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丽娜 《民俗研究》2010,(2):248-259
村庄社会基础是理解仪式性人情的根本。在河南一村,仪式性人情是镶嵌在血缘关系所组织的社会秩序中的,人情的背后是道德伦理规范及其秩序状态,而人情也在不断表达和再造着这种规范和秩序。这启示我们要不断深化对村庄社会性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徐天基  罗丹 《民俗研究》2010,(1):175-189
基于多次对北京房山区河套沟地区的的黑龙关庙会及其村落的田野调查所得,文章着重关注社会变迁对多村落间交往模式的影响。作为地区中心型庙会,黑龙关庙会由多村落联合举办,其在"河套沟"文化空间及景观的仪式建构中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文章从横向/纵向情境、竞争性/非竞争性、表达性/工具性三个维度对"走会"与"献会"进行区隔,希冀借此对"河套沟"内部间及外部村落的交往模式和结构进行透析。在此基础上,对"仪式性馈赠"的概念进行界定与分析,探讨作为一种"仪式性馈赠"机制,它们对传统村落生活中社会关系网的凝结以及区域社会中地方认同感的缔结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伴随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的进程,在这样一种结构化的交往模式及交换体系中,是什么使得它在其发生的场域中依然呈现出结构化的功能特征。  相似文献   

3.
清代岭南地区的婚姻聘礼在婚姻缔结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种类及功能,本文根据地方志的记载重点论述清代岭南地区聘礼的类型及功能。纳采阶段的象征性聘物、纳征阶段的偿付性聘物、亲迎阶段的仪式性聘物以及用于沟通两姓之好的礼节性聘物,在婚礼程式的各个环节均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清代岭南地区的聘礼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永泰县漈头村发现的人情簿资料,记录了清末民初一个普通农户从1886年到1938年的半个世纪中,所举办的8场人生礼仪活动的来客礼金与礼物清单,呈现出丰富的人际网络信息。结合当地收集到的族谱、阄书、契约等资料对人情簿进行考察,还原林家人际关系总和,探讨其中记载的几类人群与林家进行人情往来的动机,有助于深入理解乡村社会中的"差序格局"。  相似文献   

5.
小小婚礼     
《山茶》2011,(6):204-204
1916年,两名朝鲜上等社会儿童摆好姿势,拍摄结婚照。这张照片可能是为《国家地理》1919年7月刊报道《探索“隐士王国”的未知角落》而准备。但最终没有刊出。新娘和新郎分别为10岁和12岁。他们可能只是举行了仪式性的婚礼,婚后仍在男孩家中住在不同房间,直到大人为他们另做打算。这种贵族阶级中的童婚通常是为了加强两个家族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张一璇 《民俗研究》2023,(4):145-156+160
以往研究强调商品与礼物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促成二者的转化,较少关注同一社会关系之中商品与礼物合二为一的现象。日式酒吧中的酒水交换体系展现出同一社会关系背景下商品与礼物的合一:中国女性经营者借助酒的出售过程构建人际关系;日本男性顾客通过存酒、喝酒、请酒等方式回馈前者,酒的买卖过程即为礼物交换。中日双方行动者对交换关系进行文化价值与道德意涵上的阐释与实践,使商品与礼物看似冲突的价值逻辑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7.
礼物、礼物交换与文化——评阎云翔《礼物之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咏昕 《民俗研究》2000,(1):153-157
礼物和礼物交换是文化人类学的关注中心之一,因为它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有丰富义涵的文化现象,并且广泛存在于各种文化之中。莫斯(Marcel Mauss)是第一位研究礼物交换的人类学家,他在他的名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社会,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重视人情是我国传统法文化的一大特色。受儒家文化影响,我国的传统人情有人之常情(以忠孝为核心)和人情世故两层含义。传统人情以礼为核心,和谐而又冲突:人情与法律的和谐,以不孝罪、留养制度和亲属相犯为代表,《唐律疏议》将之法律化,人情与法律相融合;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以为亲复仇、恤刑和赦免为例,《唐律疏议》中有相异甚至是矛盾的规定。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相互交往中,串亲访友时,都会带一份礼物,俗称"礼当",在操办红白喜事和日常生活中,都有一套习俗,按程序行事,俗称"礼行",不论哪个地方,大礼是通天下的. 礼的关键在于诚心,而不在讲排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过去,人们普遍贫穷,在送礼走人情方面,大都以农产品和被加工成面食的馍馍为礼物,你来我往情谊深.因而,有"一样的面臊,十样的做法"之说,意思是作为妇女一定要会做茶饭、会做针线活儿.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天理无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传统法文化多侧重人情。基于儒家文化,传统人情以礼为核心,和谐而又冲突:人情与法律的和谐,以不孝罪、留养制度、亲属相犯和恤刑为代表,《大清律例》中无相异的规定;人情与法律的冲突,以复仇和赦免为代表《大清律例》的规定有些冲突甚至矛盾。基于儒家背景,循吏多因循人情,并多体现于理讼。人情与法律和谐时,循吏理讼因循人情即是遵循《大清律例》;人情与法律冲突时,循吏多曲法申情。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文献分析法,对西方高端人才跨国流动研究进行述评,探讨其跨国流动的空间特征、动力机制和社会影响。跨国人才主要的流动方向为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之间进行人才交换,以及发达国家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回流,在空间上高度集中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世界城市。其流动机制包括全球政治经济与文化转型、跨国流动渠道、政府管制以及流动者个体决策。其为流出地带来人才流失的困扰以及人才回流的红利,为流入地带来社会分化、居住隔离和种族排斥等社会问题。最后,就国内学者开展相关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食物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需品,其内涵仅局限于饮食本身,更多的是它在社会中所展现的文化的表达。中国西北部关中地区一个村落面食文化的变迁表明,无论是村民日常食物还是节庆筵席,面食制作技艺开始从手工转向机器,其作为礼物交换也变得更为商品化。其中,女性社会角色地位的变化在这里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当她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经济负担后,便需要尽可能地缩短食物烹制所耗费的时间,因而她们更追求方便的食物。然而,面食的文化意涵并没有因此而消失,人们在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同时也造就和转化了传统的新形式,面食的文化象征要素仍然在社会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人情仪式是一套处理社会秩序的机制,通过三个层面的社会运作完成熟人社会的整合:功能满足、社会控制、价值生产。人情仪式的功能性、社会性和价值性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它们分属不同的社会领域,却相互融合、相互支撑。功能性是基础的和物质的层面,社会性是社会运作机理的体现,而价值性体现了价值的生产机制。三个层面的社会运作将人情仪式演绎成为一个复合的体系,其核心是从不同的层面形成了熟人社会的整合。  相似文献   

