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一“黄梅戏的前身,是流行在鄂东黄梅县的采茶调。”“黄梅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的采条调。”(摘自1953年《华东戏曲剧种介绍》第一集《安徽省剧种分布说明》陆供非《关于黄梅戏》)“是许多年以前,湖北的黄梅县常闹水灾,难民扶老携幼,流离失所,无法生活,部分灾民,乃以云板、小锣或渔鼓、简板为节拍,沿家卖唱,换些谷物。这种曲调渐渐形成了戏曲,在安徽生报并得到发展,因为来自湖北黄梅,故称为‘黄梅调’,又称为‘化谷调’…··导年也有人称黄梅戏叫‘湖北花鼓’。”(摘自1956年安徽人民出版社王兆乾《黄梅戏音乐》)“黄梅调…  相似文献   

2.
一、安庆黄梅戏的由来安徽省艺校黄梅戏科教师、黄梅戏名老艺人丁永泉,1960年9月17日对我说:解放前黄梅戏在安庆府6县都叫黄梅调,因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最早安徽艺人唱黄梅戏,其唱腔道白,都用湖北黄梅的原腔、土语,有些唱词因用黄梅话安徽人听不懂,就改为普通话演出。我在《养麦记》、《告经承》、《私情记》等戏中就是用普通话和黄梅话演唱的。大约到了光绪年间(作者注:可能还要早些),黄梅戏传到石牌之后,怀宁、望江、桐城唱黄梅戏的人多了,在道白上就改为怀宁话。黄梅戏大部分剧目,包括一套常演剧目,如《张朝宗告情》、…  相似文献   

3.
1962年11月间,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根据当时主管文艺工作的省委副书记桂林栖同志的意见,由团长蓝天(后任文化厅厅长)同志率领云集合肥的黄梅戏名家及全体演职员,首次光临黄梅戏发源地黄梅县访问演出10天。他们当中有国家一级剧作家、《天仙配》与《女驸马》改编者陆洪非,国家一级戏曲音乐家、《天仙配》与《女驸马》的编曲者时白林,《罗帕记》的整理者之一、导演乔志良,华东区、安徽省戏曲汇演大会一等奖得主王少访,获华东二等奖、安徽省一等奖的张云风及丁紫臣、王少海、工流琴、许自友、丁俊美等主要演员。王少防等都说这次到黄梅…  相似文献   

4.
在台湾,居住着约400万由大陆移居的客家人,其中祖籍镇平县(今蕉岭县)的台胞尤多。据《蕉岭乡亲入垦台湾概况》一文称:“《台湾区姓氏堂号考》一书中所载的100个大姓中,有丘、何、利、吴、汤、巫、李、林、胡、张、孙、徐、涂、许、陈、冯、傅、曾、温、黄、杨、廖、刘、蔡、邓、郑、卢、赖、戴、谢、钟、邝、罗33姓与蕉岭有关。  相似文献   

5.
干宝字令升,今河南省新蔡县人。其祖统,三国时为吴奋武将军、都亭(今湖北省恩施市)侯;父莹,字明叔,号无瑕,为吴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丞,进封立节都尉;母桓氏。兄庆,字源长,仕晋为武宁县令;嫂魏氏。 干宝是我国东晋初期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其《搜神记》是我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的著作,对中国文化有极广泛和深远的影响。但正如刘知几所说:“知宝者稀,知音盖寡。” 了解干宝的人,与干宝作品的影响相比较,极不相称。很多人看过电影黄梅戏《天仙配》,知道元代剧作家关汉卿…  相似文献   

6.
马陵之战起因辨析刘韵叶公元前341年,"战国七雄"中的齐、魏爆发了马陵(今山东省郯城县马陵山)之战,这在《孙胺兵法》、《古本竹书纪年》、《孟子》、《战国策》和《史记》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记载,与公元前353年的齐、魏桂陵(今山东省菏泽市东北)之战判然有别...  相似文献   

7.
会宁爱国名将郭(1192~1236),又名郭斌,金代会州(今甘肃会宁县)人,著名将领,曾在抗击西夏、蒙古的入侵中英勇作战,屡立战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民族英雄风范,《金史》有其传记。在今会宁县内仍保存有曾驻守、战斗过的郭城驿古城址和西宁城古城址。关于会州在金代的行政建置,据道光十一年《会宁县志》及《金史·地理志》等记载,北魏始置会州(治今郭城驿),唐置西会州(治今靖远县东北),宋称会州,建炎四年(1130)为金占领,归属熙秦路、秦州、西宁县管辖。金划全国为19路,设路、府、州、县四级组织。大定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新疆的医学教育以短期培训班为主要形式之一。1919年,新疆督军兼省主席杨增新上书中央政府,经批准举办f新疆历史上第一个医药卫生讲习所。学制3年。杨增新委派高峻岩为教员。所址设在省实业厅(今自治区人民政府附近)。在全疆经考试招生录取学员39名。省政府每年为讲习所划拨省银票17893两为办学经费。讲习所开学时,杨增新亲临讲话,勉励学员勤奋学习,造福桑样。讲习所教材选用北平(北京)出版的标准医籍,有《医学心悟》、汤头歌诀》、《医方集解})、《本草必要》、《伤寒论》、《金匾要略》、《内经》、《难经》、《频…  相似文献   

9.
《两(唐书)校读札记》质疑文亦武1994年第1期《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刊载的《两(唐书)校读札记》(下简称《札记》),对新、旧《唐书》中的十三例疑误作了细致的考辨,其中大多言之有据,确然可信;但有几条则嫌论证欠密,过于武断。今不揣谫陋,略陈于下,以就教...  相似文献   

