的背景下,蒋寅先生的《清代诗学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下简称“蒋着”)的出版,是期待之中的着作,也是学术生长顺理成章的硕果。蒋着所研究的诗学史,“是融观念史、批评史和学术史为一体的工作,它和清代诗歌史、批评史及学术史是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的,也可以说正是在三者的互动中展开的”(页48—49)。  相似文献   

17.
施军 《岭南文史》2002,(1):53-54
《客家研究文丛》第一辑三本:《走向世界的客家文学》、《客家形成发展史纲》、《客家文化审美导论》带着淡淡的墨香摆放在人们的面前时,不少人也许是第一次面对书中的这种奇特事物:客家?客家是什么?这种多为民间化的田野调查、谱牒搜寻、祖宅采风式的东西也能进入真正的艺术殿堂、学术殿堂吗?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十五国风中有《周南》、《召南》两部分,我们习惯于称为“二南”,由于它的年代问题始终存在争议,至使许多相关问题难以明确。其实,《二南》由西周初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而得名,是周公、召公所辖两大区域的诗歌,应该属于西周时期的作品,其中也许或有王时诗流传下来,被编在《二南》中,但也不会是全部,主要还是盛行在周、召分治时或稍后的诗歌。因为诗在“周南之国”而编在《周南》,诗在“召南之国”故编在《召南》。  相似文献   

19.
桐城文化,在安徽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提桐城文化,有的人认为就是“桐城派”文学,津津乐道“桐城文章甲天下”.其实,“桐城派”文学只是桐城文化的一部分;代表官方文化的那一部分;桐城民间文化,在历史上也极为发达,其中又以山歌最为灿烂.桐城山歌,古人称“桐城时兴歌”,简称“桐城歌”.原先,它只是起于桐城地方的一种小曲调,大约明代以后,逐渐流布到吴语地区(指今浙西、苏南及上海地区),成为有名的“吴歌”的组成部分.关德栋1962年8月为明人冯梦龙《山歌》作序时,论道:  相似文献   

20.
一部历史文学杰作,一定是杰出在“文学”上;但批评者否定一部历史文学创作,都只需指斥其违背史料之处——所谓“胡编滥造”。因为中国历史小说,源于宋元特别是明朝中叶以来将《资治通鉴》等史书通俗化,以及普及历史的社会风气。从《资治通鉴》到《通鉴纲目》到《通鉴节要》再到“按鉴”、“通俗演义”,这条将《通鉴》、《纲目》等史书逐渐普及化、通俗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