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竹刻辨伪     
在张珩同志遗著《怎样鉴定书画》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书画作伪"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类。一类是完全作假,其中文包括:照模、拼凑、摹拟大意、凭空臆造等四种方式。另一类是利用前人的书画,用改款、添款或割款的方法来做假。"谈到竹刻,虽属雕刻小品,传世之器比起其它文物门类来也为数甚微,但作伪的方式方法却和书画颇有相似之处。近年观摩实物,浏览图象,有些  相似文献   

2.
施远 《收藏家》2011,(5):31-38
明代以来,江南的竹刻大抵不出嘉定、金陵二家,其盛行的区域未出吴地。及至清代雍乾以降,自新昌人潘西凤一出,浙中竹人始日渐增多。发展到道光朝以后,浙江地区的竹刻在艺术上不仅超越了传统竹刻重镇嘉定,也让新兴的吴中竹人群体相形见绌,成为清代后期文人竹刻的代表。  相似文献   

3.
新春伊始,常州“徐氏刻竹世家”,在前几年出版《徐素白竹刻集》、《徐秉方竹刻集》、竹刻留青第一家》之后,又推出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本竹刻人传记———《徐秉方刻竹人生》。此书作者为高进勇,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万字,配有精美资料图片百余幅,装帧典雅,用纸考究,印刷上乘,她一经问世,便受到全国工艺美术界、收藏界的广泛关注。徐氏刻竹世家这四本专著的陆续出版,形成了留青竹刻的艺术展示、研究以及刻竹人成长经历的一个大系列,这无疑是对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特别是对竹刻艺术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竹刻家用刀塑造传世神品,生活用不凡…  相似文献   

4.
李军 《收藏家》2004,(11):36-40
中国竹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最早起源于战国, 而文献记载亦可追溯至唐宋。然而竹刻真正形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则是在明中期以后。江苏嘉定成为竹刻艺术首先兴起的地区。朱鹤、朱缨、朱稚征朱氏祖孙三代成为嘉定竹刻技艺的代表,所形成的“嘉定派”竹刻技法,风格鲜明,自成体系。“嘉定派”不但是明末清初时期竹刻艺坛的主导流派,而且还是清康熙以后嘉定地区各种竹刻新技法流派创导的启蒙,因而在明清竹刻艺术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影响极其深远。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中国嘉德秋拍推出"逸炉:古器雅集"专场,一批清中后期的文人折扇精品亮相,其中有不少精工制作的竹雕扇骨,多系近代刻竹名家之作,如杨澥、蔡照、陆俨少、支慈庵等。(图1、图2)这批良作扇骨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充满"金石味",小小的怀袖雅物成为竹刻能手与文人墨客施展技艺与抒发志趣的载体,在一展一挥中,摇曳出19世纪中国文人的审美追求与好古风尚。扇骨上的"金石"风近代著名竹刻家金西厓在《竹刻小言》中提及"清代晚期,在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 竹刻艺术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宝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我国的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据文献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这说明削竹为简册,文字书于竹,至少在商代已经流行。《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王,诸侯以象,大夫以鱼须文竹,土竹本,象可也。”可见,竹笏是周朝仅次于玉、象牙笏的礼器。然而,在考古发掘中,由于历史与自然环境等因素,古代竹器不易保存,故发现很少。目前所见到的较早的竹雕器是湖北江陵拍马山战国楚墓中出土的三兽足竹卮和西汉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雕龙纹髹彩漆竹勺柄。《南齐书…  相似文献   

7.
竹刻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竹刻艺术主要流行在我国南方各地。考古资料证明,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了竹刻工艺品,明中期以后竹刻艺术发展成熟,成为一个专门的艺术门类,并在江苏地区形成以朱松邻为代表的嘉定派和以濮仲谦为代表的金陵派这两大流派。清代是竹刻艺术的发展繁荣期,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把中国竹刻艺术推向了鼎盛。  相似文献   

