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螺女故事在大理剑川石龙村的白族民众中有较广的流传,当地的螺女故事从类型上说有单纯的螺女故事型、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型、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型。当地的螺女故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螺女故事的两大系统在石龙都有流传,螺女故事与龙女故事的复合体现了白族的崇龙传统和宗教信仰,螺女故事与洪水后人类再殖故事的复合则体现了西南少数民族的区域文化特色,石龙的螺女故事还在细节变化中表现了白族的民族特性和白族文化的特色。  相似文献   

2.
在两汉主要的法律形式律、令、科、比之外 ,故事还是一种重要的法律形式 ,在汉代政治法律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王朝设“掌故”一职“主故事”。本文在搜集两汉故事的基础上 ,主要考述了两汉故事的形成与废止 ,两汉故事的内容 ,两汉故事的法律效力与地位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徐翠 《民俗研究》2013,(1):65-70
民间社火是昭君戏传播的重要民俗文化土壤,"扮故事"和"竹马"是社火游艺队伍中装演昭君故事最主要的两种表演形态。昭君戏与"扮故事"、"竹马"相结合,是故事内容与艺术形式双向选择的结果。"扮故事"和"竹马"等社火艺术装演昭君故事,是昭君戏舞台传播的一种延伸形态。  相似文献   

4.
江帆 《民俗研究》2023,(3):97-103+159
本土故事是依附特定区域的自然生境与社会生境产生并承传的,具有“在地”“在场”的可感性。本土故事以其保留的原生地场景,为我们提供了“别一种”感知地方、建构知识、思想与智慧的可能。与通识意义上的现代叙事比较,本土故事的价值与魅力在于能够导引我们进入具体的生活世界,进而从故事中的“地方”镜像发现“故事里的中国”,建立起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文化链接。随着新的地缘文化审视与研究的展开,对本土故事的概念及其内涵应重新审视并理性认知,基于这一视域,本土故事或可再次将“地方”照亮,成为理解“地方”乃至现代中国的切入点,而“故事里的中国”也将成为极富现代意味的“时尚”表述。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史籍中存在数量可观的相人故事,故事中相人术不仅是一种用来预测命运的形法知识,更是一种与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功利知识。尽管我们尚不能断定相人故事真实与否,但它们在特定政治事件中所承担的功能却是可以被把握的。本文选取《史记》所载汉初女相师许负的相人故事为个案,详考许负故事的背景与原委,并着重讨论了其与文景政局书写的关系。许负故事产生于文景朝特定的政治语境中,并参与了文景之治的建构过程,藉由许负故事,文景政局中某些历史细节或可更为清晰地被呈现。同时,司马迁选择将许负故事收入《史记》,亦是其叙史策略之需。  相似文献   

6.
《耿村民间故事集》中有大量与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相似的文本,其中的一组异类婚恋故事更与《聊斋》渊源深厚。运用类型学和叙事学的研究方法对之进行比较研究,可考察文人叙事与民间口头叙事的共性与差异,将揭示出耿村故事在叙事上的文人化倾向:一是很少出现民间幻想故事的重复律特征;二是情节和母题具有文人化特征;三是故事人物的身份呈现出文人化倾向。这些都表明耿村异类婚恋故事很可能是文言小说向民间回流过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民间故事学考察的对象是故事文本和故事的传承人或讲述人,即故事家。两者相互关联,演述活动的主客体之间构成了一种互动的再生产关系。20世纪民间故事家的考察与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故事家的发现和研究为中国现代故事学开辟了一条崭新的学术路径,为民间和学者在故事层面的知识交换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孟姜女故事的稳定性与自由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把所有具备“为死去的丈夫而哭倒长城”这一“标志性事件”的孟姜女故事称作“孟姜女同题故事”。对同题故事的所有母题进行合并同类项,我们就可以归纳出9个故事“节点”。故事的节点网络构成了一个自足的逻辑体系,某个节点被篡改后,必然会发生连锁反应,可能引起故事逻辑结构的全盘崩溃,或者导致原有故事主题的全面消解,因此,节点就成了同题故事中最稳定的因素。而只要故事家不篡改故事的节点,任何相容母题的进入,都不会影响到同题故事逻辑结构的变化。无论是在节点之上,还是节点之间,都存在巨大的想象空间,可以让故事家们充分地驰骋自己的文学想象,随人所愿地增添新的故事母题。要之,在故事的传承与变异过程中,传承的稳定依赖于节点的稳定,变异的随意是指节点之外的随意。  相似文献   

9.
李丽丹 《民俗研究》2016,(6):97-105
"ATU 510A灰姑娘"型故事百余年的故事研究史呈现出民间故事研究的方法变迁:中外民间故事类型的索引编纂确定了故事类型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存在;类型中稳定的"继母虐待""以鞋试婚""生母变牛"等母题是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的分析重点;新马克思主义者扩大故事文本的研究对象与研究领域,展开童话中的阶级斗争图景;女性主义研究揭示出故事中人物形象的男权中心主义实质与长期处在男权压制下的灰姑娘在当代语境中逐渐形成顺从与抗争并存的局面。一个故事个案在研究方法与研究成果的层累,对民间故事的互文性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佛教影响下的入冥故事,有着明显的宗教寓言性质。随着传播的日益广泛和佛教不断中国化,此类故事的内涵与重心,也处在一个逐渐由早期侧重展示地狱惩诫到后期侧重救赎与超度的演化过程中。本文结合传世记载与敦煌文献,讨论了佛教入冥故事的内涵及其演化。  相似文献   

