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7年6月底,邓演达在多次劝告汪精卫集团坚持革命无效后,毅然辞去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中的职务,化装成铁路工人,只身悄然离开武汉,步行北上郑州。 此前,他与宋庆龄、陈友仁曾邀约国民政府的苏联顾问鲍罗庭,商讨今后的斗争之路,决定暂时撤离武汉,到苏联去访问并共商大计。他们决定分三批出发。邓演达和苏联顾问团为第一批,鲍罗庭等人为第二批,宋庆龄、陈友仁为第三批。 邓演达在郑州上了西去的火车,在往西安的途中追上了苏联顾问团归国的汽车队。这批人中有邓演达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主任时部内的苏联顾问铁罗尼。汽车…  相似文献   

2.
胜过昔日关云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周保中从苏联莫斯科国际列宁学院学习归国,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东北参加领导抗日战争的工作,担任中共满洲省委委员兼军委书记的重要职务。为了创建抗日武装,联合一切抗日力量,共同打击日本侵略军,满洲省委决定由周保中去争取和团结当地的救国军、自卫军等抗日队伍,广泛开展抗日活动。这年7月,周保中来到救国军前方总指挥部,取得了他们的信任,当上了参谋长。不久,他就领导救国  相似文献   

3.
汪子嵩 《百年潮》2000,(1):19-22
《人民日报》原理论部主任何匡同志因病逝世,我们这些当时和他一起工作的人十分悲痛。建国初期,全国干部和群众普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教材主要来自苏联。何匡同志是当时重要的俄文理论翻译  相似文献   

4.
左权同志湖南醴陵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校毕业后,赴莫斯科入军事大学.一九三○年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长征到达陕北,一九三六年任红军第一军团代军团长.“七·七”抗  相似文献   

5.
<正>沙可夫(1903—1961),浙江海宁人,原名陈维敏,曾用笔名微明、克夫等,是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重要开拓者。沙可夫少年时期就酷爱文艺,渴望通过文艺改造旧社会,青年时期赴法国、苏联游学,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和革命理论学习。回国后,沙可夫辗转来到中央苏区,进行文艺教育宣传、创作及文艺理论等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成为他之后在延安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文艺工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左权是我党军队抗战时期在前线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军事干部,他的名字与中国抗战的历史密不可分。王明来到苏区后,左权成为红大惟一的军级教官左权自醴陵潞河中学毕业后,即考入广东湘军讲武堂,后直接转入黄埔军校一期,并于1925年在黄埔军校由陈赓介绍入党。他毕业后参加了统一广东的两次东征,历经战斗的洗礼,因成绩优异作战勇敢被选送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左权由苏联学成后回国,即进入闽西苏区红军部队,并担任红新12军军长。后又被调入中央苏区,直接策划和参与了著名的宁都起义,被任命为红15军军长兼政委,当时左权只有25岁。年轻的…  相似文献   

7.
陈模 《炎黄春秋》2004,(1):40-45
黎群同志永远离开我们走了,我感到无比悲痛。我从1951年3月结识黎群同志起,先后一起工作相处50多年,他是我的老领导,又是我的老朋友,他是个生龙活虎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他为办好《中国青年报》奠定基础1950年12月,苏联青年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团长是苏联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米哈依  相似文献   

8.
长征路上的廖承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彬 《文史精华》2004,(4):55-57
1933年3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常委、全国海员总工会党团书记的廖承志在上海被捕,经何香凝、宋庆龄、柳亚子等人多方营救后获释。这样一来,廖承志在上海的秘密工作就不能继续下去了,他便在家中陪伴母亲。一直到8月底,廖承志的姐姐廖梦醒给他带来了党组织的指示,让他到中央苏区去,后来因为中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为何看重张闻天——张闻天有关中央苏区的三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森 《百年潮》2001,(10):34-41
毛泽东在延安同身边工作的师哲同志讲到党的历史时曾经对中央苏区时期的张闻天有过这样两句评论:“张闻天在中央苏区是颇有影响的人物。这不只是因为他的地位和身份,还有他本身的因素。”因此,他那时下决心争取张闻天,认为“只要能争取到张闻天,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据我个人体会,毛泽东这里所说的“本身的因素”实际  相似文献   

10.
马作新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被选拔到苏联留学的留学生。他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火箭发动机专业,1958年2月回国后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后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十九研究所所长。本文中他回忆了在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第一次见到钱学森,以及回国后多次与钱学森交流科研工作,并在钱学森指导下从事火箭发动机研究等交往经历。  相似文献   

