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浙江衢州韩章训先生既是方志编纂实干家,又是方志理论研究专家。章训先生在繁忙编务工作之余,勤奋笔耕,一本接一本地出版方志学术专著:《普通方志学》、《方志学基础教程》、《方志编纂学基础教程》、《方志接受学基础教程》。其精力之过人,才思之敏捷,创见之迭出,令人惊叹感佩。近日又拜读章训先生所著、由研究出版社于2008年1月出版的《方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 近世学术形成之“显学”,莫不与地下爱宝有关,致学人得以据此新“有”以印证故“有”,或以故有之学以相稽推究而深探其本,遂发展成为所谓“甲骨学”、“敦煌学”者是,惟“客家学”则由“无”所据而由广东兴宁罗元一先生(1906-1976)触类旁通,于缺乏大量史料中别取蹊径创立建构而来。或日自1930年先生始立“客家学”(Horrology)名辞后,客家学之研究遂为世人所重。自先生开此一门研究客家民系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学科之风气至今,已演为国际“显学”之一。  相似文献   

3.
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 ,来研究中国思想史 ,是侯外庐先生所倡导的一个基本为学方法论。本文通过对外庐先生论究乾嘉汉学若干主张的梳理 ,旨在说明此一为学方法论之重要价值 ,并藉以纪念侯先生之百年冥诞。  相似文献   

4.
金启孮先生一生致力女真、满洲学、蒙古学研究,卓然成家.先生史学根底深湛,通晓满洲语、蒙古语、女真语及日、英、德语;又熟知满蒙风俗、掌故,故治蒙古学,于史料之搜集,掌故之解读,均有优势;研究成果举凡史学、语言学、文学无不涉及,皆有成就.先生的蒙古学研究最致力清代,尤其重视满蒙汉关系.其大部分著作涉及满蒙历史文化,如《清代蒙古史札记》、《中国摔跤史》等都是我国民族文化史的重要著作. “先生在中国的学术史上做出了不菲的成就,他的贡献不仅仅局限于女真学、蒙古学、满学,而是对整个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朱凤玉 《敦煌学辑刊》2005,4(4):147-161
北海道大学石壕晴通教授醉心于汉训读与敦煌献的研究,成就非凡,素为学界敬重。由于他是日本敦煌学大师藤枝晃教授的乘龙快婿,对藤枝晃先生在敦煌学研究业绩的整理,孜孜砣砣,不遗余力。而我与外子也正致力于先师潘重规教授有关敦煌学研究成果的整理工作,情境相似,对石蟓先生尤为感佩。明年春,先生即将退官,学界特筹划编纂《纪念论集》,征稿于我,本人因执行《百年来敦煌学研究之述评与研究方法之考察研究》划,正拟针对日本学界对敦煌学研究的成果与方法进行考察,乃以此为题,撰写论,既可资先生退官之纪念,又可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效。唯以囿于识见,且僻处海隅,资料搜寻不易,墨漏讹误,自知不免,尚祈博雅方家,有以教之。  相似文献   

6.
本期寄语     
林志纯先生去世,海内震悼,本刊前后收到许多怀念林先生道德文章、前言往行的文字,限于篇幅,谨于此期刊出刘家和先生《为我学世界古代史引路的老师——怀念日知林先生》和王敦书先生《泰山北斗一代宗师——林志纯和中国世界古代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两篇文章,以志学林之思念。两位先生都是当今硕学长者,他们与林志纯先生渊源既深,且识见高远,其对于林先生的追思、评价,情意绵长,学理精醇,足与常存。  相似文献   

7.
文献学家罗继祖先生萧文立鲠庵老人罗继祖先生是现存无几的规矩不失、风范俱在的耆学宿儒之一。他弱冠追随王父雪堂先生治乙部之学,沉潜史海文渊,倏逾六十春秋,所造深广,著述身等。但关于他的地位和贡献,至今尚罕有论及者。尤其是他对文献学的贡献,除去他的助手王同...  相似文献   

8.
张涟 《大江南北》2018,(8):21-23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我想起了驾鹤仙去已10年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蒋学模先生。今年恰逢先生诞辰100周年,想起先生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方面,严谨治学,席不暇暖的情景,不觉怀着敬仰和怀念之情,追忆起与先生交往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9.
1988年5月10日,沈从先生驾鹤西去永远地离开了我们。17年后,中国一份名的报刊《南方周未》通过对瑞典学院院士、诺贝尔学奖评选委员会名汉学家马悦然先生的专访,透出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如果沈从先生在1988年能活到10月份。那么诺贝尔学奖得主便肯定是他了。读完这篇报导不禁更加让人慨叹唏嘘感怀系之。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断言:"退之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①韩学研究专家刘真伦先生亦指出:"韩愈的学说奠定了宋学的基础,……宋学即是韩学。宋人对韩学接受与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宋学兴起、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考量,韩学即是宋学。"②正因为韩愈在文学史、思想史与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自宋代起,"韩学"即逐渐发展成为了专门之学。作为开展韩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韩集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在宋代蔚为大观,并产生了众多对后世影响巨大的校本、注本以及集注本,流传至今者尚有  相似文献   