8.
庄恒 《文物》1990,(11)
嘉定是竹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明清两代,名家辈出,艺臻精妙,作品为世人所珍重。此地不少著名竹刻家是世代相传或兄授弟及的,如朱鹤、朱缨,朱稚征,沈大生、沈兼、沈尔望,以及封氏、时氏、邓氏等。他们的作品历经数百年的岁月流逝,政乱劫变,今已大多佚失;仅存的少数作品,也多分散在全国各地,不便于我们系统地了解或研究某一家一派的艺术特点。上海博物馆收藏有多件邓氏作品,笔者结合历年所见,就邓氏竹刻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看法。金元钰的《竹人录》将邓孚嘉、邓士杰、邓渭三人收在一起,称:"孚嘉字用吉,闽产也。流寓我邑。工画山水,一丘一壑,多自得趣,设色亦浑朴冲润。"由此可知邓孚嘉原是福建人氏,山水画家,流寓嘉  相似文献   

9.
正叶:中国竹刻是从何时开始的?主要流派与类型?张:使用竹刻工艺制作的生活用具,在秦汉古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出现了,说明竹刻在中国源远流长。直至明代中叶起,由于文人的参与,直接提升了竹刻工艺,从工艺层面升格为艺术层面,逐渐形成了以文人主导、被世人称道的"文人竹刻"。中国的竹刻艺术大致可分为两个流派,一派"嘉定派",是以朱氏三代为鼻祖的;另一派则为"金陵派"。  相似文献   

10.
李军 《收藏家》2003,(8):38-41
清康熙中期至乾隆年间,竹刻艺术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竹刻艺术领域涌现出一批技法创新、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竹刻大师,其中周颢颇受推崇,特别是他所开创的“铁笔深刻绘画法”影响很大,他是继朱三松、吴之瑶之后开创嘉定竹刻艺术新法之又一人。周颢(1685-1773),字晋瞻(有时作峻瞻),号雪樵,又号芷岩、尧峰老人等,刻  相似文献   

11.
李军 《收藏家》2006,(10):10-12
清代康、雍、乾年间,竹刻艺术处于鼎盛时期。在竹刻艺术的发源地嘉定地区,众多的竹刻艺人追仿周芷岩所开创的以绘画入竹之“平面深刻”与“浅浮雕”技法。而在其北边的江苏扬州,则出现了一位雕刻风格有别于周芷岩,并专以擅雕“平面浅刻”为主的竹刻名家潘西凤。潘西凤,字桐冈,号老桐、板桐、阪桐、天台天姥闲人,天姥山樵、天台天姥山樵等,浙江新昌人,活跃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侨寓广陵(今江苏扬州),以鬻艺为生,与当时风靡画坛的“扬州八怪”郑板桥、黄慎、李觯等画家交往甚笃,并与扬州名士蔡嘉、朱冕、汪宏等亦均有交往。潘西凤精于刻竹,颇…  相似文献   

12.
竹刻主要分为透雕、深浅浮雕、皴刻、毛刻、阴阳文浅刻等技法,是我国丰富多彩的工艺美术之一,它与文学书画艺术紧密关联。我国的竹刻艺术无论在内容、风格以及表现手法各方面,都具有卓越的成就。战国时期的竹简有的属于浅刻,有的则是在竹简上用炭墨写成字烤干而已。根据出土发掘资料,立体雕刻各个时期都有发现,但我认为,明清两朝才是竹刻的主要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3.
1995年4月29日至5月21日,广州竹刻家陈根的竹刻艺术展览,在澳大利亚悉尼的达会港腾巴龙公园、谊园(中国公园)、观音寺3个地方巡回展出.吸引了众多华侨华人。有的华人祖孙三代从远处城市开车到来参观,爷爷对孙子大谈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一定要买下刻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重要的书画鉴藏家——太仓王世贞与嘉兴项元汴在鉴藏观念、鉴藏趣向、鉴藏方式、鉴藏诉求等方面差异性的比较分析,以及两人之间耐人寻味的关系疏离原因的探讨,试图细致深入地展现当时缙绅学者型与士绅商贾型两种不同类型的书画鉴藏家在鉴藏活动上的特点和成就,揭示两人关系疏离背后所反映的明代中后期社会环境因素与风尚,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精英阶层书画鉴藏家与具有良好教育的富商巨贾书画鉴藏家在地方文化资源与文化权力上的竞争与对抗。  相似文献   