11.
曹春荣 《炎黄春秋》2003,(10):49-51
刘英原名郑杰,湖南长沙人。她是1933年6月到达赣南东部瑞金的。她由共产国际分派,从苏联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  相似文献   

12.
陈修良 《世纪》2023,(2):57-61
<正>1949年12月,我见过周恩来总理,回到南京时,柯庆施同志已经由副市长提拔为市委书记了。他对地下党员的态度是很有保留的,我的处境非常困难。正好这时中央发来一个通知,要各省市派组织部长去苏联考察,我就趁机参加了考察团。代表团叫“组织工作考察团”,约30余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访苏代表团。团长张秀山,副团长王尧山、王甫,任务主要是考察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特别是怎样领导党政工团的工作。刘少奇同志和王光美同志接见了代表团,少奇同志说,这次去主要看看1934年后苏联共产党是如何领导的,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  2 0 0 1年 1月 2日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干部大会 ,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决定由朱佳木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的文件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朱佳木同志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的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发表了讲话 ,他说 ,对朱佳木同志 ,有很多人是熟悉的 ,据我了解 ,当代中国研究所一些同志过去就和他有过交往。朱佳木同志对社科院也并不生疏 ,他在社科院初创时就参与了工作 ,到现在已是三进社科院了。 1 977年到 1 980年 ,他随乔木同志来开办中国社会科学院 ,这叫…  相似文献   

14.
正1946年4月26日,正在延安学习的昆明地下党员刘浩接到中共中央组织部通知,要他和爱人禄时英立即到王家坪总部,朱德同志要接见他们夫妇。到了总部,朱老总见到他俩后,开门见山地说,今天找你们来,就是要商量一下怎么做好滇军工作的问题。中央考虑你们是云南人,又对云南上层情况比较熟悉,决定派你们去开展这项工作,并对禄时英说:"我和你父亲很熟,他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禄时英的父亲禄国藩是滇军元老,  相似文献   

15.
我与宋时轮同志相识几十年。他给我留下的记忆却是永远也抹不掉的。我深切地怀念他,怀念这位老战友、好同志。60年前,我和时轮同志同在江西中央苏区。我们虽然早已相识,但在工作中没有直接联系,也没有多少来往。1934年到1935年,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我和时轮同志又一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初期向苏联派遣留学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久春  蒋龙  姚芳 《百年潮》2008,(11):56-59
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相似文献   

17.
蒋经国是蒋介石长子,1925年去苏联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中央军政学院学习。留学期间,对蒋介石的反共立场,发表过抨击性的言,令蒋介石大为不快、断绝对他的经济支援。蒋经国毕业后留在苏联工作,担任乌拉尔重型机器厂技术员、副厂长,娶苏联人为妻,加入苏联共产党。后因苏共内部清洗,蒋经国被发配到西伯利亚伐木。蒋介石怜其父子关系,把他从苏联接回,勒令他在故乡浙江奉化溪口镇潜心默化,苦读圣贤之书,以“洗面革心”。在此期间,蒋经国郁闷不畅,闭门不出,专心读书。长时间埋在古书堆里,难免产生恹倦之意,闲来研究中国水墨画。 …  相似文献   

18.
左权同志湖南醴陵人,幼聪敏,性沉静.稍长读书,即务实用,向往真理尤切.一九二五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献身革命,生死以之.始学于黄埔军校,继攻于苏联陆大.业成归国,戮力军事,埋头苦  相似文献   

19.
我见到李立三同志,是在1949年10月30日召开的北京教职员代表大会成立北京市教育工会的会议上。他那时是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全总主席是刘少奇同志。李立三同志以“立三路线”而出名,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从事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之一。“立三路线”在党内统治不过几个月,六届三中全会他遭到批判后,就到苏联学习和工作。解放战争后期他才回国,先在东北,后到北京,依然领导工人运动。我见到他时,他已有五十多岁,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口才极好。在北京市高等院校教职员代表大会作报告,他没有讲演稿,也没有提纲,一口气讲了三个钟头。  相似文献   

20.
李运昌 《神州》2008,(3):48-51
1925年秋天,我17岁,刚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乐亭县党组织就派我和另一个人到苏联去学习。党的负责人把一封介绍信交到我手里,说:"到北京去,找李大钊同志!"听说要去找李大钊同志,我心里非常高兴。他的家大黑坨村离我的家只有8里地。他在我们那一带相当有名,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许多有关他的故事。他少年时就才思敏捷,能文善诗;他出洋留过学,是个大学者,大教授。我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以后,又知道他是我们党的创始人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