11.
90年来,中国鼠婚故事研究在历史地理学派和实证主义的规束下,其发生学的结论呈现出由一元向多元起源论发展的走向。循环式结构是判定其印度起源的重要依据,亦是鼠婚型故事类型学辩争的焦点。学者的分歧暗示出构建类型学体系的标准问题,故事类型的单一性与中国民间故事的繁复性相抵牾。中国鼠婚故事与鼠形象的两重性映射出民俗心理的对立结构,为中国鼠婚故事的发生学和类型学探讨提供了旁证。  相似文献   

12.
严崔萍 《南京史志》2011,(18):56-57
孩子天生喜欢听故事,优秀的儿童故事蕴含着儿童的幻想与诗意、自由与欢愉、激情与冲动、活泼与灵性;好奇中的兴奋,天真中的幽默、神秘中的探索,困惑中的渴望;对大自然的亲近,对童话世界的向往,无一不是幼儿身心的绽放与挥洒,思想的灵动与鲜活。一、理解故事内容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3.
王立 《东南文化》2002,(1):53-54
变羊故事发端于汉译佛经故事。羊崇拜中的化观念是复杂多样的,其与方术、鬼灵仙怪等传统化多种分支纠葛难分。母题利用变羊信仰教训妒妇,故事主流倾向被注入了男性强势化导向。而故事前半部分暗示的男性性放荡,则被轻轻掩盖了。  相似文献   

14.
张举文  桑俊 《民俗研究》2017,(2):91-102
在广义的文化语境下,中国"月老"型故事中的月老形象在两千年的岁月中如何传承和变异?何以至今仍被人们口口相传?故事中的元素是如何随着它们与文化核心价值的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只有当外来故事中的关键元素与本土文化有相似的特征,方能满足本土观众的需求,并融入本土;反过来,这些关键因素又深化了故事中隐含的信仰和价值观,而且故事的改变预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整合的前奏。  相似文献   

15.
鞠熙 《民俗研究》2015,(2):81-90
在中国与法国的宗教传说中,有一类极为相似的故事,它们都讲述一个凡人女孩生来美丽,却因宗教信仰而招致磨难,最后舍去身体而获得神性,成为被崇拜和祭祀的对象。这类"凡女得道"的故事与中法两国普遍存在的民间信仰有关,在两国都有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对两国同类故事的相似之处进行描述并深入探讨故事的母题细节后,可以发现故事所反映出来的,是中法两国关于女性的身体、家庭和超越等方面截然不同的观念。  相似文献   

16.
川端康成《雪国》表层故事的禅佛意识和虚无主义情调具有明显的消极颓废色彩,只有当表层故事之后潜故事投射到表层,大大改变了表层故事的形态,所谓虚无和死亡之美的审美形态才臻于完整。在驹子潜在视角与形式叙述者、岛村的视角对抗中,潜故事逐渐浮现;此时由于驹子潜在视角是价值独立的,故《雪国》叙事结构又有复调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山东淄河镇孟姜女故事文本的现实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齐文化发祥地的淄博不仅承载了两千余年的齐文化的深厚底蕴,也是孟姜女故事的重要传承地,至今仍保存着大量与孟姜女故事相关的民间风物,本地的故事文本呈现出较强的现实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井长海 《民俗研究》2022,(1):142-155
《左传》中的重耳故事是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自足的叙事圆环,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叙事整体进行研究,也是《左传》采录口头文本的痕迹的最佳例证。以口头诗学理论三个层面的结构性单元(程式、主题、故事范式)逐层分析《左传》中的重耳故事可以发现:《左传》对重耳的叙事多次运用了口头叙事所特有的主题与重复叙事,《左传》中的重耳故事与西方的英雄传说在故事范式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这些分析基本确定《左传》中有关重耳的记载源于当时口耳相传的故事文本,而并非史实的直录或作者的构思创作。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编著的《东干民间故事传说集》集故事文本与研究于一体,是故事学、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其对东干民间文学的介绍与《故事情节比较研究》呈现了移居国外的东干回族民间文学的特征,东干民间故事与突厥语族、蒙古语族及东亚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民间文学之间的相似性,并与中国古典小说密切相关。该研究代表了俄罗斯汉学的治学精神,体现了李福清在文化整体观视野下的故事研究对故事类型学、形态学、历史诗学等多种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20.
《庄子》颇爱称引孔子故事。详考这些故事,对孔子的称呼分为"孔子"与"仲尼"两类,这隐然关联着故事叙述者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塑造——以孔子为先贤、利用孔子形象正面讲述道家思想时,两种称呼均可使用;而以儒家门徒身份戏拟儒家孔子记述时,则必然称孔子为"子"。了解这一现象有助于理解《庄子》讲述孔子故事的文化立场及对儒家贤者的态度,也有助于认识其他讲述孔子故事的传世及出土文献的性质与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