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奇古老的秦陇川原乃皮影戏之乡。这里的皮影戏艺术,在中国皮影史中久负盛名,有特殊地位。皮影脱胎于影戏。影戏曾经历了人影、手影、画影、纸影多种演变,至宋代才有了皮影雕刻艺术。皮影主要有羊皮、驴皮、牛皮三种。秦陇川原以牛皮影为主,民间俗称“灯影戏”、“影...  相似文献   

2.
通过传统“净皮”工艺得到的皮影原皮,具有质地硬、不易弯折、透光性好、亲水性基团多等特点,不同于蓬松柔软的普通皮革。特殊的工艺过程,使皮影具有特殊的材料性质。但是皮影类文物保护尚未受到学界较多关注,多数研究甚至误将皮影类文物所用皮料等同于其他普通鞣制皮革,忽略其特殊的物质材料基础。因此,本研究将皮影原皮作为标准样品,实施控制变量的样品人工加速老化,结合显微观察、性能测试和红外光谱分析进行评估,探究环境因子在皮质劣化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偏好。其创新点有二:第一是提出一种适宜于皮影皮质老化、劣化程度的标准量化评估方法——该法取样量少、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结果令人满意;第二是基于本评估方法的原皮皮质评估实践,证明即便没有鞣制效应作用,仅经过机械制皮过程,皮质仍具有相当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华县皮影     
沈宇 《旅游》2002,(11):32-34
皮影。当地称灯影子。是用电灯(很早用清油灯和汽灯)照亮白布帐,观众在外面能很清楚地看见各种栩栩如生的皮影遣型和活灵活现的剧情表演,趣味盘然,同时并倾听回荡在山乡月夜间的原浆腔调。这种小型剧种千百年来久演不衰,活跃在三秦大地.华县位于关中东部,相邻绵延九千里的黄河。渭水像一条玉带北绕华县和华山,这里是西部地区华夏古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这里是一名中外的皮影之乡。  相似文献   

4.
从前,皮影戏因“出身卑微”而不可以登大雅之堂,属于“下九流”;若有机会登台表演,则算受到莫大礼遇。众多艺人只能是怀抱渔鼓筒,手持筒板,沿门乞讨,其物质生活与社会地位可想而知。解放后,沔阳县人民政府将四散的皮影艺人组织起来,还拔优成立县级皮影队、办皮影剧院,固定于仙桃、彭场等大集镇演出。皮影艺人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场所,生活也有了保障。1952年冬,湖北省文化厅组织全省皮影戏比艺大汇演。沔阳县皮影队队员们欣喜异常,决心抓住良机大显身手。县皮影队长、艺委会负责人龚本槐身负重任,向队员征询意见:“以何剧目参…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小时候,听到一个谜语:"远看像座城,近看破布蒙,里边一群嚎丧鬼,外边一群糊涂虫。"谜底就是唱驴皮影。那年代,农村很少有热闹看,除了春节那当儿看秧歌,唱落子(评剧),偶然还来过说大鼓书的(乐亭大鼓),最普遍、最时髦的就是看驴皮影戏了。驴皮影戏,又称驴皮影或皮影,是河北滦南县民间地方剧种之一,史称滦州皮影,今又称乐亭皮影、冀东  相似文献   

6.
中国皮影已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收藏两千多件精品皮影文物,部分影件距今已逾百年,但由于影件是由有机皮质制成,陈展保护与馆藏久存都具有较高的难度。为了更好地保护皮影文物,记录并传承其蕴含的人文信息,利用数字化技术对馆藏皮影进行了数字化综合性保护研究,在皮影传承人的配合下,完善皮影基本信息,实现皮影数字化采集,建立皮影关系数据库,探讨皮影数字化采集的新方式。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皮影保护和传承的水准,促进馆藏文物信息静态与动态管理的互补。  相似文献   

7.
2006年大通皮影作为河湟皮影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收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到了专门保护。大通皮影已逐渐成为发展大通文化事业的一个品牌,形成了以皮影为主体,  相似文献   

8.
甘肃庆阳皮影以环县皮影为代表,是陇东皮影中影响最大的,也是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庆阳皮影雕刻精细,风格古雅,吸收了庆阳民间剪纸、年画、香包、石刻、雕塑等艺术手法,创造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造型和风格,而且庆阳皮影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与强大的文化功能。庆阳皮影符号主要有图像符号和象征符号,其所指和能指是丰富的。本文从符号学的角度入手,探讨并阐释了庆阳皮影符号指涉的原始先民以和谐为主的处世哲学和以生殖崇拜为主题的本原哲学观,及以龙图腾和太阳图腾为代表的图腾崇拜,旨在深度解读庆阳皮影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9.
张静 《神州》2012,(9):40-41
皮影艺术在世界上享有电影“开山之祖”的美誉。而华县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被国内外皮影艺术研究人士公认为是中国地方皮影和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华县皮影与世界皮影艺术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是重要的民闻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细腻传神的唐山皮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影”是皮影戏的简称,在古代被称为影戏,是指艺人操纵用畜皮、硬纸等不同材质制作的影人、景片等,利用光源将其形象投影到影窗(或称亮子、银幕、屏幕、唱戏的窗子)上进行说唱,并配以音乐伴奏。进而表演故事的一种艺术形式。皮影戏融合了绘画,雕塑、音乐、歌唱、演技和文学等艺术。“五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就是在灯影里舞动的皮影艺术的生动写照。皮影的演出形式灵活自由,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间情趣,备受民众的喜爱,以至流传千余年而不息。关于皮影艺术的正式文字记载是在北宋年间,盂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有”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可见当时人们对影戏的痴迷。  相似文献   