11.
我们这次阳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研讨会是很成功的.首先,这次研讨会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微观的开拓,应该说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从宏观把握而言,陈来先生昨天关于拔本塞源思想的探讨是一种宏观的论述,谈了圣人之心是什么,圣人之学是什么,圣人之教是什么.圣人之心就是万物一体之仁的仁心;圣人之学就是一种成德守业之学;圣人之教就是“五教”.  相似文献   

12.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黄永年先生的《唐史史料学》,是唐史研究的必备工具书。黄先生昔年受业于吕思勉、顾颉刚等先生,学有渊源。黄先生主要从事于唐史研究,参与了中国现代古典文献学科体系的创立,先后担任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等职务,堪称古文献学一代大家。《唐史史料学》为其代表之作,亦为唐史研究的必备读物。  相似文献   

13.
<正>《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八《伊川先生语》四:"古之学者一,今之学者三,异端不与焉。一曰文章之学,二曰训诂之学,三曰儒者之学。欲趋道,舍儒者之学不可。"(程颢、程颐:《二程集》,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7页)此即后世所谓小学、辞章、义理三学之滥觞。而义理之学,实包儒学与所谓异端,即儒学之外的诸子与道、佛二教,如熊赐履《学统》即以诸子与道释二教为异端。清末宋恕当中华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明确提出救世之策在于复兴"周末诸子之教"。在《致夏穗卿书》中,梳理两千年来先秦诸子  相似文献   

14.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和辽宁省民族研究所前所长、《满族研究》前主编金启孮先生,于旧年曾相会,叙谈满学与红学关系,在座的还有齐儆教授、王琬教授,金先生之女金适等。因当时所谈内容,有可记的地方,故由本刊副主编李德先生商取当时纪录、整理如下,现发表以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民国以来的史学界,义宁陈寅恪先生,新会陈援庵先生,长乐(今五华)陈槃庵先生,皆属一代宗师级的人物。义宁陈先生治隋唐政治史,善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成就为举世公认。故晚近学人,多以治义宁之学为进身学界之捷途,能得义宁治史之方法与真精神,替国家民族作出贡献却十分鲜见。不过因之成名射利的确不乏其人.故义宁陈氏少学发展到今天,已由显学诼渐转峦为俗学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徐复先生早年师事黄侃先生,攻读文字、音韵、训诂之学,精研古典文献;后又问学于章太炎先生,专治乾嘉以来朴学家著作,深有所得,成就卓著,是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文献学家和辞书编纂家。徐先生的《秦会要订补》、《徐复语言文字学丛稿》、《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后读书杂志》等,均为名山之作,主编的《广雅诂林》、  相似文献   

17.
论敦煌文献展现的六朝隋唐注释学--以《毛诗音隐》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训读的研究自古以来一直是日本学界重视的课题。北海道大学石壕晴通教授既师承训读学专家筑岛裕博士,又亲炙敦煌学大师藤枝晃教授,浸淫于日本汉训读之研究,又醉心于佛教经典与书训读之研究,并扩及敦煌汉书解读之研究,成绩斐然,卓然有成。余与石蟓先生结识,源于1990年在敦煌参加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先生陪同藤枝晃教授前往敦煌莅会,我则陪侍家师潘重规教授与会。之后,凡有关敦煌学术会议均有缘交流。先生风采夙所钦仰,钻研学术尤所敬佩。今先生将于2005年3月31日退官,学界特发起《石蟓晴通教授退官纪念论集》的编纂,征稿于我,不能无作。  相似文献   

18.
1888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广雅书院原有两祠,一曰岭学祠,为“礼宋儒诸贤之所”(台湾著名学者苏云峰先生语);二曰濂溪祠,属专礼周敦颐之所。岭学祠在书院西北,濂溪祠在东北,从坐向看,位居岭学祠上;岭学祠为礼众贤之所,濂溪祠为礼  相似文献   

19.
满族女画家爱新觉罗毓宜,1922年生,清庆亲王奕劻之曾孙女,载振之孙女。幼年入家塾,从津门耆宿樊筱舫先生学书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近年又得族叔、著名画家爱新觉罗溥佐先生的指点,艺术更臻成熟。现为天津市文史馆书画组成员。 毓宜女士擅画兰石,应本刊编辑部之邀,绘《兰石》一幅,以飨《满族研究》广大读者(见本期封底)。  相似文献   

20.
权赫秀 《史学集刊》2005,1(4):105-109
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就曾于《陈垣敦煌劫余录序》一中提出“预流”与“未人流”之说,认为敦煌学已成“今日世界学术之新潮流”,因而呼吁中国学必须急起直追。可见,学问如同流行一样,实际上也可以作热门与冷门之分。举凡热门之学问,或因其研究对象之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