14.
刘芮伽 《神州》2012,(31):28-29
情感性礼物和工具性礼物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的需求不同,而在人们的交往中相互交替着主与次的地位,这也就成为了人际关系网络不断扩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在市场经济深入的背景下,民间信仰活动自我扩张的社会机制能够在礼物范式中得到阐释。在浙东的信仰实践中,农民许愿时点烧"佛纸"作为敬神的礼物,而心愿的实现被视为神佛的回馈。随着乡村经济增长,熟人社会的分化日益明显,富有的上层通过"夸富宴"式的礼物呈现获得地位优势,这引来中下阶层的被动跟从。不同阶层围绕着人神关系的远近展开竞争,这成为民间信仰扩张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在规模逐步扩大的礼物生产过程中,过剩的财富从上层到中下层扩散,分裂的村庄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自我弥合。人—神礼物互往蕴含着社会本身的自愈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古罗马,托加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它起初是古罗马民族的服装,其后成为男性公民的典型衣着,并逐渐发展为仪式性的外袍。托加不仅具有遮盖身体的实用功能,而且也有其文化象征意义。它不仅显示了古罗马人的身份地位,亦反映出他们的社会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17.
阿马尔那时代是近东历史上的和平外交时代,五大国支配着外交的走向和国际关系的格局。在大国外交中,存在3种外交方式,礼物交换、王室联姻和信息沟通,这3种外交方式构成了当时外交的主要形式,促进了和平外交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独立的博物馆类型,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纪念馆的独特性予以阐述。纪念馆作为国家治理术的重要形式,从"仪式性"视角来看,纪念馆的参观实际上是一场仪式性的文化展演,其仪式内涵与价值便体现在了对国家叙事认同和集体身份的构筑过程中。纪念馆的仪式性特征贯穿于进馆、参观和出馆这一动态过程中。基于仪式理论,纪念馆序厅的设计要具有体验性,突出参观者的参与主体性,而且从仪式情感性来看,纪念馆的叙事文本要有故事性,营造一种高情感卷入度的感性氛围。  相似文献   

19.
王鼎钧独特而飘摇的人生历程,使其散文在对社会人生的关注、对人性的深层透视中,折射出浓郁的哲理气息,引发出对世间人情的怜慰,并开创出自己独特的散文创作之路。  相似文献   

20.
家猪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种家畜:它是我国古代人民主要的肉食来源,同时还被广泛用于祭祀、随葬等各种仪式性活动中,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本课题研究重点勾勒了史前至商周时期我国各地区家猪饲养的大体发展过程,并对各地区不同发展道路进行了模式归纳和解释,还对我国古代家猪的品种差异、饲养技术与成就,以及家猪饲养的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