10.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程乡县升级为嘉应州,辖兴宁、长乐、平远、镇平四县,各县都有县志,今以《嘉应州志》、《程乡县志》、《镇平县志》和《平远县志》(下简称嘉应诸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船头行由来     
《福建史志》2014,(2):53-53
清代中叶至民国初年,龙海县城石码镇新行街(今新华路)有一种专营石码与台湾之间货物购、销、储、运的机构,俗称“船头行”。 据《石码镇志》载:石码原名石溪,明弘治元年(1488年),设锦江埠,集市贸易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12.
汉金城县治所地理位置考辨刘满关于汉代金城县治所的地理位置,国内学术界言人人殊。《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故城在今甘肃皋兰县(即今兰州市)西南”①;《中国历史地图集》标在今兰州以西几十里的黄河南岸②;《北周地理志》说:在“今兰州市西北四里”③;新《辞...  相似文献   

13.
根据省市工作部署,蕉岭县第二届新方志编修工作于2002年12月启动。经过三年多的努力工作,《蕉岭县志(1976-2000)》目前已进入编辑总纂阶段。蕉岭县方志办用“以会代培”的形式召开编辑总纂研讨会,研究讨论续志编辑总纂阶段碰到的实际问题。参加研讨的人员有本轮修志的主编1人,副主编3入,特约编辑13人。他们来自各部门,负责单位志稿的撰写和部门志稿的编辑以及系统志稿的总纂,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4.
徐铜器铭文零释王辉今所见徐国有铭铜器有王鼎(《三代》4.9.1)、庚儿鼎(《考古》1963年5期)、宜桐盂(《周金》4.39)、儿钟(《三代》1。53)、王孙遗者钟(《三代》1.63)、儿钟(《三代》1.50)、徐王子钟(《录遗》4)、王义楚(《三代...  相似文献   

15.
梅州市新编地方志的工作从1985年开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关心、支持下,经过全市修志工作者十年的艰苦努力,已经全面完成了新编县志的任务,名列广东省榜首,得到省的表彰奖励。 十年来,全市各级共组织了2500多名专业和业余人员参加地方史志的工作。目前已出版的新编县志有《五华县志》、《兴宁县志》、《蕉岭县志》、《大埔县志》、《平远县志》、《梅县志》、《丰顺县志》亦已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审定付印。各县志成书合计760余万字。《兴宁  相似文献   

16.
苏海洋 《丝绸之路》2011,(16):14-17
法镜寺中心柱窟源于河西,对川北石窟产生影响,说明西和石堡为陇蜀大道所经。《新路颂》刻于唐初,其所在石峡镇坦土关即历史上北通陇右、西控仇池、南吞巴蜀的龙门戍、龙门镇或龙门关。佛爷台石窟窟形、造像与天水麦积山、法镜寺及四川广元、巴中石窟有联系,它的发现证明秦蜀古道与陇蜀古道在徽县汇合后,经姚坪翻越青泥岭入川。《新开白水路记》石刻表明,北宋嘉祐二年(1057)后,河池(徽县)至长举(治今白水镇)的道路绕开青泥岭,经白水峡至兴州(治今略阳)。  相似文献   

17.
《初寮集》集外文《仙弈山新殿记》刘汉忠辑考王安中(1076-1134)字履道,号初寮,中山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县)人,元符三年进士,宣和元年(1119)拜尚书右丞,三年(1121)为左丞,五年(1123)以庆远军节度使河北河南燕山府路宣抚使,知燕山府。...  相似文献   

18.
一、众人浇开山茶花不少看过《放者四与张二女》剧的观众,都称赞这出戏象一株素雅芳香的山茶花。这株山茶花之所以能吐蕊流香,一是由于它根植于黄梅这一方乡土,二是因为它有许多热心把黄梅戏请回老家的人为其精心培植、及时浇灌。《放})剧取材于散见黄梅民间的许多有关放者四与张二女的折子戏。这些折子戏,在旧社会都被斥之为“花鼓淫戏”;是武汉市戏剧研究所的周绍颐率先在《武汉剧坛》上发表题为《一部值得重视的爱情悲剧})的文章,唤起了人们对放、张爱情故事的重视,为陆登霞把1982年改编的《放》剧初稿重新拿出来进行修改创造…  相似文献   

19.
黄梅采茶戏流行区域历史文献资料辑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说明黄梅采茶戏是起源于黄梅县,并流传到外县、外省的历史事实,现特将有关历史文献摘抄如下:“借白莲之感(按:指佛教禅宗四、五祖所在地的黄梅县),以奏淫哇,如村童之剧戏,亦示黄叶以止啼,譬化伶之登场,强效具脂而断指,“魔风飘荡,扶雨淋漓,未有盛于此时者也。”(摘自清康熙18年石乔年《重修资福寺记》)“清乾隆初年,出任江西九江关督,景德镇容务唐英是一位戏剧家。他在江西,曾将地方戏一些剧本,港为昆曲演唱。其中《梁上眼》一剧,是根据黄梅采茶戏《菜刀记》改编的。”乾隆乙酉(1765年)《天门县志》:“元宵前数…  相似文献   

20.
宋朝是地方志迅速发展的时代。宋初曾规定地方每三年一上“图经”,后来又有十年一上之说:大中祥符三年,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上《新修诸道图经》一千五百六十六卷,这是全国性的大型《图经》。同时全国许多地方也都修过志书,不少地方还曾多次修志:据张国淦先生《中国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