15.
栾林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2,(7):119-129+143
周必大《庐陵周益国文忠公集》所载题跋多达12卷400余篇,其中有数卷单列为对“家藏御书”和“家藏法帖书画碑刻”的题跋;周另有《跋欧阳修自书诗文稿》和《跋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两件“家藏”题跋的墨迹存世。本文拟将文献记载与作品实物相结合,以周必大对“家藏”作品的题跋为核心,探讨其中所体现的收藏取向和鉴藏理念,作者认为周必大收藏书画更看重其中的文献价值,而非艺术造诣,由此可进一步探讨士人官员的书画收藏及鉴藏家身份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16.
《自珍集》是文物鉴赏家王世襄先生的一本自选集,最近由三联出版。这本书收录的十类内容分古琴、铜炉、雕刻、竹刻、漆器、书画、图书、家具、诸艺、玩具,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文物之爱,亦铭刻着时代的痕迹和作者一生的沧桑。本刊选发《自珍集》自序及随笔三则,以飨读者。——编者  相似文献   

17.
罗扬 《收藏家》2000,(1):61-64
我国竹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唐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但鼎盛期则在明代中期以后。在明代竹刻名家“嘉定三朱”——朱鹤、朱缨、朱稚征祖孙三代人之后,吴之瑶被誉为清初嘉定竹刻的第一高手。  相似文献   

18.
竹子在我国古代被文人学士视为坚贞、清廉的象征。明清以来,以竹为原材料的竹刻艺术在汲取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发展,名家辈出,流派纷呈,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推嘉定派竹刻。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沈大生竹刻《庭园读书图》笔筒,就是嘉定竹刻中颇具代表性的作品。《庭园读书图》笔筒,高14.9、最大径  相似文献   

19.
<正>竹刻(徽州竹雕)是形成并流布于古徽州境内的竹雕艺术,明清时期,古徽州已成为著名的竹木砖石雕刻艺术之乡。早期代表人物有李流芳、程嘉燧、吴元满、李希乔、方洁、程文在等。竹刻分竹面雕和竹根雕两类,作品内容取材广泛,如名家书画、山水名  相似文献   

20.
胡彬彬  张丽 《收藏家》2003,(11):17-22
一、引言我国竹刻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这种由文人关怀培育成长起来的独特艺术,在明、清两代,进入了极为鼎盛和辉煌的时期。众多的艺术流派,交相辉映,雕刻技艺亦惊世绝伦。起源、发展、成熟于湖南宝庆(今湖南邵阳市)地区的“宝庆竹刻”. 鼍于明代原(圆)竹雕刻的坚实基础上,进而在清代以创造和发明了竹簧及竹簧雕刻为标志,确立了在中国竹刻史上的重要地位(详述见拙著《宝庆竹刻》岳麓书社2000年11月出版)。众多的文人或艺人,承前启后,心传手授,揣摩创意,以匠心独具的艺术个性、精湛不凡的雕刻技艺、浓郁清新的地方风格,凭借着倾注了无限艺术灵感和心血的刻刀,造就了无数美轮美奂的竹刻精品,或走进皇宫艺苑.登大雅之堂;或入文人雅士之私藏秘阁,倍受赏识钟爱;或走出国门,美名远播,为国争光。今天,被珍藏于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南京博物院以及美国、英国、日本等世界知名博物馆内的宝庆竹刻实物,依然闪耀着古老艺术的光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