11.
声音     
《中华遗产》2011,(3):8-9
“老崔和他的老伴走了” ◆——北京皮影博物馆守门人说。日前,纽约时报上刊登文章《皮影艺师或携珍贵皮影移民美国》,文中谈及的移民美国的皮影艺师,就是北京皮影博物馆的创办者兼馆主崔永平和她的夫人王淑琴。之前,崔永平夫妇一直感到毕生追求的艺术在围内没有受到尊重。人去楼空,这家成立于2004年4月的皮影艺术博物馆终于在这个冬天...  相似文献   

12.
唐山博物馆藏皮影影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博物馆 《文物春秋》2007,(5):F0003-F0003
近些年来,唐山博物馆征集了大批皮影资料,除影人和场景外,还包括一批演奏乐器、雕刻工具、唱盘和影卷等,使皮影藏品基本形成了系列,并于2005年举办了《唐山皮影艺术》展览,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本文介绍了馆藏皮影影卷的种类、内容及对影卷的鉴别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鲁忠民 《旅游》2008,(2):46-49
环县皮影有300多年的历史,与各地皮影相比,在造型、染色、乐器、音乐、制作方法、雕刻工艺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最难得的是,环县依然保存着皮影赖以生存的生活空间,皮影与当地民间庙会、红白喜事、民俗活动以及木偶、民歌、传说等息息相关;依然常年活跃着四五十个皮影戏班子,那里还保存着一片与皮影鱼水相依的原生态。  相似文献   

14.
沈阳关氏皮影是辽北皮影的代表,极具辽北风情与满族特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沈阳关氏皮影的传承和发展日显迫切。通过巩固和完善皮影戏传承基地,搭建皮影戏学习、展示、传习、交流的平台,营造浓厚氛围,将现代元素融入皮影表演中等途径传承和发展沈阳关氏皮影。  相似文献   

15.
陈晓 《文史月刊》2005,(11):39-42
皮影戏作为我国的传统艺术,在古代典籍中有不少记载,现代学者也有一些相关的论述,但是,关于皮影的源与流,其脉络如今并不是那么清晰,有的说法还需要进一步考释。皮影戏又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也简称为皮影,它的舞台就是一张平面的影幕,通过灯光透射,使紧挨影幕背面的半透明皮质偶人在明亮的影幕上显出影象,加上艺人的操纵和唱词进行表演,影偶全是平面的侧脸形象。一些地区关于皮影的谚语这样说“:三根竹,一张皮,半张脸,半顶帽子,一只眼。”有人将影戏分为三种:手影戏,纸影戏,皮影戏。可是,后两种只是影偶材料不同,无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6.
民艺镜头     
《中华遗产》2012,(5):142-145
皮影后代 盛夏夜晚,在成都老巷——锦里,摄影师的镜头捕捉到一个意味深长的瞬间。老者让未满周岁的孙子站在皮影桌上,手把手“教”孩子演出《三打白骨精》。孩子天真、好奇而叉专注的眼神,仿佛霎时消弭了皮影艺术的传承危机。  相似文献   

17.
唐亚强 《丝绸之路》2009,(18):70-71
皮影戏是最早的动画,是由皮影艺人操纵影偶傀儡在银幕上表演,通过皮影班的音乐伴奏,对影偶在剧情中的唱腔及念白的同步配音的一种综合时空艺术。本文以甘肃地区为例,论述了皮影艺术与戏剧的异同。  相似文献   

18.
谭秋 《钟山风雨》2012,(6):54-55
中国皮影艺术自南宋起,已陆续传播到埃及、土耳其、法国、德国等国家。至今,世界上一些博物馆都珍藏着中国皮影,许多中外收藏者都以能得到一步传播到国外。如今,埃琴、土耳其、法国、德国等许多目r家都有专门的皮影研究院、皮影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皮影是一门将雕刻、剪纸、绘画、戏曲、音乐、表演、光学、力学等巧妙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孝义皮影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造型语言,是民间艺人们历经千百年薪火相传所存留下来的艺术珍宝,本文对孝义皮影的文化传承及制作工艺进行探究,引发人们对皮影艺术的思考,使这项民间艺术得以更好地发扬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张广河 《神州》2014,(7):22-25
<正>北京皮影又称"驴皮影",有500多年的历史,是真正能代表老北京天桥特色的艺术形式之一。如今有"百戏之祖"赞誉的皮影却显得有些落寞,北京皮影的主要传承者"北京皮影剧团"却因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人才培养断层、市场模式化运作困难等诸多原因有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